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的碼:一個戰略故事
Coding(扣釘)所做的事情是,通過向開發者提供一站式的開發工具服務(包括:代碼托管、項目管理、產品演示、WebIDE等)從而構建起連接中小型應用開發供需雙方的應用項目云端眾包開發平臺“碼市”。
Coding 成立于2014年2月,產品于2014年7月上線,目前已經積累了15萬開發者,20萬項目,并且在公司成立一年內獲得了IDG 資本和光速安振的兩輪共計 1500 萬美元投資。
2015年8月,Coding 上線碼市平臺(mart.coding.net),旨在通過云端眾包的方式提高軟件交付效率,幫助軟件開發行業實現高效資源匹配。
本期創業匯,網易創業Club和Coding創始人CEO張海龍一起為你闡述云計算趨勢下的2D創業機遇以及從工具到交易的戰略布局思路。
文/傅昊 網易創業Club
“我從初中開始寫代碼,從復旦軟件學院本科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MU)計算機碩士畢業之后,在Oracle美國找到了工作”張海龍回憶道,“但因為不想24、25歲就過悠閑的生活,所以決定回國創業”。
從開源中國到瞄準云端開發者
2010年,張海龍所選擇的創業方向是幫助傳統企業或互聯網公司搭建自有的電商網站。“這個從美國移植過來的需求在中國沒有發展空間,因為大家都在用淘寶”,他說,“所以我們在一年多之后放棄了這個方向。”
2013年,張海龍和創始團隊把2011年創辦的程序員社區“開源中國”出售給了恒拓開源。“在開源中國繼續工作了一年多之后,我們看到了做Coding模式的可能性”,從2014年3月成立扣釘公司到7月Coding產品上線,“我們在小黑屋加了4個月的班”。
云計算是一個在很早就被提出來的概念,但這個概念真正讓業內人士在應用層面有明顯感知還是近兩年的事情。2013年下半年,看到底層IaaS的成熟以及上層PaaS和SaaS的迅速發展,張海龍判斷將來的開發者生態的發展趨勢一定會是在云端。
云計算為開發者和整個行業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成本縮減將會有非常明顯的幫助。
IT行業的外包服務存在著長期痛點:
A)很多的外包公司生存狀態不好,程序員賺錢少,不少開發者存在開發能力閑置現象;
B)甲方無法對項目進行有效的流程跟蹤和質量控制,不能控制項目交付時間;對于乙方,會考慮甲方會不會賴賬、會不會無限制的修改需求
對于各種類型的外包服務,威客網站是PC時代常見的匹配模式。然而,威客網站所解決的是信息對接的問題,并未能有效解決上述的行業性低效狀態。究其原因,不能對交易環節實現有效介入導致平臺僅僅在信息層面發揮作用,與交易流程和質量控制沒有發生實質關系,而后者恰恰是外包服務供需雙方所真正關心的實際問題。
云計算大趨勢帶來的2D服務多重機遇
移動端和云計算是大趨勢,這個判斷在過去的兩三年里已經成為創投界的普遍認識。
大趨勢意味著不同方向、不同層面的新機會,一線的風投機構都沿此趨勢在相關行業領域進行了布局,在2B領域尤其如此。
網易創業Club認為,這至少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別來看,每個類別下又可以有非常豐富的分類:
A)面向一般企業的SaaS垂直服務和平臺類企業軟件。
如,銷售CRM、客服、HR、協作辦公、財務流程等。
B)面向開發者的廣義2D服務。
面向開發者的服務又被稱為“developer enabler”,顧名思義,這些2D(to Developers)服務所面向的服務對象基本是開發者。
所謂“廣義2D服務”是指,這些服務的直接服務對象是開發者,但實際上,隨著所有行業對互聯網特定層面應用開發、云計算和大數據需求的增加,所有行業的從業者都可能是這些2D服務的服務對象。
廣義的2D服務至少可以包括三類:
i)純粹的云計算相關服務(如:AWS、阿里云、金山云等公有云);
ii)企業云安全服務(如:同盾、梆梆安全等);
iii)直接面向開發者不同流程、不同需求而提供的2D服務。
這里的第三類服務就是所謂“狹義2D服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所服務的主要對象都是應用開發者團隊。
