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大家都在問)
1、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2、藏族普遍信奉藏傳,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3、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講一個比較有特點的吧:東北的滿族,在過年的時候貼的春聯,并不和漢族一樣。他們貼的春聯都是白紙黑字,而不是紅紙黑字。比如沈陽盛京故宮的春聯,就是白色的,就連門神的底色都是白色。究其原因,是因為生活在白山黑水間,崇尚白色的緣故。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有關。【東鄉族】: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都來源于教。【布朗族】: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后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怒族】: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谷神保佑。【塔塔爾族】: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后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圣紀節三大節日。【回族】: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后第70天,即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教的圣地)朝覲的最后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圣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圣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1.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那達慕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2.傣族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3.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后第70天,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圣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要誦經演說,講述圣績。4.藏族采花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是為了紀念很久以前教當地人們開荒種地、織布縫衣,采花為人們治病的一個女子,慢慢形成了采花節。5.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火把節火把節是的古老傳統節日,大多是在農歷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形式。拓展資料我國一共有56個少數民族,一共有兩個特點:第一,小聚居和大雜居。第二,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邊疆地區。
回族有開齋節,這相當于咱的過年,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呵呵!就知道這么多,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