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與倫比的美麗吉他譜(巔峰時期的亨得利與巔峰時期的奧沙利文,誰更可怕)
斯諾克球壇一直存在著一個世紀難題——臺球皇帝亨得利&火箭奧沙利文誰更厲害(可怕)?這個問題如同足壇的梅西&C羅之間的絕代雙驕,雙方都有著讓人望塵莫及的數據和嘆為觀止的技術,但和梅西C羅的比較又有一個本質的區別,那就是斯蒂芬-亨得利和羅尼-奧沙利文并不完全處于同一個時代,因此亨得利和奧沙利文之間的比較很難以最直接的對戰數據來進行分析,但倘若有人要問75三杰誰最厲害,我相信大家心中都多少有譜,不過即便是生于同時代的梅西C羅,足壇對此的爭論也永無休止!斯諾克球壇亦如此!那么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皇帝和火箭的世界,誰更可怕?一、生涯數據分析1、基礎數據從這個基礎數據對比表中我們不難發現,火箭的各項數據都已經追平或者超越亨得利,而且火箭的用時更少,僅僅用了28個賽季就完成了亨得利31個賽季的成就,并且火箭的職業生涯遠遠還沒有結束!那么通過這張表是否就說明火箭比皇帝更厲害了呢?這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下面我們進行更具體的分析!2、比賽總場數很多皇帝的球迷表示火箭如今的成就要歸功于當前賽事數量的增多!而我認為賽事數量的增多雖然是客觀事實,但說是給火箭追趕皇帝創造了有利條件的說法其實不完全準確,從數據就可以看出,火箭當前的總場次(1280場)才剛剛超出皇帝的總場次數量(1270場),兩人的比賽數量基本持平,但這中間包含2個要素:第一,斯諾克發展至今當前一個賽季已有約25站左右的職業賽,但幾乎沒有一位球員可以全勤出戰,更何況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火箭!2012/13賽季火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僅參加了一站世錦賽并最終奪冠,本賽季火箭結束的9站賽事只參加了其中4站,50%的出勤率還不到!第二,現代斯諾克存在很多小型賽事,比如之前的歐洲/亞洲球員巡回賽(PTC),比如現在的冠軍聯賽,這些賽事雖然火箭也參加的不多,但皇帝時期這種“雞肋賽事”要更少!而這些賽事的冠軍數量放在這兩位大咖身上,既沒有統計的必要,也沒有參照意義!因此折算下來的話,火箭其實是由于自身原因浪費了將近約2個賽季的場次,這樣算來兩人的賽季平均場次數應該都在43場/每賽季左右!既然總場次數不分伯仲,那么大家在相同的時間內拿到了相同的冠軍數,成就方面也是不分伯仲的!3、同時代對手火箭的粉絲似乎不屑于皇帝時代的對手,認為之所以皇帝拿了那么多冠軍是因為當時強手太少!這種說法其實也是片面主觀的!第一,火箭時期80五虎還沒發跡的時候75三杰當道,75三杰開始下滑的時候冒出了80五虎,平均下來每個賽季有4名狀態正佳的頂尖高手與火箭糾纏!第二,皇帝時期其實強手更多,既生亮何生瑜的老懷特,世錦賽冠軍級別的艾伯頓和達赫迪,意氣奮發的威爾士龍和英年早逝的保羅亨特,同時代不下于4位頂尖高手與皇帝群雄逐鹿!因此兩人都要面對同樣多的優秀強悍對手,從這個角度解析兩人也是不分伯仲的!4、生涯軌跡雖然從上面兩個角度分析兩人不分伯仲,但兩人的職業生涯軌跡是截然不同的!亨得利的36個排名賽冠軍其中有32個是在30歲之前拿到的,也就是說亨得利30歲之后基本就“毫無建樹”了!而火箭的36個排名賽冠軍18個是30歲之前拿到的,剩下18個是30歲之后拿到的,職業生涯軌跡相對平穩一點!從這個角度看亨得利能在30歲之前全面壓制各路頂尖高手,是非常恐怖的!