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主墳的來歷(小燕子身世的由來)
在清朝歷史上,五阿哥永琪是真實存在的,而小燕子則是瓊瑤在小說當中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據說當初瓊瑤阿姨在北京坐地鐵的時候,有一個站名叫做公主墳,好奇之下了解了一下,這才知道民間傳說當中乾隆有一養女,在其死后就葬在了此地,遂名為公主墳。瓊瑤阿姨以此人作為還珠格格的主人公小燕子。但是事實上乾隆在公主墳處葬的是自己的兩個親生女兒。而小燕子的原型,根據其嫁給永琪為嫡福晉這一點,從五阿哥永琪處探究則可以知道是永琪的嫡福晉西林覺羅氏。和小燕子平民出身不同,西林覺羅氏是名門之女,其爺爺鄂爾泰是乾隆即位時的輔政大臣,權傾一時,其父親是四川總督鄂弼,為朝廷一品大員。
在貴州西部六盤水市的大山里有一座公主墳,傳說是夜郎古國公主的墳瑩,今天特地去看了看,只見一座土墳堆紅帷密掛,香霧燎繞。據守墳的老奶奶說,這座土墳是不是夜郎古國的公主,自今并沒有個結論。有人說是當地彝族土司的公主,因生病去世埋在這片松林里,一直護佑一方鄉土,因此常年香火旺盛。
謝謝特邀:五棵松,地名,位于北京西四環以西,屬北京市海淀區。五棵松的歷史要追溯到清朝年間,有個“葛老墳”,埋葬著某姓五兄弟,他們的家族為了使死者亡魂得到安慰,在每個墳前栽上一棵松樹。時光延續,京城宮殿的琉璃瓦都漸失輝煌,惟這蒼勁之松依然挺拔。時至民初,門頭溝有些無業窮人,靠背煤、拉駱駝進城為生。那年間,作為荒僻之所的這個地方,常有土匪出沒,行人不敢單獨過往。實踐告訴大家:必須約好五個一群、三個一伙等齊后再集合一起進城。匯合地點在哪兒?就是這個“五棵松”。這些無業窮人有時還要為城里的買賣人出城引路,在哪會面。雙方約定:“五棵松”。這樣,一來二去,“五棵松”的名字就叫開了。1966年修建北京地鐵一號線,原松樹死掉,現在,在五棵松地鐵站西北出口處仍種有五棵松樹,以符其名。
呼市的公主墳是金代文化遺址,是金國公主民間傳說的物證。據說是金兀術九妹的墳墓。
房山區現有行政村450個(加上自然村共計633個)。這些村落的名稱絕大多數是形成時期依據某種特征、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而確定的。雖然時光流逝,滄桑變遷,但是依舊代代相傳。盡管至今有不少村落原來的特征早巳不復存在,然而卻在不斷繁衍的后人中留下了一批古老的村名。這些村名的由來,大致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概述:一城鎮地區及其周圍的村名,基本上依其所對應的城門而命名。如房山、良鄉兩縣,原縣城城墻、城門雖已無存,但街(村)名卻流傳下來,自城內向外幅射至城門外。城門以內的東、西、南、北的四條大街,自然形成東、西、南、北四個自然形成的街道或村落;四個城門外稱關,以城門的座向命名:東門外叫東關,西門外叫西關,北門外叫北關,南門外叫南關。房山城門除西關外,一般已成村落。座落城外西北角的村落叫西北關。這些村落的形成幾乎與建城同時建村,或之后的若干年內形成。無論何時成村基本按其位置命名。二有些村名是根據當時朝廷有人在此居住或封過什么官爵等而定名。如石樓鎮的雙孝村,原為小營村,“村人有高國棟者,以母老而奉養乏人……出資購之王氏……以養高母,后高母病,醫藥無效。王與高共割肉以進,母病立愈,知縣羅在公聞其孝詳,請匾額并捐俸立坊以旌之。因小營改為雙孝村”(《房山縣志》)。又如:岳各莊鄉的五侯村“距縣西南二十五里,舊志謂后漢光武封王與五子為列侯居此,村名以此而得”(《光緒順天府志》)。三有的村是依據美麗的傳說,歷代公侯貴人,民族英雄在此居住或活動而得名。如官道鄉的黑古臺(原名黑狗臺),“相傳金時里人王恭,犬甚馴,出必以隨。一日,恭醉臥道旁草中,有野火延燒,犬身蘸鹽河水,以濡其草。恭悟,見草盡濕,使之火滅……而犬以力竭斃矣。遂負歸,筑臺葬之,故名。”(《良鄉縣志》)成村后改黑古臺。