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醫藥大學 天津中醫藥就業好不好
天津中醫藥大學如意嶺藥山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統籌部署了8項重點工程,安排了26個建設項目。其中,“中藥質量提升及產業促進工程”作為一項重點工作被寫入《實施方案》。天津中醫藥大學以“傳承與創新協同,科研與服務并舉,以質量求內涵,全面協調發展”為方針,在中藥領域科技創新、產業提升、文化弘揚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為貫徹落實國家中藥產業發展政策、全面推進中藥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優選一流中藥種質 道地藥材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種業安全和種業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視,并多次強調要加強良種技術攻關,把民族種業搞上去。中藥材作為一種特殊的農副產品,種質資源建設事關我國中藥產業全鏈條發展全局,是中藥產業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
“為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高效利用,更好地開展中藥材種質繁育及種苗選育工作,學校在校園西北角建起了全國最大的中草藥種植園。這片占地面積69000平方米的中草藥種植園,肩負著天津市藥用植物重點物種保存圃、中藥植物種苗繁育(天津)基地、中醫藥文化傳承基地的功能,是展示自然生態、開展實踐教學、弘揚中醫藥文化等綜合性、多功能的中藥材‘活體種質資源庫’,2022年已通過天津市藥用林草種質資源庫認定。將來我們還要修建一座中藥材‘種質資源設施庫’,加強對瀕危、稀缺、道地藥材種質的收集、保護與開發利用。”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副教授李先寬介紹道。
為拯救瀕危藥材,提升中藥材種質資源,規范中藥材采收加工標準,李先寬科研團隊開展了藥用植物種質資源與質量評價的相關研究。“這項研究致力于關聯藥材種質資源的基因型與表型,建立種質資源鑒定評價體系,發掘優異種質資源,進行優良品種選育。建立中藥材的種苗組培快繁體系,研究不同條件對快繁系數的影響,有效提高快繁系數。探索中藥材的高效、快速脫毒技術,考察影響其脫毒效率的因素,優化中藥材的脫毒指標,構建中藥材組培快繁與脫毒體系。”李先寬說道,“我們希望在中藥材種植產業的發展中,可以從前期的選種育苗到后期的采收加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質量評價體系,種好藥材的同時規范行業發展,促使行業向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目標邁進。”
道地藥材的理念根植于傳統中醫藥理論,李先寬認為,“優良的種質資源是道地藥材形成的基礎,適宜的生態環境是道地藥材形成的外在條件,顯著的臨床療效是道地藥材形成的主要標志,臨床療效是判斷和評價道地藥材品質的唯一標準。”
道地藥材不僅可以治病救人,藥材種植還是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劑良方”。李先寬介紹道,“我們積極發揮天津科技資源優勢,助力延伸甘南地區藏藥產業鏈條。在甘南地區,我們與甘南百草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展開了合作,開展甘南州唐古特大黃規范化種植,目前該公司已建成萬畝唐古特大黃標準化種植基地。2022年,甘南州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碌曲縣等地的4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了唐古特大黃的種植,種植面積高達27000畝,開展技術培訓23場,直接帶動2430戶農牧民種植藥材,其中建檔立卡戶約582戶,參與藥材種植人數2.3萬人,人均增收1460元以上。項目的成功實施,真正實現了‘群眾增收企業增效’的發展目標。”
打造高端科研平臺 提升中藥制造科技創新能力
面對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黨中央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2020年,由科技部、天津市政府共建的“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天津中醫藥大學。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給傳統中藥賦予了現代科技內涵,有助于加快我國中醫藥現代化進程,對開發新藥、改造老藥、提高中藥制劑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平臺。”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制藥工程學院副教授余河水說道,“依托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藥制藥工程學院積極開展‘現代中藥智能制藥關鍵技術與轉化應用’研究,以中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著力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中藥制藥行業的應用。我們希望通過設備的改良升級,完善中藥產品的生產規范,進一步提升中藥產品的安全性和生產環節的可控性。”
在如何加快中藥產業發展,解決中藥設備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問題上,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制藥工程學院勇做“排頭兵”,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聯合攻關模式,為解決中藥制藥設備改良、研發難題,形成中藥先進制藥與裝備學科高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余河水說:“數字化、智能化中藥制藥設備的研發不是幾項技術的簡單拼接,其中很多來自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難題,需要通過校-企、校-校、校-院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從而實現中藥制藥裝備的升級。在企業橫向合作項目中,學校現代中藥創新中心已簽訂企業技術服務合同金額3000余萬元,服務中藥大品種10余個。”
“在現代中藥智能制藥關鍵技術與轉化應用研究中,我們主要圍繞中藥制藥過程檢測技術、中藥制藥過程模型化技術、中藥制藥數字孿生技術和先進中藥制藥裝備關鍵技術四大研究模塊,在四大研究模塊的基礎上打造可用于中藥工業化生產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關鍵技術及其制藥裝備。得益于高端科研平臺和聯合技術攻關模式,一些中藥先進制造關鍵技術及裝備,已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產學研基地先進中藥制藥3.0示范線投入使用。目前,相關關鍵技術及裝備也在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龍江珍寶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示范應用。”余河水介紹道。
天津中醫藥大學科技園
加大成果轉化力度 助力中藥科研成果走向市場
