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復始的意思 周而復始的經典語句
戲曲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專業術語
戲曲作為一種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
也有很多專業的術語
比如對子、打背躬、搭架子等
這些專業的戲曲舞臺術語
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探討
這些專業術語的意思
起霸
戲曲表演的一套程式動作。它是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境。起霸集中了基本功中很多動作和技巧,組合成連續的舞蹈,充分展示武將的威風氣概,烘托渲染戰斗氣氛。起霸有男霸、女霸、整霸、半霸、單人起霸、雙人起霸等多種。起霸在不同劇種中名稱不一,動作組合也不盡相同。
檔子
武打表演程式。用以表現戰斗場面和渲染戰斗氣氛。凡交戰雙方的人數在三人以上,或彼此人數相當,在舞臺上表現對打場面的稱為檔子。或持兵刃交戰,或徒手格斗。檔子名稱根據人數而定,如交戰雙方為三人的,稱“三股檔”;四人的,稱“四股檔”,以此類推,根據人數多少而定名。舞臺調度、步位均有一定的格式。有時上場人數可由少增多,先打四勝檔,后變為六股檔、八股檔成人數更多的群打場面,稱群檔子。
抬轎
戲曲表演身段程式。一般為二人抬或四人抬。坐轎人居中,抬轎人分列前后。起轎時,轎夫兩臂彎曲于雙肩頭,緩緩站起,雙臂晃動,走抬轎步。行進間,坐轎、抬轎人動作協調,步法一致。上坡時,前者直立,后者屈腿走矮步,下坡時換作對應動作。表現路段坎坷時,抬者下蹲,以示轎體大幅度地起伏晃動。
對子
戲曲武打程式。二人對打的套子都稱“對子”,包括徒手和各種兵器對打。往往是用兩種不同的武器開打。每一套“對子”各有一定的章法,打法各異。徒手的稱“對拳”;雙方持同樣武器的有“對刀”、“對槍”等;持不同兵器對打的把子有“單刀槍”、“大刀雙刀”、“大刀雙劍”、“大刀槍”、“棍兒槍”等,屬把子功。
打背躬
戲曲常用表演手法。指劇情發展中有二人以上同時在場,其中一人在暗自思考或評價對方言行時,用來表達其內心活動的唱、念或表演、身段。打背躬時,通常平舉一手,以衣袖從旁遮住臉部,面向觀眾進行講述,假設同臺其他人物未曾聽見。武打中的“對槍”,雙方各自伸出大拇指表示贊佩對方的武藝或儀表時的身段,也屬背躬。
搭架子
戲曲常用的舞臺手段,指幕后的答話和聲音效果。在劇本上常提示為“內答”“內應”“內戰鼓聲”等。架子的搭話根據劇情需要而定。有角色出場前自相鋪墊的內白架子,如《坐樓》中,閻惜姣出場前在幕后與臺上的閻婆兩人的對白。有不出場的幕后答話,如《武家坡》中臺上的薛平貴和幕后鄰居大嫂的問答。也起著改變舞臺節奏、渲染舞臺氣氛的作用,如《楊門女將》“探谷”一場中,幕后傳來的廝殺聲等。凡在戲曲舞臺上正面表現的歡聲笑語、喊堂喝道、敵兵追殺、馬嘶長鳴及風聲、水聲、槍聲等音響效果,都稱為搭架子,分別由前臺演員、后臺指定的專人和樂隊來擔任。在搭架子時,對于應答的分寸感及時間的準確性的掌握,要求十分嚴格,只有做到準確無誤,才能取得應有的舞臺效果。
跑圓場
演員在舞臺上所走的路線呈圓圈形,周而復始,稱為圓場。圓場的速度多為由慢到快,因此又稱為跑圓場,跑圓場的步子要小、要快、要均勻,上身要求紋絲不動。
亮相
指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段舞蹈動作結束時的短暫停頓,通過形體造型,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亮相有單人雙人或多人的各種形式,不同的人物和劇情以及人物在劇中所處的或主或從、或勝或敗、或褒或貶的地位,又有高矮、正偏、快慢之分。亮相時大多伴以節奏強烈的打擊樂,要求做到靜中有動,氣韻連貫,畫面美觀。
跑龍套
“龍套”是指戲曲中扮演士兵 、夫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在戲曲表演中,龍套可以虛擬千軍萬馬,起烘托聲勢的作用。跑龍套也有多種程式排場及隊形變化。每種隊形均有自己的專業名稱,如二龍出水、 扯四門、大擺隊、倒拖靴等。
抄過場
戲曲舞臺調度程式,俗稱“抄過兒”。在戲劇情節不中斷的情況下,另用兩組戲劇人物各從上下場門分頭出場,自舞臺兩側經臺口交叉疾走,再同時分頭下場,叫做“抄過場”。多用于追趕、包圍或搜尋等場合以渲染緊張的戲劇氣氛。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