又如周口店地區辦事處西北有小自然村叫賈子峪,村內有賈島庵,“云是島為僧時所棲”,“峪有石庵是島故宅”(《欽定日下舊聞考》),故此得名。四北京是幾代王朝古都。歷代王朝在郊外都建有為皇家服務的設施和基地。如墳墓、兵營、園田、糧倉等,許多村落也因此得名。如大紫草塢鄉的公主墳村,即因墳得名。“村東昔有塔……又有墳,名菩薩墳,亦曰公主墳,遼圣宗第十女墓也”(《房山縣志》),以后成村,故名。又如原東班各莊鄉黑龍關,“山下澗絕臨,山上有關城遺址,山下青龍潭……舊駐軍防為沿河口……不但為政治之便,亦固疆矣。”(《房山縣志》),建村后以此為名。再如房山地區辦事處的定府新莊,即因明代在此設立莊園,后逐漸成村而得名。五千百年來封建王朝四處建立寺、廟,做為宗教祭神活動場所。故此,許多村也依據廟宇名稱而定名。如:周口店地區辦事處的云峰寺村,原為“云峰山金陵,本朝順治初,特設守陵五十戶”成村,定此名(《欽定日下舊聞考》)。又如:崇各莊鄉的常樂寺村,明代建寺,建寺時附近便有人居住(或為寺內僧人服務)后成村便叫常樂寺,從寺名。類似以此做村名的房山區尚有十余個村。六根據當時當地特產,或在此集散某種產品而得名。這些村在形成前后已是集貿市場。如原東班各莊鄉的紅煤廠,清初成村前即成紅煤集散地。因“紅煤力極大,凡熔鐵者皆用之,產大安山。道路未修,可駝運”至紅煤廠,再往山外賣,(《房山縣志》)該廠成村時,即叫紅煤廠。又如:南尚樂鄉的石窩村,因盛產漢白玉,且開采歷史悠久,早在金代建村時即以特產定村名(參見咸豐七年《房山史料》)。再如:河北鎮的檀木港村,因所處的大石河北側溝溝港港檀木叢生連片,故此村起名檀木港。七依據地形命名村名的在我區就更多了。如地處永定河畔的窯上鄉葫蘆垡鄉共有21個村,其中約有一半村是根據地形起的村名。如明代成村的灣里,原因是永定河流經村西,甩了一段彎曲的河道,將村圍起,故村名為灣里,清乾隆年間改稱諧音“萬里”為村名。又如,窯上村清康熙年間修筑金門閘時,在此地建磚窯,遷民供役,成村后便叫窯上。再如:南尚樂鄉有47個村(含自然村)約有五分之三村名是依據地形起的。比如:下灘、南河、前石門、后石門、三岔、水頭等村,均因地勢方位而確定的村名。八依據地上物命名村名,在我區幾乎鄉鄉皆有,約計百余個。其中以樹命名的村最多,如:雙柳樹、獨樹、北柳子、前柳子、柳林水、杏園、梨村、梨園店、核桃窯、花樹溝(霞云嶺自然村)、柏樹園(自然村)、榆林港、梨樹套、栗樹旮旯(均為蒲洼鄉的自然村)。有以房子的特征、間數命名村的也為數不少。如:白房子(官道鄉一自然村)陳家房、紙房、石板房、籬笆房、上房、下房(黃元井的自然村)六間房、兩間房、五間房、四間房、八間房、四五間房(北直河的自然村)。還有以其它地上建筑物名稱命名村名的,如瓦井村“因村有古井,彷佛以甕去其底,自井下蟬聯而上,接至井口,村因此得名”(《房山縣志》)。九根據最早在這里居住過的人的姓或名而定村名,全區約百余個。如琉璃河地區辦事處有李莊、白莊、古莊等8個村,以姓氏定的村名。比如琉璃河村“金史作劉李河,原有劉李二姓居于此,故名。”(《良鄉縣志》)。又如官道鄉的劉丈村,明代成村前便有叫劉丈者,最早居此地,故村以此人名字為名。十此外還有以求祥瑞、昌盛、禮儀之意取村名的十余個。如交道鄉的興隆莊、普安屯;琉璃河地區辦事處的興禮、福興;長溝鎮的太和莊;蒲洼鄉的富合等村。總之,我區各村村名由來源遠流長,是一輩輩前人經過數朝數代的歷史長河留下的口碑名稱。許多文物、史料經過若干年的風風雨雨可能被毀滅,但村名同村人同在,并可永遠地延續流傳下來,象一幅幅歷史的畫卷,展現在后人的面前。透過這個歷史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歷代蕓蕓眾生的生活演變和一個個田園風情。這里應指出的是:隨意更改村名是很不明智的,而且不會被村人所認可。既便當時認可,隨著時光的流逝會很快??:“”時有些村更名僅幾年、十幾年的光景,便被村人更正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