而火箭能夠把狀態保持的如此之久,也是非常恐怖的!兩人各有優劣!二、個人最難破紀錄說到兩人各有特點,上面更多的是從成就(冠軍數)維度做對比,現在來看看兩人的技術特點,其實上表的破百數、147數都是技術特點的體現,這些技術特點雖然能直觀的體現出誰在某方面更厲害,但我認為也不能以此為唯一的依據來判別誰更厲害!縱然亨得利已退役7年之久,亨得利的破百總數和147總數依然牢牢占據歷史第二的位置,無人撼動!下面我們看看兩人最為人稱道的幾項紀錄:1、147紀錄火箭的最快147紀錄和15桿147紀錄不僅壓制著皇帝,世界上任何一位球員恐怕都難以實現!2、三大賽總數火箭以19個三大賽(世錦賽、大師賽、英錦賽)冠軍總數超越皇帝的18個三大賽總數,這在80/90后一輩球員中目測也無人能超越!3、世錦賽冠軍數皇帝以7個世錦賽傲視群雄,火箭以5個次之,為什么說了三大賽還要單獨說世錦賽呢?懂丁俊暉的球迷自然明白,7與5之間只相差2,但這個數字恐怕是火箭難以逾越的大山!4、8年世界第一皇帝恐怖的霸占了1990/91~1997/98所有8個賽季的年終世界第一,這個紀錄只有塞爾比的7年世界第一接近過,而火箭僅僅有5個賽季占據過世界第一的位置!此外雙方都完成過單賽季5冠的紀錄,很多資深球迷也可以列出更多兩人“個性化”的數據和紀錄來佐證自己的偶像更優秀,但我想說的是從這個角度分析,兩人通過各自的技術特點都完成了各自引以為傲的紀錄和成就,這一點上恐怕也很難說誰比誰更優秀!三、相互交戰紀錄1、總交戰紀錄雙方總共交戰56場,火箭30勝5平21負,從總勝負方面來看火箭處于領先位置。此外雙方決賽碰面13次,火箭9勝4負絕對占優,半決賽交鋒17次,火箭9勝8負稍稍占優,1/4決賽平分秋色,16強和64強兩人交手3場火箭全部取勝!因此從相互戰績來看,火箭似乎更強一點!2、巔峰期交戰紀錄但我們之前說了,皇帝的巔峰期是在30歲(1999年)之前,而當時火箭才24歲左右,因此我們來劃分幾個階段來看一下兩人的交鋒情況!1993年~1996年(皇帝巔峰火箭初出茅廬)這幾年火箭在18~21歲之間,可謂初出茅廬而皇帝如日中天,即便如此,火箭在皇帝手里也拿到了幾場勝利,在此期間皇帝對火箭取得8勝5負的戰績,并且這中間火箭沒有連場擊敗皇帝的紀錄,可見當時皇帝對火箭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1997年~2000年(勉強稱之為強強對話)這段時間皇帝處于巔峰末年,勉強稱之為巔峰而火箭也趨于成熟,這段時間兩人的交鋒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在此期間皇帝取得7勝2平9負的戰績,可以看出火箭即將升空,未來皇帝遠去的時代斯諾克球壇不將那么無趣!2001年~2011年(皇帝沒落火箭稱雄)這段時間完全成為火箭碾壓性的表演,皇帝僅僅拿到6勝3平16負的戰績!從這三個階段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火箭從落后到逐步追平到處于絕對領先的軌跡,但中間最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一段時期,2局的勝差在18場對決中又能說明些什么呢?兩人巔峰期說到底其實還是平分秋色的!四、火箭中途退賽是尊重還是無視?2006年英錦賽1/4決賽是火箭和皇帝之間最著名的交鋒之一(雖然皇帝早已不在巔峰),并不是因為雙方貢獻出了多少精彩對局,而是因為火箭在搶9制1-4落后的情況下,第6局打到24分進攻紅球失誤之后直接與亨得利握手徑直離開賽場,對手亨得利和當值裁判楊-沃哈斯一臉茫然,最終火箭1-9判負,也因此遭到了2.5萬英鎊的處罰!賽后有人認為火箭此舉是無視亨得利,但我認為這恰恰是火箭對皇帝最大的尊重!