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年級前三都能留校,人才落后在扭轉
導讀6月22日,在首屆“腦科學開放日”上,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表示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中國與全世界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我們唯一的、最好的機會窗口”。簡單來說,人工智能的60

6月22日,在首屆“腦科學開放日”上,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表示: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中國與全世界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我們唯一的、最好的機會窗口”。
簡單來說,人工智能的60年發展已經經歷了兩代:第一代基于推理模型來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但它無法模擬感性的行為,也無法與外界互動。第二代即深度學習,即通過深度神經網絡來模擬人類感知,但在理性方面理解不足,存在不安全、不可信、不可靠和不易推廣的天然缺陷。
“算法的安全性問題來自人工智能的基本模型是有缺陷的。”張鈸院士院士表示,由此人們提出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的關鍵在于與腦科學研究的結合。”人們需要向大腦學習,構建更復雜和準確的神經模型,發展腦啟發下的計算。
張鈸院士表示:第一代、第二代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國與國際還存在一定差距。“但這關系不大,因為這兩代只是人工智能的序幕,第三代開始進入人工智能的核心攻關階段。”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中國跟全世界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我們最好的時期”。
但盡管起跑線并不落后,中國仍存在人才方面的劣勢。張鈸院士指出:“跟國外差距最大的是創新能力,特別是0到1的創新。”所有的原始算法、模型全是外國人提出來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源在培養年輕人,首先要把年輕人才留下來。
張鈸院士稱,過去清華最優秀的年輕人都出國了。現在年級前三名都能留在本校,科學家的平均水平已經與國際沒有差距。但最高水平,即能做0到1創新的科學家仍有不足。“總體來講,還是樂觀的,但是困難性不能低估。”(記者/牛耕 編輯/趙艷秋)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李俊”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