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智成城丨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濱海新區積極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天津北方網訊:日前,天津(濱海新區)正式獲批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而去年天津(西青)成功獲批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至此,天津成為國內唯一一個同時擁有雙先導區“招牌”的城市。
根據《中國城市人工智能發展指數報告(2020)》顯示,天津市人工智能發展總指數為73.08,在全國位列第10位,總體發展水平處于全國中上游。從產業發展看,天津已形成以人工智能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領、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新型智能基礎設施為關鍵支撐、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興產業。2020年,全市智能科技產業營業收入占規上工業和限額以上信息服務業比重達23.6%,成為天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走進位于中新天津生態城的中新友好圖書館,笑臉相迎的并非工作人員,而是名叫“小圖”的迎賓服務機器人。通過簡單地人臉識別和下達語音指令,“小圖”可以立刻為讀者提供書籍查詢和館內精準導航等服務。
“除了‘小圖’之外,圖書館還應用了3臺高頻RFID技術盤點機器人‘上夜班’,通過將RFID感知、計算機視覺及智能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對圖書的自動化盤點。這3臺機器人在一晚上就可以盤點完整個館藏近60萬冊書籍,盤點的精確度可以達到99%,還可以為工作人員出具書籍盤點的報告。”據中新友好圖書館信息技術部主任顏丙東介紹,截至目前,圖書館共推出大數據智慧平臺、迎賓服務機器人、智能分揀還書系統、智能盤點機器人、支付寶和微信線上辦證、室內定位導航系統等40余項行業領先的智慧應用,并正朝著互聯互通、系統化發展的方向加速前進。
在國網瑞嘉(天津)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配網智能帶電作業機器人已經走向了實際應用場景中,在保證電網穩定運行的同時,代替人工完成高空帶電作業過程中的一連串復雜動作,提升帶電作業的安全性,為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公司研發制造的機器人產品已在全國十幾個省市交付和應用,在關鍵技術領域已申請了十多項發明專利,初步形成了核心技術競爭力。
現如今,圍繞著人工智能領域,濱海新區內終端產品快速發展,終端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產品涵蓋了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能醫療等多個領域,智能終端產品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特點。
以海之星的智能化巡檢機器人為例,該機器人能夠在三級海況下對水下各種結構物進行全方位高分辨率視頻和聲吶探測,分辨率可達毫米級以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智慧金融終端領域,恒銀金融攻克長期由國外壟斷的核心模塊技術難關,智慧柜員機在全國投入使用近2萬臺,市場占有率穩居國內第二。在智慧物流領域,天津港L4級無人駕駛技術的純電動集卡已正式投入到港口場內自動裝卸和倒運作業中。在智慧市政領域,丹佛斯研制的中國首個人工智能供熱解決方案在中新天津生態城落地應用,節能比達到21.93%,實現了可觀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價值。
據悉,此次濱海新區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將突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面向產業智能轉型、政務服務升級和民生品質改善等切實需求,發揮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優勢,推動智能制造、智慧港口、智慧社區等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著力建設“人工智能+信創”等優勢產業集群,打造共性技術硬平臺和創新服務軟平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補鏈強鏈。力爭到2023年,濱海新區產業生態逐步完善,創新能力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成為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地和智能創新應用策源地,成為天津及京津冀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下一步,天津將以雙先導區建設為契機,不斷挖掘機制改革“深度”,提升創新能力“高度”,加快應用落地“速度”,增進產業集聚“熱度”,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國家創新戰略提供更多天津方案。(津云新聞記者 陳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