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被稱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三部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年修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相繼出臺。“三部曲”的實施為將實驗室里的中藥科研成果和新產品推向市場、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三部曲’的相關政策,促進中藥科研成果向中藥產品的轉化,天津中醫藥大學出臺了《天津中醫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多項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自2020年以來,在各級各項政策的支持下,天津中醫藥大學已成功轉化與中藥有關的科研成果14項。其中,‘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產業化’更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殊榮。組分中藥研究、中藥先進制藥裝備技術研究成為鮮明的特色優勢。”天津中醫藥大學科研處副研究員何俗非介紹,“為提高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促進中藥科研成果轉化,學校還制定了科研人員在職創業管理辦法,提高了績效分配比例,為將中藥科研成果快速實現產業化保駕護航。”
人才是中藥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中藥產業發展的動力所在。《實施方案》提到,要“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在中藥人才培養與中藥產業對接方面,學校成立了中藥制藥現代產業學院,該學院入選國家教育部、工信部首批現代產業學院。該學院定位于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構建高等教育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機制。因此,學院組建時采取了‘引企入校’的模式,積極構建校企合作‘共同體’。現代產業學院的成立要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解決中藥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提高中藥科研成果轉化的工作效率。同時,依托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技術轉化與服務平臺、應用基礎研究服務平臺、技術共同研發平臺,最終目的是要推動中藥行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發展。”何俗非介紹道。
企業是科技研發的主體之一,更是科技成果的接收者、市場化的推動者和受益者。“近年來,學校與國內中醫藥企業開展了廣泛合作。2022年11月,華潤三九與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既往持續穩定的合作基礎上,三方將開展全方位、高層次的深入合作,從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等方面,共建開放、共生、共贏的中醫藥產業鏈生態圈。”何俗非說,“此外,學校還牽頭共建了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農業農村部指導下成立的社會組織)、中藥注射劑產學研合作組織等平臺,這些行業組織吸引了近百家企業加盟,在開展中醫藥產業技術輻射推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強中藥科學普及 面向世界講好“中醫藥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作為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醫藥智慧。因此,做好中藥科普工作不但可以為中藥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還肩負著“講好中藥故事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
為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加快中藥文化傳播和健康傳播人才的培養,天津中醫藥大學2018年創辦了全國中醫藥大學中首個傳播學專業。由天津市衛健委、天津中醫藥大學共建,依托文化與健康傳播學院成立的天津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于2019年獲批天津市科普基地,2020年獲批天津市中醫藥文化宣教基地。該中心以“傳承、傳播中醫藥文化”為己任,成為天津中醫藥大學開展中醫藥科普宣傳、講好“中醫藥故事”的工作抓手和對外窗口。
“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的組建,為中藥科普工作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進一步推動了學校‘雙一流’建設工作。”天津中醫藥大學文化與健康傳播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毛國強說,“傳播中心多次舉辦了全國和省級高水平學術峰會,牽頭組建了全國中醫藥文化傳播聯盟,承辦了‘新形勢下的中醫藥文化與健康傳播’學術工作坊、天津市中醫藥非遺傳承與傳播論壇。中心成員承擔了涉及中醫藥文化發展戰略、‘一帶一路’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等國家、省部、局級30余個科研項目。組織了中醫名家講壇、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中醫藥文化知識大賽、中醫藥夏令營、周末營等10多個中醫藥文化大眾傳播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中藥的科學普及和中藥文化的弘揚。”
2019年,由張伯禮院士任總主編,編輯出版的全國首套“中醫藥文化傳播叢書”(第一輯)面世。“這套叢書包括《中醫藥精選知識讀本(小學版、中學版)》《讀故事識本草》(英漢雙語)《中醫藥文化概覽》(英文版),《中醫名家談節氣養生與文化》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中外讀者閱讀。叢書的出版不僅著眼于做好國內的中藥科普工作,還放眼全球,向世界講好‘中藥故事’,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毛國強介紹道,“叢書榮獲第十七屆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加強中藥文化的線上傳播,天津市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網站于2021年上線,在該網站科普宣教欄目中,中英雙語的中藥科普知識尤為引人注目。什么是中藥、中藥的分類、中藥的采集與貯藏、中藥配伍、中藥炮制、中藥煎制、中藥的服用和禁忌……各種中藥知識在該欄目中均以中英雙語進行科普宣傳,有力地推動了中藥知識、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一流的中藥種質為中藥產業筑牢了發展根基,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成果轉化機制為壯大中藥產業提供了堅實保障,高質量的中藥產業帶動了種質的提升與科技的不斷創新,文化引領為中藥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這種將“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產學研合作、文化科普”等產業發展要素熔于一爐的新模式,必將引領中藥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
作者:本刊記者 陳文華
來源:《中國農村科技》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