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頒獎詞 鄧稼先事跡和頒獎詞
“科普中國繁星追夢”系列網評之三
青少年該追什么樣的“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應達成一個基本共識,青少年不能追什么樣的星?那些只有顏值而無正向價值的星不能追,只有流量而無正能量的星也不能追。那些所謂的星,越有人氣就越氣人,對青少年的誤導也就越大。
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正處于價值觀塑造期,更容易追逐明星、崇拜偶像,追星稱得上青少年的情感“剛需”。因此,在追星之路上,需要價值引領。
青少年該追什么樣的“星”?追那些自覺把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星。比如錢學森、鄧稼先、黃大年等人。這些科學家都是學成歸國,做到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以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為例,他生前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黃大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這樣的星,該追!
科技之星值得追,在于他們身上有澎湃的愛國情,“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1950年10月,鄧稼先取得博士學位不久即回到中國,“帶著一腦袋關于原子核的知識”;1955年,錢學森突破重重險阻,終于回到祖國……一批批科學家為何那么渴望回到自己的國家?那是因為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最需要人才,正如華羅庚在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中所說的:“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拳拳報國心,何等熾烈!
科技之星值得追,在于他們身上有深沉的報國行,為了祖國強大,“雖九死其猶未悔”。有個細節令人動容,當鄧稼先領到原子彈研制任務,向妻子許鹿希告別,許鹿希問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鄧稼先的回答是“不能說”。為了中國核科學事業,以荒漠為家,隱名埋姓長達30余年,鄧稼先真正做到了“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種付出和犧牲令人感佩不已。愛國是情感,也是行動。“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這是《感動中國》寫給鄧稼先的頒獎詞,也是對所有“兩彈一星”元勛的致敬。
科技之星值得追,還在于他們淡泊名利,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風范。舉凡那些受人尊敬的科學家,無不堅守學術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學問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贏得崇高學術聲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風范。他們不僅善養浩然之氣,發揚我國科技界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還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在攻堅克難、崇德向善中做到學為人師,令世人崇敬。這樣的科學之星自帶光環,具有強烈的感召力。
青少年該追什么樣的“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身上洋溢著富有感染力的正能量,一言一行都讓人受到觸動,都給人力量,都讓人向善向上,都激勵人們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真正的星,是大寫的人。這,就是精神的力量,也是人格的魅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愛上科學,爭當科技之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響應黨的號召,聽從祖國召喚,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貢獻,讓熠熠星光照亮前行的人生之路,則青少年未來可期,則國家和民族未來可期。(王石川)
系列稿件:
“科普中國繁星追夢”系列網評之一:豐收不忘袁隆平,吾輩青年當自強
“科普中國繁星追夢”系列網評之二:以科學家為偶像,讓青春拔節成長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