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包袱是什么意思(捧哏和逗哏有什么區別啊)
逗哏是對口相聲演出時,不斷地說出笑料以讓人發笑的、主要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即相聲中的“主角”,也被稱作“甲”。捧哏是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也被稱作“乙”。對口相聲中,通過捧哏的襯托、鋪墊,逗哏與捧哏合作,使敘述中逐漸組成包袱,產生笑料。因此,逗哏演員主要負責敘事,捧哏演員則是觀眾和逗哏演員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負責替觀眾發問,用“翻包袱兒”的產生笑料。另外,捧哏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還需要幫助逗哏演員掌握表演的節奏和時長,這也就有了“三分逗,七分捧”的說法。因為在劇場表演的過程中,逗哏演員臨場發揮,有可能出現和觀眾互動的現象,因此捧哏演員要幫助進行節奏的把控,以達到更佳的演出效果。
相聲里引人發笑的藝術語言叫"包袱"。它是相聲演員沿用的術語,實際上它和笑料、噱頭的意思完全一樣。運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過程。
就是官方的微博或者是在別的地方上大蟲可以看見的情況下,把以前背的包袱抖掉這個包袱指的是像偶像包袱的東西而不是現實中人們背的包袱
抖包袱是天津的方言,該詞出自相聲界,原本就是相聲界的術語,現在成為網絡用語常常被大家用作一種拋梗的模式。該詞如今常常作為段子手的一個重要的形容詞,值得一提的就是被大家稱之為“南北段子手”的薛之謙和大張偉堪稱抖包袱界的模范,一個被歌唱事業耽誤了的相聲演員。
“包袱”是相聲的術語,包袱是由相聲演員經過思考之后 運用到相聲表演之中 包袱是逗笑觀眾的主要部分。“包袱”是相聲的術語,指的是經過細密組織、鋪墊,達到的喜劇效果。比如馬三立說的《逗你玩》,前面絮絮叨叨說了一大堆,這個賊怎么跟小虎做游戲,怎么教他念自己的名字,經過這么多的鋪墊,三番四抖,最后賊來了;把小虎媽晾在外面的被單偷走了,達到讓觀眾開懷大笑的效果。而笑料就是非常簡單的通過語言動作即時達到讓觀眾發笑的目的,比如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一個男服務生把蛋糕扣到客人頭上,這是屬于淺層次的幽默手法,稱之為“包袱”。擴展資料:藝術手段——演員向觀眾遞送笑料。為相聲的主要藝術手段,評書、雙簧、數來寶、山東快書、快板書等曲種也經常使用。通常于刻畫人物、評析世態時,冷嘲熱諷以制造喜劇情境,借此調劑演出氣氛,提升觀眾的欣賞興致。演員們普遍認為,“包袱兒”能否抖響,靈活運用語言的技巧很重要,藝諺中素有“鋪平墊穩”之說,即指明只有悉心揣摩觀眾的心理狀況,適時適地耐心巧妙地用語言一層層系好“包袱兒”,才能取得驀然抖開、滿堂皆響的效果。北京曲藝界對此有著“時衣古畫當令的笑”的說法。對此,許多曲藝家強調指出,抖“包袱兒”,送笑料,既要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又要把握好分寸,謔而不虐者方為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