第一,亨得利贏下的前4局比賽中已經轟出1桿破百3桿50+,火箭在擊打紅球失誤之后認為剩下的球型對亨得說已經毫無難度;第二,火箭擊打這顆紅球耗時18秒及4次運桿,這對于火箭來說并不短,我想說的是根據火箭當時的面部表情以及整個出桿節奏來看,火箭是想打好這顆球以及拿下比賽勝利的。因此我覺得火箭中途退賽原因有二:1、認為自己手感實在太差,離場是隨性而為!2、認為自己在對陣皇帝時拿不出最佳狀態,不如不打!這就是對皇帝的尊重!在對陣自己重視的對手時,必須拿出自己應有的狀態來回饋對手,這是江湖上高手之間的惺惺相惜!(當然,這不是真正的江湖,有世界來限制你的行為,只能偶爾為之)五、各方評價、相互評價1、斯蒂芬-亨得利弗格森表示亨得利是這項運動最杰出的球手;艾伯頓表示亨得利在巔峰時期幾乎是不可戰勝的;尼爾-福茲表示亨得利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斯諾克球員;墨菲覺得亨得利的進攻簡直瘋狂;奧沙利文表示:亨得利絕對是當代最偉大的球手!2、羅尼-奧沙利文吉米-懷特認為奧沙利文是現代斯諾克的王者,是歷史最佳,10座世錦賽冠軍是奧沙利文的極限;麥克馬努斯認為世錦賽成績是亨得利唯一的優勢,但奧沙利文會是歷史最佳;羅伯遜表示亨得利是那種讓別的球員懼怕的對手,但羅尼是最棒的;達赫迪表示羅尼的精神強大到你無法想象;亨得利表示:羅尼是我見過最偉大的斯諾克球手!從各方評價中我們不難發現雙方各有擁躉,但無外乎一點,無論誰評價誰,幾乎都是以“歷史最佳”、“最偉大”著稱,這也足以看出皇帝與火箭的歷史地位,而連他們的對手都無法明確誰比誰更可怕,我們作為普通球迷又怎會知道?正如他們自己對彼此的評價一樣,火箭認為皇帝最偉大,皇帝認為火箭最偉大,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連送給對方的贊美都是如出一轍!六、結論火箭的可怕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全盛時期”,職業生涯任何時期他都可以讓對手在賽場上“窒息”!皇帝的可怕之處在于他“全盛時期”的絕對統治力!只要他上場,對手都將滿臉“絕望”!30歲之前顯然是皇帝更可怕,30歲之后火箭更可怕,至于成就,除非火箭明天宣布退役,否則必將超越皇帝,我們比比兩位傳奇這相同的30個左右賽季即可!不分勝負!你覺得呢?關注#聊個芝麻球#,專注臺球資訊與評論,圖源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最心酸的一首二胡曲《江河水》,聽了讓人禁不住流淚心酸。樂曲引子,是人們在苦難中,發出一聲吶喊,音樂把人們帶到了解放前,東北本侵略占領,在日本人統治下,流離失所,過著饑寒交迫生活,一群老人,骨瘦如柴,穿著破爛的衣裳,在松花江流域,沿江乞討,有時江面上漂流著爛菜葉,他們用竹杠撈起菜葉,來進行充饑。江邊還有許多纖夫,肩膀,背著麻繩,在拉纖船,嘴里哼著船歌,雙腳踏著艱難的腳步,纖夫吃力地拉著沉重貨船,和一些達人貴族。在碼頭上,有許多碼頭工人,在皮鞭下,肩上扛著沉重的木箱,彎著腰,腳下邁著沉重的腳步,一箱箱在搬運中,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期間,把變成了亡國奴,使東北在中生活情景,看了觸目驚心,慘不忍睹,讓人茫然落淚。
簡單愛,青花瓷,稻香,雙截棍,菊花臺,東風破,屋頂,牛仔很忙,簡單愛,布拉格廣場,聽媽媽的話,七里香,告白氣球……一下就想到這些歌了,好像不止10首,選不出來我也很無奈[來看我]
