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基礎設施醫學”的院士:大健康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價值潛力
北京,11月14日(張玉環)在11月14日于浙江杭州舉行的2020年浙江省醫院會議上,多位院士專家對“新型基礎設施醫療”的未來進行了探討,并提出大健康為人工智能提供價值潛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傳染病診療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表示,“互聯網+醫學”已有20年的歷史。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推動這一流行病下醫療保健的新變化。
“支持科技防疫的新基礎設施,包括發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疫苗研制等環節。” 例如,她利用人工智能實現人群軌跡識別和風險監測,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快病毒樣本的基因分析。
她建議建立智慧醫療基礎保障體系,如標準體系,知識引擎,核心方法平臺,建立多個國家重點科研基地和智慧醫療團隊。
“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讓我們重新認識健康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浙江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吳朝輝表示,大健康正倒逼人工智能發展,為人工智能提供價值潛力。
他表示,之前很多醫院都面臨沒有健康管理,醫療無指導,用藥無指導等現象。 人工智能幫助醫院更好地記錄,存儲和分析患者的健康信息,提供更準確和個性化的健康服務。 例如,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應用于武漢雷神山醫院,實現了發現病變、判斷疾病狀況、治療危險等功能,大大減少了醫生工作負擔。 “
展望智慧醫院的未來,吳朝輝建議醫院以發展共同體的理念推進智慧創新與應用,深化與各級醫療機構的開放合作,尤其是在智慧健康領域。 同時,醫院應促進與研究型大學的創新合作,探索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聯動。
“自主智能技術將顯著提高醫院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如通過對過去病例的深入學習,與現有病例信息相比自動給出建議,在許多領域或達到甚至超過醫生的診斷水平。” 吳朝暉說道。
他表示,醫療端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嘗試“老藥新用”的科研引進人工智能等技術。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