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清玄《陽光的味道》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千百年前,
深院焚香是古人日常里的優雅。
而談起古人香事,
一定要說說這位
香道資深玩家、男神級人物:蘇軾。
年少時,
最愛東坡先生這句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好一派瀟灑不羈,狂放豪邁。
無怪乎亦有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先生之曠達,非我輩可及。
恣意如他,
卻也寫出“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樣的小清新。
一生坎坷,
閱盡百態的東坡先生,
終悟得人生最有滋味的
乃是清淡的歡愉。
恬淡恰當,不濃不烈,
這樣的生活,豈不是最好?
文藝如他,
上得書房,又下得廚房,
細研烹調之法: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由此創出一道東坡肉流傳于世,
老饕莫不愛之。
雖幾經宦海沉浮,
蘇軾卻一生性情,
不改天真本色,
既是個文藝青年,
又是個資深吃貨。
而不為眾人所知的是,
他更是一位香道高手。
宋人喜香,
偏愛豐富的香型,
其所用的香品要經過精心調制,
當時稱之為“合香”。
正月初七,一場春雪飄灑而至,
似乎專為蘇軾已醞釀了很久的
“雪中春信”印香而來。
取自院中999朵梅花的芯中之雪,
帶著花粉融化成水,仍散發出幽幽梅香。
蘇軾親自備好香藥,
以梅芯雪浸潤、調和、蒸制、冷卻,
手法嫻熟,心神合一。
雪落無聲,梅香盈室。
明代文學家屠龍
曾就蘇軾合香與品香的境界言道:
“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
自性立則命安,性命和則慧生,
智慧生則九衢塵里任逍遙。”
可見,蘇軾可謂深諳品香之道了。
作為資深玩家,
蘇軾對香的鉆研可不止于此。
除了品香、制香,
喜歡奇石又有設計天分的他
竟還自創出一款奇妙的香器。
他利用香爐生煙的特點,
獨創了一款名為“小有洞天”的
袖珍室內景觀:
為喜歡的一塊美石配了木質底座,
并特意將底座內部做成空膛,
將小香爐放置其中,
在底座緊貼山石的地方開有若干小孔。
如此,
一旦燃香,煙氣絲絲縷縷,
從石根畔的孔竅中溢出不絕,
依著山石裊裊上升,
宛如云煙出岫,
書齋內幽香縈繞。
如此妙法,
一時流行于文人雅士間。
彼時,
香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無論是文人墨客,
如蘇軾、黃庭堅、陸游等,
還是尋常市井人家,皆好此道。
宴飲、夜讀、凝神、小酌、安眠……
宋人的每個生活場景里、街角巷陌間,
幾乎都有隱隱浮動的馨香相伴。
白云千載,倏忽而過。
詩書筆墨間,一縷香悠然,
那伴隨古人雅致生活的傳統香文化
一直綿延至今。
正所謂:氤氳千年,香事未了。
雖今人匆忙,頗多喧囂紛擾,
然而與古來愛香者同好之人,
亦不乏其數。
燃香一炷,塵外藏心。
于凡塵俗世間,隱一顆悠然恬淡心,
尋片刻安逸寧靜處。
如此,豈非最難得?
浮生半日,清居有致。
在云起蓮生間,尋到心安處。
想必,自可應了東坡先生那句
“人間有味是清歡”。
<好物推薦>
仿明灑金三思竹節爐
觀復貓屋 . 馬未都推薦此款香爐
沿襲明代香爐器型特征,
精銅鑄造,口沿外翻分三節,
呈竹節形,三足。
上中下三條線分布勻稱,
俗稱三思爐,
寓意三思而后行。
遠觀挺拔清季、
虛心有節、風韻獨具。
近看質地細膩、
品質精湛、古樸圓潤,
是一款可以把玩的香器。
一年四季可用,
尤適用于簡單常熏法、盤香。
煙霧順著頂部鏤空器蓋盤旋析出,
如流水般潺潺流淌,
觀賞效果極佳。
▼
如果喜歡
可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
“閱讀原文”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