吐蕃王朝對外擴張的基礎因素吐蕃是一個充滿謎題的王朝,它從七世紀走下高原,以區區數百萬的人口,向東、西、北強勢拓展,盡占青海、河隴、川西、滇西北、天山南北麓,甚至越過帕米爾高原,直抵中亞阿姆河流域一帶。先后與當時亞洲最強大的三個軍事集團,唐、南詔、大食、回鶻分別進行了幾十乃至上百年的激戰。這種擴張的決心和烈度,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十分罕見,更遑論之后的藏族各個呆若草雞。對于吐蕃王朝強勢拓展的態勢,即便身為對手的唐朝,也不得不嘖嘖稱奇。《新唐書》稱之:“惟吐蕃、回鶻號強雄,為患最久”。《舊唐書》則以“地方萬余里,西戎之盛,未之有也”記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吐蕃王朝有如此的擴張動力。又是什么原因,使其成了藏史上最輝煌豪勁的時代呢?今天,我們從其國家的自然環境、結構和軍事組織形態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一、青藏高原的自然形態是吐蕃王朝對外擴張的原動力;很多時候,自然環境會塑造一個族群、一個國家精神風貌,越是生活在環境惡劣地區的族群越強悍,也越有對外擴張的動力。類似的例子,在人類歷史上不勝枚舉,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都是典型的例子,吐蕃人也是如此。青藏高原嚴苛的自然環境,無法容納大量人口。對于吐蕃的立國之本農業來說(吐蕃是個披著游牧外衣的農耕國家,這點和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整個青藏高原適宜農耕生產的地區,不過只有雅魯藏布江兩岸的河谷地區(年楚河、拉薩河、雅碧河)以及橫斷山脈三江并流區域的部分溝谷地帶。但這些適宜農耕的地區,大都零散、狹窄,缺乏連片遼闊的耕種條件,加之高原氣候寒冷、無霜期短,豐產作物在高原無法生長,只能種植低產、耐寒、耐旱的農作物。例如,青棵、小麥、豆子、油菜等。另外,受制于地形的限制,藏區農耕地區能夠進行有效灌溉的區域很少,大量地區只能靠天吃飯,尤其到八、九月份收割季節,一場冰雹,就會使一年的辛苦,化為烏有。這些條件都是天生限制,即便號稱天神后裔的吐蕃王室悉卜野家族,也為力。所以,雖然農業是吐蕃王朝的立國之本,但不穩定的農業產品產量是制約其國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再來看畜牧業,青藏高原上有著廣闊草原,貌似完全具備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但別忘了,青藏高原上主要的草場,大多分布在海拔三千至四千米的區域。這種海拔的草場和內蒙草原、中亞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環境,完全沒有可比性。高海拔地區的草原,牧草蓄積量極低,而海拔高度一旦超過4000米,嚴格意義上說,就不應該稱之為草原,而應叫高海拔草甸或荒漠苔原。在這種環境下,能夠生活的動物多為耐寒的耗牛、藏綿羊,甚至馬匹的質量都算不得好。要知道,雖然馬是種喜歡涼爽的動物,但并不十分耐寒。因此,氣候濕熱的江南養不了馬,但高海拔寒冷地區也一樣不出名馬。因此,吐蕃雖然擁有大量的草場,但畜牧業依舊十分脆弱,成不了支撐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這也是吐蕃對外輸出的產品,主要是食鹽、羊絨和毛紡品的原因,而需要大量進口的商品則是糧食和茶葉。一旦高原上形成了統一的結構,整合了內部勢力、社會趨于穩定、人口開始增長,其國家必然會走上對外擴張以戰養戰之路。因為,以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和勞動生產力衡量,人口上限的天花板被卡死在二百萬人左右(此數值一直保持到清末),完全不具備爭霸天下的可能。