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錢酒價格表(榆樹錢)
1、榆白皮(《藥性論》·《本經》原作榆皮)【來源】為榆科植物榆樹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2、【植物形態】榆樹(陶弘景),又名:粉(《詩經》),白榆(《毛詩傳》),白枌(《爾雅》),零榆(《本經》),枌榆(《爾雅》郭璞注),榆錢樹(《救荒本草》),鉆天榆,錢榆、家榆。
3、落葉喬木,高達90米。
4、樹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縱溝裂;小枝柔軟,有毛,談灰黃色。
5、單葉互生;倒卵形、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厘米,寬2~2.5厘米。
6、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通常單鋸齒,上面暗綠色,無毛,下面幼時有短柔毛,老時僅脈腋有白色茸毛;葉柄長2~8毫米,有毛;托葉披針形,長1厘米,有毛。
7、花先葉開放,簇生,有短梗;花萼4~5裂;雄蕊4~5,花藥紫色;子房扁平,花柱2。
8、翅果倒卵形或近圓形,光滑,先端有缺口。
9、種子位于中央,與缺口相接,長1~1.5厘米。
10、花期3~4月。
11、果期4~6月。
12、生于河堤、田埂和路邊;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長。
13、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14、本植物的葉(榆葉)、花(榆花)、果實或種子(榆莢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15、【采集】春季或8~9月間割下老枝條,立即剝取內皮曬干。
16、【化學成分】含β-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等多種甾醇類及鞣質、樹膠、脂肪油。
17、【性味】甘,平。
18、①《本經》:味甘,平。
19、②《別錄》:無毒。
20、③《醫林纂要》:甘,寒。
21、【歸經】①《綱目》:手足太陽、手陽明經。
22、②《本草求真》:入胃,大、小腸。
23、【功用主治-榆白皮的功效】利水,通淋,消腫。
24、治小便不通,淋濁,水腫,癰疽發背,丹毒,疥癬。
25、①《本經》: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
26、②《別錄》:主腸胃邪熱氣,消腫,療小兒頭瘡痂疕。
27、③《藥性論》:主利五淋,治不眠,療齁。
28、焙杵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錢,煎如膠服。
29、④孟詵:主暴患赤腫,以皮三兩搗,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治女人妒乳腫。
30、⑤《日華子本草》:通經脈。
31、涎,敷癬。
32、⑥《綱目》:利竅,滲濕熱,行津液,消癰腫。
33、【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研末。
34、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35、【宜忌】胃氣虛寒者慎服。
36、【選方】①治小便出血,水道中澀痛:榆白皮(銼)三兩,冬葵子一合,滑石二兩,石韋(去毛)、瞿麥(用穗)、生干地黃各-兩。
37、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入筆頭灰半錢匕,攪勻,食前溫服。
38、(《圣濟總錄》榆白皮湯)②治妊娠小便不利:葵子一升,榆白皮一把(切)。
39、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五沸,服一升,日三。
40、(《千金方》)③治虛勞尿白濁:榆白皮,切,二斤,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41、(《千金方》)④治身體暴腫滿:榆皮搗屑,隨多少,雜米作粥食,小便利。
42、(《備急方》)⑤治墮胎后,下血不止:榆白皮(刮凈,銼碎)、當歸(切,焙)各半兩。
43、上二味搗篩,每服三錢匕。
44、水一盞,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45、(《圣濟總錄》榆白皮煮散)⑥治赤流腫丹毒:榆根白皮作末,雞子白和敷之。
46、(《千金方》)⑦治風熱腫毒,項生瘰疬:榆白皮(銼)、槐白皮(銼),赤小豆、大麥面、桑白皮(銼)、川樸硝、皂莢(去黑皮,涂酥炙微黃焦,去子),以上各半兩。
47、搗細羅為散,用雞子清和如膏,舊布上攤可依腫大小貼之,干即易之。
48、(《圣惠方》榆白皮散)⑧治癰疽發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搗極爛,和香油敷之,留頭出氣,燥則以苦茶頻潤,不粘更換新者,將愈,以桑葉搗爛隨大小貼之,口合乃止。
49、(《救急方》)⑨治外傷性出血:榆樹韌皮,放在75%的酒精中浸泡七天,取出陰干,研細末外用。
50、(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⑩治火灼爛瘡:榆白皮熟搗封之。
51、(《千金髓方》)⑾治燒、燙傷:榆樹皮10克,太黃10克,酸棗樹皮10克。
52、用75%酒精浸泡48小時過濾,取濾液。
53、用時清潔創面,用噴霧法向患部噴撒。
54、(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⑿治小兒白禿瘡:榆白皮搗末,醋和涂之。
55、(《子母秘錄》)【名家論述】《綱目》:榆皮、榆葉,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腫滿,喘嗽不眠,經脈胎產諸證宜之。
56、本草十劑云,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蓋亦取其利竅,滲濕熱,消留著有形之物爾。
57、氣盛而壅者宜之。
58、若胃寒而虛者,久服滲利,恐泄真氣。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