這個類別可以囊括的業務模式多種多樣,比如:代碼優化、應用性能測試、云適配、私有云、數據庫調用外包、應用消息推送、云托管、容器技術、OpenStack、數據統計、開發者社區等等。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業務形態可能僅僅是相關創業企業在戰略切入階段的業務形態,后期形態可能會與切入期大相徑庭。
張海龍懷抱Coding標志性的小猴子
戰略布局:從工具到眾包開發撮合平臺
抓住大趨勢,找到一個口子切進去站住腳,然后從這個地方向真正想做的方向擴展。這是在創業過程中合理、可行的戰略布局方式。
與我們觀察到的不少優秀創業公司一樣,Coding的整體思路和布局在模式上也采用了同樣的路徑。
Coding真正想做的事情是構建面向中小型應用開發需求方與第三方開發能力之間的眾包開發撮合平臺。
在需求供給方,做IT外包服務的開發者數量巨大、部分小公司的開發能力也有閑置情況。包括產品經理、設計師和程序員在內的全部類別開發者都是Coding所瞄準的開發能力供給方。
對開發能力的需求則來自于有開發需求的傳統企業、需要制作產品原型或早期版本的創業團隊以及大公司里的項目團隊。
然而,真正有效的供需匹配并不能由信息匹配平臺所滿足。這就是我們在上文提到威客模式的缺陷:能否對項目開發流程和交易流程實現有效介入才是解決應用開發外包問題的關鍵所在。
為了實現眾包平臺的構建,Coding選擇通過為開發者提供開發工具作為戰略切入手段。“我們的工具平臺是由30個人的技術團隊用了1年時間搭建起來的,”張海龍說。
Coding所提供的代碼托管、項目管理、產品演示、WebIDE(在線集成開發環境)等面向開發者的工具是基于“云端+移動+協作”的基本理念而創建的。
在基本面上,云端服務的存在讓開發者工具獲得了大幅效率提升。比如,以前開發者寫代碼需要自己部署托管服務器,但在云主機上可能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完成代碼托管動作。
移動端的普及讓多設備工作和協同工作成為可能,并且成為效率提升的必要手段。WebIDE的存在讓項目組成員可以復用同事的開發環境,這大大提升了項目開發的便捷度。傳統上,做安卓或iOS項目時,每個項目組成員都需要提前安裝相關套件。在WebIDE環境下,只要被項目leader授權,開發人員就可以直接開發工作。
在完成工具層面的布局之后,Coding很自然的在2015年8月上線了軟件外包交易平臺“碼市”。碼市平臺所能服務的項目類型包括:APP、微信、網站、HTML5以及特定功能模塊等。
對于“碼市”本身,Coding在著力完成中小型應用產品開發需求和流程從非標到標準化的系統搭建。這是因為,只有服務標準化才有業務規模化的可能性。
對于特定項目,立項時的清晰需求定義非常關鍵,這可以把后續流程的需求變數和預期成果認知差異分歧降到盡量校因此,項目前期需求顧問/項目分析師對項目真實需求的深度介入就非常關鍵。這部分的需求梳理服務由碼市平臺提供給供需雙方。這一塊的布局決定了碼市業務目前在產品和運營層面上都是非常重的。
在開發過程中,整體項目會被拆分成最多2周時長的小項目。需求方會得到及時的開發成果交付,開發方會從需求方方面獲得反饋并推進后續開發流程。
一旦需求方先前的需求定義發生大幅變更,根據雙方商議,項目會進入需求重定義階段,這相當于開了一個新項目。
通過對需求的明確定義、對開發流程和質量控制的深度介入以及成果交付規則的制定,碼市也同步實現了對支付流程的系統性搭建。目前,碼市向需求方收取占交易傭金10%的費用,不收取開發者的入場費。
除了解決前文所述的IT外包行業痛點之外,由于去掉了傳統外包軟件流程中的市嘗售前費用以及普遍存在的開發服務商收費不透明現象,碼市過去幾個月的經驗數據顯示,需求方開發應用的費用比傳統方式降低了50%。
總結而言,Coding從最初面向開發者的開發工具切入獲得足夠多的開發者資源后,順勢建立了一個基于項目協作、項目流程控制和交易流程介入的中小型應用云端眾包開發平臺。
談到可能的戰略轉向,張海龍說,“因為我們沒得抄,所以做Coding、做碼市是一個非常孤獨的過程。很幸運的是,做到現在,Coding一路下來都走在最初就定下的戰略路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