聶赤贊普從天而降壁畫二、吐蕃王朝的結構是對外擴張能力的基石吐蕃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套類似于中原的“天子”思想。悉卜野家族在從部落,到部落國家(小邦國),再到集權帝國的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君權神授”社會體系。吐蕃王室從初代聶赤贊普開始便以“天神下凡、代天牧民”的形象出現,并在其后不斷加強。《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中記載,“降世天神之上,天父六君之子,三兄三弟,連同赤(墀)頓祉共七位,赤頓祉之子即岱·聶赤贊普來做雅礱大地之主,降臨雅礱地方,天神之子作人間之王,后又為人們目睹直接返回天宮。”大昭寺門前“唐蕃會盟碑”則刻著,“圣神贊普悉補野自天地渾成,入主人間,為吐蕃之首領。”《諧拉康刻石》:“……(聶赤贊普)作為人間怙主,降臨大地,后,又重返天宮——。”另外,吐蕃君主“贊普”的稱號為其獨有,周邊其他均不見此稱謂。《新唐書·吐蕃傳》中對“贊普”一詞的解釋為,“其俗謂雄強曰‘贊’,丈夫曰‘普’,故號君長曰‘贊普’。但其實,從藏文本意而言,“贊”本就是吐蕃人敬畏的神祗之一,“普”則是一個陽性字尾。在吐蕃人的概念里,“贊普”的意思,就是視其君長為神的化身,具有無比的威靈,且“贊普”一詞本身就有厲害、雄強的意含。由此“天神下凡”的思想為核心,在藏文史料中多見對贊普的修飾性詞匯。例如,“圣神贊普”、“天贊普”、“天降之王圣神贊普”、“天神來作人主、圣神贊普”、“贊普天子”等。這種類似于中原君權結構的思想,也意味著吐蕃王朝擁有構建自己“天下秩序”的核心,而所謂“天下秩序”中,必然需要包含周邊其他和土地,而不是關起門來夜郎自大。因此,在吐蕃王朝的碑銘中,常有“四方諸王無與倫比”的描述,而在和唐朝的外交活動中,也逐漸從最初的“稱臣”、“執子婿之禮”演變為,開始在會盟文件中“摳字眼”了。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蕃在準備清水會盟的文件時。吐蕃使臣便指出,唐朝宰相給吐蕃的國書中,使用了歧視性的詞語,吐蕃朝內對此事提出正式。時任唐朝宰相楊炎的國書是這樣寫的:“所貢獻物,并領訖;今賜外甥少信物,至領取。”赤松德贊贊普認為,書中所用“貢”、“賜”二字,代表著以吐蕃為臣的意味,吐蕃不能接受,要求唐庭給出明確解釋。同時提出,唐蕃邊界要以云州之西,賀蘭山為界,這兩條意見隱含之意為:第一、吐蕃要謀取和唐朝平起平坐的國家外交關系;第二、吐蕃占領的河隴二道領土,要求得到唐朝的正式承認。由于安史之亂后,唐朝在軍事上前面落於下風,面對吐蕃的指責,只能無奈的以“前相楊炎不循故事,致此誤爾”的借口,修改敕書,把“貢”改為“進”’,把“賜”改為“寄”,把以“領取”改為“領之”。同時,對于吐蕃提出的邊界要求,“其定界盟,并從之”——《新唐書 ? 吐蕃傳》。由此可見,吐蕃君臣的心理早已不滿足于閉關鎖國,而是飽含著對外拓展的雄心。西藏武士壁畫三、吐蕃的軍事組織形態是對外擴張的保障西藏的自然環境和人口基數是吐蕃王朝的硬傷,對此特點即便是老對手唐朝都心知肚明。咸亨三年(672年)四月,唐高宗李治面對來訪的吐蕃使節仲蹤,曾向他詢問“吐蕃贊普與其祖孰賢?”仲瓊對吐蕃自然風貌和財力的描述是,“吐蕃土風寒苦,物產貧薄,所部邏婆川,唯有楊柳,人以為資,更無草木。烏海之南,盛夏積雪,冬則羊裘數重,署月擾衣裘褐。贊府春夏每隨水草,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廬帳,又無屋宇,文物器用,豈當中夏萬分之一。”