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冷與熱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未來的勞力者將是人工智能,勞心者治機器人就好了。人工智能稱得上是當前科技界和互聯網行業最為熱門的話題。無論將其稱作“下一個風口”、“最強有力的創新加速器”或是“驅動未來的動力”,還是關于它會不會比人更聰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種爭論,都說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來了黃金發展期。
人工智能對社會進步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面對一系列人工智能的挑戰,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放任自流,而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防止其可能產生的社會危害。因此,人工智能既要抓住機遇,更要迎接挑戰。
人工智能要抓住機遇,保持熱發展。如今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多方面需求推動下,先進的計算機、網絡、云服務等技術的支撐下,人工智能再次風生水起。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理論與技術得到快速、長足的發展,并且展現出非凡的應用前景。相應的人工智能系統,例如無人車、無人機、服務機器人等也紛紛走到前臺,躍躍欲試地進向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娛樂、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因此,人工智能要保持熱發展,一方面國家層面要加強人工智能發展的頂層設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指明方向,讓其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科技界也要及時關注,加快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教育領域、工業領域、生活領域的生產應用,讓人工智能融入群眾生活方方面面。
人工智能要迎接挑戰,保持冷思考。逼停飛機、墜落傷人、偷拍隱私……自無人機技術應用以來,屢屢發生的安全事件就如影相隨;有專家斷言,若一味推動“人工智能”不加改革未來可能會對我國就業形勢帶來沖擊,引發諸多社會矛盾;另外,企業跟風發展、“人工智能”領域的浮躁之風更是已經蔓延到研究領域……如此這般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生深刻影響。在享受人工智能的巨大便利之時,也應未雨綢繆,及時預見到它對社會秩序可能產生的沖擊。首先,要及時加強對人工智能的監管力度,諸如無人機,要規范空中秩序、消除安全隱患;其次整個社會的商業結構勢必也進行格局更新,甚至重塑、加快建立新型勞動關系來適應這種改革,讓人去做更高級的勞動;最后更要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讓人工智能產業鏈要真正全落地需要產業界、學術界、教育界的產學研聯動發展。
從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周期間隔越來越短,科技呈現加速發展態勢,這就要求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管措施也要跑出加速度。推動人工智能快速發展,需要多方共同發力,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讓人們盡情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舒適與便捷。
更多內容請關注:江西事業單位考試網(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