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三種人不宜吃荊芥菜
春三月,百草競長,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山野,都可以看到一種本草,柔軟輕盈、隨風搖曳,但卻不肯向任何風低頭——它就是荊芥。
荊芥雖然算不上綠色菜里的佼佼者,但也有其獨特的美味。尤其是春夏,拌上黃瓜,滴幾滴麻油,透著誘人的香,小編敢打賭99%的河南人都吃過。
早在北宋時期便有食用荊芥的記載。
當時北宋的都城開封堪稱是中原物質文化交流中心,無論是忙于生計的小老百姓還是周轉于宴席間的大人物,齊聚開封,每天都是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而當時,以荊芥為特色的小吃就十分流行,大盤的涼拌荊芥又唯有京城開封才能吃到,因此,荊芥又被冠以“京芥”之稱。而開封便流傳一句俗話,“吃過大盤荊芥”,用來形容人經歷過大場面、見過大世面。
可見這小小的荊芥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李時珍有記載“假蘇一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生啖之……曰蘇、曰姜。曰芥,皆因氣味辛香如蘇、如姜、如芥也。”
可見,假蘇、姜芥、荊芥這三種名字由來就是據其辛香之氣而定。而這辛香之氣,也使得荊芥成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
藥
荊芥,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主產于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切段。干燥地上部分做藥,生用或炒炭用。藥性辛溫,歸于肺經、肝經。功善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古籍記載
《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聚氣,下淤血,除濕痹。”
《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斜,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
《滇南本草》:“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荊芥臨床功效
1.感冒
荊芥穗味辛性溫,其性升浮,善能發汗祛風而解表邪,可謂通治感冒之良藥也。凡是因風寒束表而導致的頭痛寒熱、無汗之表閉證,用之最宜,常與防風、羌活、柴胡等配為荊防敗毒散應用。
2.痹痛
荊芥本為疏風圣品,而又專能勝濕。古云:風以勝濕,洵為至理。凡是風邪阻于脈絡,濕邪困阻氣機,證見周身痛楚,項背強直,四肢關節疼痛,肌膚麻木不仁等,用荊芥則有一舉兩得之妙。
3.身癢
荊芥善于疏風,又可勝濕;既入氣分宣郁,又入血分通絡,故為治療隱疹之必用。若風濕之邪入于營分,蘊郁化熱而發隱疹,奇癢難忍,夜間尤甚,則用荊芥涼血活淤,疏風祛濕。
婦科病
產后容易受風邪的侵襲,這個時候,小小的荊芥就派上了大用場。《傅青主女科》一著中,凡婦人經、帶、胎、產之患,均適其證、擇其要而加入荊芥。全書155方中,用荊芥者23方,約占六分之一。
食
遙知不是草,為有暗香來。春天就應該與荊芥有一場美食的約會,你準備好了么?
荊芥煎餅
【材料】
荊芥、面粉、鹽、油、雞蛋
【做法】
1.適量面粉加上面粉、水,調制成均勻稀糊糊狀;
2.荊芥葉子洗凈剁碎,放入面粉,加入適量鹽,也可以加入胡椒面、辣椒粉;
3.平底鍋熱鍋入少量油,整個鍋底蒙上一層即可;(如果是不粘鍋,不放油更健康。)
4.用勺舀一勺面糊倒入鍋中攤開,小火煎至兩面金黃;
5.煎好的餅抹上老干媽、辣椒醬、蒜泥、豆腐乳等,卷起來切成小段就可以開吃啦!
荊芥拌黃瓜
【材料】
黃瓜 1根、荊芥 一小把、大蒜 3瓣
【做法】
1.準備好食材,黃瓜洗凈去皮,然后拍一下斜刀切塊;大蒜去皮洗凈切末;
2.切好的黃瓜和洗凈控水的荊芥放入大碗里,放上蒜末,
3.加適量的鹽、白糖、雞精、十三香、半湯匙生抽和醋,多放一點芝麻油,拌勻即可。
荊芥怪味涼拌面
【材料】
荊芥、面條、綠豆芽、芝麻醬、蒜、辣椒、花椒、香油
【做法】
1. 荊芥擇好洗凈,綠豆芽適量焯水過涼,芝麻醬一湯匙用涼白開化開,蒜搗成蒜泥;
2. 鍋中加水,水開之后下入面條;煮上兩滾之后撈出放到涼白開里過涼,之后控水放到另一容器里,用香油(或者熟油)和生抽拌一下,以免粘連;
3. 炒鍋入油,小火加熱,放入適量辣椒面和花椒面,小火炒出香味來;
4. 把面條撈入盤中,放入食鹽、味精、芝麻醬、芥末油、香醋、蒜泥、辣椒和花椒油,再放入黃瓜絲、豆芽和荊芥,攪拌均勻即可。
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