這當然不是仲瓊在忽悠李治,唐蕃兩國在二百年的交往史上,雖刀兵相見一百九十余次,使臣互訪也達到了一百七十余次,對手是什么情況,心里都有數。因此,唐朝宰相陸贄在《論抵御吐蕃策》中,才有“今四夷之最強盛為甚患者,莫大于吐蕃,舉國勝兵之徒,才當十數大郡而已”的論斷。但就是在這種自然環境和人口基數的條件下,吐蕃卻做到了東侵唐朝、南服南詔、北低回鶻、西擋大食的偉業,確實令人訝異。松贊干布和兩位公主的塑像吐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這就有賴于其國內的管理體系和軍事組織構架了。松贊干布時期,憑借其無所匹敵的個人威望,以及手下幾位賢臣的輔佐,吐蕃王朝第一次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官吏體系和法律條文。這個被稱為“欽定六”的制度,將國內各階層的位階一一詳細排定,規定國內各貴族、小王、各大家族均需指派成員入朝為官,并仿效唐朝的告身制,厘定各官員的職權,按官位大小而賦予告身令。而所有權利的最終解釋權牢牢的掌控在贊普手中,形成了一個嚴密的貴族官僚系統。并以此官僚系統,處理各氏族內部的事務,解決各氏族之間的紛爭,將各氏族所有的土地、全都納人統治之下,完成了君主集權的王朝體制。由此徹底改變了之前,吐蕃國內官無定制、兵無常統的現狀(“雖有官,不常厥職,臨時統領”)同時為了有效管控各地的民眾,吐蕃還施行了一套結合軍事、社會、行政、生產于一體的制度——“五如六十一東岱制”。這個制度將吐蕃國土劃分為五個“如”(軍區),“如”有部、翼的意思,每個“如”下設有若干東岱(千戶)。每個“如”都設有“如本”、“元帥”、“副將”等職,千戶設有千戶長(又稱千夫長),下設有百夫長等職務。“如本”和“千戶長”既是軍官,又是地方行政官員,負責軍政民政事務。而以地域劃分的“如”保證了,每個“如”內部的都是原來的部落民,每個千戶長所統的兵士大都是同一部落的人組成。相互之間能夠團結,互相照應,并為自己部落的聲譽不惜犧牲,極大的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據《五部遺教·大臣遺教》、《賢者喜宴》等史料記載,吐蕃每個“如”的軍馬由同一種顏色的馬匹組成,旗幟亦各有區別,因而只要一看到馬匹和旗幟,就可以判斷出是哪個“如”的,十分有利于行軍作戰和調遣指揮。通過“五如六十一東岱”的制度設定,形成了一張覆蓋全國的網絡,將每一個基本社會單位掌控在國家機器之下。而散落各地的吐蕃民眾,也第一次被擰在一起,為一個目標奮斗,并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除國家的軍事系統外,吐蕃還有一套非常嚴格的獎懲制度與之相伴,即所謂的“六標志”制度。在藏文史料《賢者喜宴》中記載,為鼓勵勇猛作戰與懲罰臨陣退卻者,吐蕃設置了六種褒獎制度和懲罰制度。其中,勇者按照軍功的大小,可以得到“六勇飾”,分別是虎皮褲、虎皮上衣、虎皮小披肩、虎皮大披肩、整塊虎皮制之外套、整塊豹皮制的長袍等六級。而對于戰場表現怯懦者,則“懸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舊唐書·吐蕃傳》載:“(吐蕃)軍令嚴肅,每戰,前隊皆死,后隊方進。重兵死,惡病終。累代戰沒,以為甲門。臨陣敗北者,懸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稠人廣眾,必以徇焉,其俗恥之,以為次死。”除了精神上的褒獎外,吐蕃為求鼓勵士氣,張揚軍威,還有物質上的戰場激勵制度。