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之父”舍恩伯格告訴你,智慧城市是這樣子
大數據之父 舍恩伯格告訴你,智慧城市是這樣子
用大數據開車,不會堵
舍恩伯格說,大數據取決于數據的可得性,也取決于數據的信任。如果信任遭到破壞,或許大數據也將因此終結。
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導致 新型弱智群體 出現?超大社區如何利用大數據避免城市病?5月25日下午, 大數據之父 舍恩伯格,原阿里巴巴副總裁涂子沛,小i機器人創始人兼CEO袁輝,《大數據時代》譯者周濤博士,高德納集團中國高管合伙人趙光等業界知名人士,在鳳凰衛視主持人胡一虎的主持下,現場對話,聚焦如何讓大數據從理論走進實踐,共同探討大數據熱門社會話題,并現場回答觀眾提問。
大數據核心讓我們洞察世界
在舍恩伯格看來,大數據的核心是給人一種能力,讓我們去洞察這個世界。
現場,舍恩伯格做了一個演示。他用一張焦點模糊的老照片舉例:若在以前,這樣的照片用不上,因為焦點模糊;但在大數據時代,攝影可以捕捉到現場所有的光源,實現焦點的自由變換。即便是一張焦點模糊的照片,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接下來,舍恩伯格用三個例子說明,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免疫大數據的影響。比如車:在未來,車將不再是每一個家庭的必備品,因為人們完全可以實現隨時隨地呼叫用車,也就是 用大數據來開車 。這一變化,將直接帶來城市面貌的改變,停車場不需要那么多了,堵車狀況也少了,釋放了城市更多的空間。
比如醫療:在歐洲,醫生一般會讓傷風感冒患者回家吃一顆阿司匹林。但一顆阿司匹林是一個平均藥量,每個病人的身體狀況并不平均,這會導致這一顆藥用量或重或輕。根本原因在于,醫生沒有掌握病人身體的真實病況數據,不能給予更準確的治療,但大數據可以改變這一點。
再比如教育:如今,孩子受到的教育就好比20世紀大量生產汽車一樣,給孩子的是大眾教育,用統一方式學習同樣的內容。如果有了大數據,可以改變學習方式,讓每一個孩子實現最大實力。
大數據時代信任是關鍵
信任,是舍恩伯格演講中的關鍵詞。 如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數據的提供者,每一個人不斷被要求提供各種數據。以至于,我們都感覺自己處在各種監督下。我們沒有安全感,擔憂大數據會泄露我們的隱私。 那么,如何避免?舍恩伯格說,在西方國家,也存在所謂的數據隱私法,但是這樣的法律并不完整。因此,信任變得尤其重要。
在他看來,大數據取決于數據的可得性,也取決于數據的信任,也必須維系這樣的信任。 做到信任很難,但破壞只需1分鐘。 舍恩伯格甚至預言:如果信任遭到破壞,或許大數據也將因此終結。
沒有信任就沒有大數據。 舍恩伯格說,在大數據時代,關鍵要素就是信任。破壞信任的公司或者機構,只會被淘汰。
會不會出現“新型弱智群體”?
在對話環節,圍繞“人工智能或導致出現‘新型弱智群體’”這一話題,大咖們腦洞大開。
“數據是一個工具,很多時候是免費的,不僅僅是使用,甚至會上癮。”涂子沛說,大家對手機的依賴其實就是對數據的依賴,原因在于很多信息、數據是免費的。“我們歸根結底要減少依賴,樹立一種對免費消費信息的正確認識,因為它消耗的不是金錢,而是注意力。”
擔心有依賴癥,該用什么心態面對? 在舍恩伯格看來,關鍵在于人們怎樣去利用數據、解讀數據,從中獲得洞察,是不是濫用了數據,有沒有對數據進行扭曲? 導致了最終數據沒有益,反而成為一種噪音,還是真的從數據當中獲得一些新的洞察。
對此,周濤也認為,在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有些東西可以丟棄,有了好的工具可以選擇,但有些東西不能丟,比如情感,比如勇敢。
大數據+人工智能解決城市病
容納50萬人居住的超大社區花果園,如何利用大數據避免城市病,更好地管理和服務? 針對落地到實際運用,大咖們現場支招。
舍恩伯格說,在這個龐大的社區里,最重要的是做出決策要基于收集到開放、共享的數據,讓他人也能夠從中學習到經驗、教訓。因為在這個信息時代,最根本原則就是:人類應該只犯一次錯誤,有人犯過一次,所有人就應該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要做到這點,共享就是前提。
袁輝則建議,大數據應用是目前整個大數據的關鍵,應用的出口在哪里,在人工智能。所以,應該把這些數據用人工智能方法在手機微信、APP、機器人上,解決“我在社區里應該怎么看病?”、“想買日用品到哪里去買”等問題。因此,大數據+人工智能,就是花果園最終的解決方案。(記者 沈麗瓊 趙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