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為教育創新賦能,開啟教學新模式

第七屆“互聯網+教育”創新周活動在北京已成功舉行,教育專家在開幕式論壇上表示,AI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去實現更好的教育質量,助力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實現個性化,強體驗的學習場景。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AI、大數據等技術發展推動著各行各業的改變,在教育行業,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結合讓學習更加高效、便捷。
“人工智能+教育”是融合現代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vr與AR等先進數字信息技術手段的增強型數字教育,現有的技術實踐主要應用于遠程教育、情景教學、智能管理、線上考核等方面。除此之外,個性化學習、機器人遠程支教等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也被看好。
在教育領域,部分學習軟件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實現了巨大突破,遠大小狀元APP在線數學作業輔導應用軟件,特點是通過在線做題,精準檢測到孩子的知識薄弱點,給出最適合學生用戶的學習路徑,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遠大小狀元app相關負責人表示,“每個用戶他的學習能力不一樣,但是都能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找到自己最佳的學習路徑,然后達到同樣的學習效果。我們覺得這是人工智能對教育行業最大的意義。”人工智能輔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學習內容、方法,從而激發學生深層次的學習欲望。
人工智能也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空間。“90后”“00后”是伴隨著網絡長大的一代,他們已經開始學會利用網絡平臺顛覆教師傳統的“一堂式”教學方式,他們獲取知識的地點不一定是在教室,學習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書本或課堂,運用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獲取需要的信息。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降低了知識傳播的成本,使優質教育資源不受地域局限,并能夠結合個性化定制,推動因材施教的實現。受疫情影響,線上教育模式在中小學及高等院校中被進一步推廣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模式從理念向現實的進一步實踐,學生打開電腦,宅在家一樣上課學習;教師利用視頻直播,實時接收學生狀態反饋……在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方面,人工智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有效解決了以前遠程教學中師生不能進行有效互動和教師不了解學情的問題。
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關系顛覆了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如果能打開學習的“匣子”,對學生的學習痕跡進行分析,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指導。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思維的形成過程等做數據分析。
人工智能在不斷發展的同時,為教育帶來了極度豐富的資源、空前強大的教育力量和飛速提升的教育效率,為此,教師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創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探索教育新模式。中小學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既可作為教學內容,又可作為教學手段,更可將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學生發展結合起來。遠大小狀元認為教師要做好價值觀的傳承,培養擁有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有能力與世界建立廣泛聯系的中國人,唯有這樣的人才,走入社會后才能承擔起社會責任、應用人工智能更好地去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