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昌:人工智能“監督”青少年,將溺水風險降到最低!
瑞昌境內水系發達,擁有19.5公里長江岸線和兩條河流,還有94座中小型水庫和2302座山塘。為破解和防范水域面積廣、巡查管控難等問題,該市發揮信息技術支撐作用,構建精準化、智能化、立體化的人防、技防體系,為防溺水工作增添科技“砝碼”。
12日中午,瑞昌氣溫高達39℃。在該市應急管理局應急指揮中心大廳,工作人員目不轉睛盯著大屏幕上的監控視頻。
“我們采用‘人防+物防+技防’的立體化防控措施,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群防群控防青少年學生溺水體系。防溺水人臉識別智能預警監控系統實行24小時值班,確保巡查全天候‘不掉線’。”瑞昌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成員溫瑞斌指著屏幕上長江梁公堤段、市區人民公園、安定湖等30個重點水域的實時畫面說,一旦有學生闖入劃定的警戒區域,系統后臺會自動啟動語音驅離功能。
瑞昌市桂林街道慶豐村18組,有個面積只有600平方米的魚塘,由于處在村莊內,附近又有一所小學,當地將其列入了重點水域進行監控,投入2萬元安裝了防溺水人臉識別智能預警監控系統,并在水塘邊布設了救生圈、救生竿和警示牌。桂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志明介紹,該街道已經在轄區重點水域安裝了7套防溺水人臉識別智能預警監控系統。
去年春季,長江江畔的碼頭鎮在20處重點水域安裝了防溺水人臉識別智能預警監控系統。
瑞昌市教育局綜治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防溺水傳統警示方式一般是在河流、水庫周邊設置警示標牌、圍欄及安排人員巡查等,但僅僅是視覺上的警示,加上巡查人員精力有限,無法全天進行巡查。該套防溺水人臉識別智能預警監控系統結合高清攝像頭和人臉識別技術,通過采用先進的智能分析、聲光報警及語音警告等方式,對涉水人員進行勸離。同時后臺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手機APP、電腦客戶端實時查看監測水域周邊人員、水面險情,前方動態畫面及時同步后臺指揮中心,一旦出現人員落水或其他險情,可以更好更快地做出決策,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應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