吐蕃雖然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國家,但其戰爭輸出的與游牧民族一般無二。都是以戰養戰的軍事法則,不依賴繁雜的后勤補給,戰場掠奪所得均歸己有,以此來作為參戰將士的酬勞。《冊府元龜》記載:“出疆之資,亦無定給,而臨陣所得,便為己有,所以戰伐吞并,往必成功”。在這種戰爭模式下,參戰成了家族和部落獲取財資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吐蕃將士往往能夠拼死而搏,以便獲得更多的收益。有時為實現某一特定目標,吐蕃贊普還會在戰前許諾重獎,來激發戰士的動力。例如:《舊唐書·郝玼傳》記載,唐邊鎮名將郝玼在邊三十年,蕃人畏之如神,故贊普下令:“有生得郝玼者,賞之以等身金。”另外,對于戰場陣亡的將士吐蕃也有相應的保障制度。按吐蕃律例規定,絕嗣者或犯罪者,其土地財產均由王室沒收,但為國捐軀者除外。吐蕃簡牘中便有這樣的記載:“忠心耿耿,盡忠效勞,為敵所殺,奴隸、土地由其子孫后代領有。”同時,對于陣亡的勇士,其墓葬不但享有特定的墳區,且佐以特殊記號,以示哀榮。唐使劉元鼎在所著《使吐蕃經見紀略》一文中寫道:“河之西南地如堿,原野秀沃,夾河多檉柳,山多柏坡,皆邱墓,旁作屋,赭涂之,繪白虎,皆夷貴人有戰功者,生衣其皮,死以旌勇”。 以上種種政治、經濟手段,促成了吐蕃強悍的戰斗力,也徹底激發了吐蕃人在惡劣環境下養成的勇悍之氣,使之成了對手戰場上的夢魘。難怪陸贄會在《論抵御吐蕃策》寫道:“(吐蕃)動則畏其眾而不敢抗,靜則憚其強而不敢侵,厥理何哉?良以……蕃丑之統帥專一故也。夫統帥專,則人心不分;人心不分,則號令不貳;號令不貳,則進退可齊;進退可齊,則疾徐如意。斯乃以少為眾,以弱為強,變化翕辟,在于反掌之內。是猶臂之使指,心之制形,若所任得人,則何敵之有?”作為公元6、7世紀東亞最強悍的軍事集團,吐蕃王朝把自己塑造成了,類似于今天“軍國主義”形態的軍事集權制國家。這臺充滿旺盛動力的戰爭機器,據守在堪稱天譴的青藏高原上,而無后顧之憂,因此可以毫無顧忌向外輸出戰爭,已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和國家收益。這就是吐蕃王朝擴張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基于地形地貌的限制,走下高原爭霸世界的吐蕃,向東受限于橫斷山滿聳持的高山深谷,向西受困于南疆綿綿不絕的荒漠綠洲,只有向北可依仗青海、甘南連綿的草場獲得補給。因此,唐蕃兩個大帝國在河隴迎頭相撞,開啟了綿延一百八十余年的慘烈國戰。此戰綿延時間之久、戰場跨度之大、調動之多、戰場損失之巨,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都堪稱罕見。但戰爭一旦上升到國戰的級別,便不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一朝一夕之榮辱來考量,而是開始比拼國家的戰略縱深、經濟實力和國家動員能力。即便吐蕃有能力激發每一個社會細胞的潛力,但高原的環境、勞動生產力和人口數量是硬實力的差距。即便中晚唐時期國內藩鎮割據,稅賦損失過半,但依舊可以憑借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在核心區域死死擋住吐蕃的狂攻,將其拖入持久戰。而最終,激發了全部產能的吐蕃,也在窮兵黷武的戰爭態勢下,被生生拖垮。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吐蕃國內政治、宗教矛盾總爆發,先于唐朝而崩潰,終結了西藏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