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畫開啟“人機共創”模式 人人都是“藝術家”
導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作畫的概念也越來越火,谷歌、微軟、OpenAI等巨頭紛紛入局,誕生了DiscoDiffusion、Wombo、Mdijo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作畫的概念也越來越火,谷歌、微軟、OpenAI等巨頭紛紛入局,誕生了Disco Diffusion、Wombo、Mdijourney、Dall-E2等AI繪畫工具,對相關畫進行調試。
據了解,藝術家的專業性在AI作畫上仍能體現,因為他們會更了解藝術風格、構圖,有更強的審美,了解如何調試作品。同時,隨著AI技術的發展,藝術家們也開始思考,AI創作的根本來源仍是通過算法對人們的模仿,但它是否能真的成為藝術品又或者說,AI的發展能否真的能取代藝術創作者呢?
業界認為,藝術本身是多元的,AI的創作并不會替代藝術家們的創作,二者各自有著不同的特征,市場定位也有所不同。藝術家們的創作有著自身的個性表達,具有不可替代性,而AI技術雖然能夠創作藝術作品,目前更多的仍是輔助藝術家進行創作,創作者借助AI技術來實現更好的作品。
同時,從技術層面來看,AI為藝術創作拓寬了視野,與數字文創產品的融合也增強了沉浸感。此外,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降低了創作門檻,讓更多人能夠進行藝術創作,這是AI對藝術市場帶來的正向作用。
未來,AI將顛覆內容生產,開啟“人機共創”模式,創造出更加新鮮、多元的創意內容。現在國內也有很多AI作畫的主題活動,讓更多的人們參與進來,由人機共創來收獲更多人們的喜歡,但對于真正的讓AI取代藝術創作者還是不現實的,二者交互合作也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劉熙華”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