納米機器人做手術“無微不至”?諾獎得主、中外院士共話AI未來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醫生身體縮小,直接進到病人體內進行手術,這是上世紀60年代好萊塢電影中的情節。如今,科技手段正讓人們無限接近曾經的暢想。4月25至26日,2021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國際研討會在深圳舉行,諾獎得主、中外院士共同探討行業面臨的挑戰和關鍵技術難題。
研討會由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聯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舉辦。
會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孫鈺表示,未來微納米機器人可以進行細胞手術、細胞內部操作等。“目前工業機器人已大規模應用,但手表等涉及到小尺度裝配的工作,還是人工完成,”他說,“市場需要能進行精密操作的微型機器人,其中醫療行業潛力巨大,希望未來能做到‘無微不至’。”
△孫鈺
孫鈺表示,團隊正在研究納米磁珠機器人,有望用于手術。此外,納米的機器人可以將原子級別的藥物輸入實驗細胞中,并觀察其效果。通過快速測試多種類型藥物,可以實現“老藥新用”。
會上,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不約而同談到了強人工智能的話題。
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技術屬于弱人工智能,即圍繞單一任務點,需要大量數據做支撐,分析結果并不完全可靠。而強人工智能對應的是深度智能,強調系統化地解決寬泛的問題,可以很好地應用到不同場景。“當前需要的是強人工智能,就像人類一樣,能在一種語境中學習,另一種語境中應用,”沈向洋表示,“接下來5年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突破的時候。”
△沈向洋
高文則認為中國應做人工智能發展的“頭雁”。他用三個詞總結了AI發展歷程:智能為用,機器為體,學習為魂。“至今出現的都是弱人工智能,大多功能單一,不能真正理解問題。而強人工智能是可以有知覺和自我意識的。”高文表示。
如何基于現有的弱人工智能系統,去做強人工智能?高文提出,以類腦計算為代表的探索,是實現強人工智能的重要技術途徑之一。“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優勢和不足都很明顯。優勢是強有力的政策支撐、海量數據資源、眾多應用場景和青年人才集聚;不足是原創算法較缺乏、高端芯片基礎薄弱、還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平臺以及高精尖人才數量不足。”他分析道。其中,正在快速成長的人才有望助力行業突破現狀。
值得一提的是,會上,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以《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能培養》為題演講。他表示,中級技能人才為我國改革開放40余年取得的成果打下了基礎,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了區域不平衡問題,這將影響到未來人才供給。“擴大數字經濟人才庫,充分挖掘有潛力的人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赫克曼說。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