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出是什么意思 腿分得越開捅的就越深嗎
從實際出發 創造戰機
戰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的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毛澤東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蔣介石調集40萬兵力“圍剿”紅軍。中央紅軍計劃由赤水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1月28日,紅軍在土城東北3千米的青杠坡與尾追的川軍發生激戰。敵人后續部隊增援上來,形勢對紅軍越來越不利。戰斗進行中,中央負責人召開緊急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果斷改變原定計劃,決定立即撤出戰斗,西渡赤水河,由此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知識鏈接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摘自《孫子兵法·虛實篇》。出,指出兵,進軍;不趨,指來不及急救或無法急救;不意,指意料不到的方向。此句意思是:攻擊時,向敵人來不及急救的地方進軍;進軍時,向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進,定能獲勝。這兩句點明了向敵人進攻時的一個原則:不僅要出其不意,而且要打擊敵人來不及增援的地方。進行出其不意的打擊,使敵人指揮系統失靈,而且要迅速勇猛,時間要恰當,地點也要選準。這兩句說明對敵進攻時應出其不意,并注意選擇突破點。
紅軍—渡赤水線路圖
1月29日凌晨,紅軍開始撤離土城,并從猿猴場(今元厚)、土城上下渡口等處,利用從群眾處征集來的架橋物資和船只,一渡赤水河,以新的進攻姿態出現在川南。蔣介石在恐慌中重新調整部署,企圖圍殲中央紅軍于川滇邊境。毛澤東卻指揮紅軍殺了個回馬槍,于2月18日至21日由太平渡、二郎灘等渡口向東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取桐梓,占婁山關,再奪遵義城,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八個團,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關于創造戰機的方法藝術,中國古代兵書中的經典論述不勝枚舉,如《孫子兵法》中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等。在每一場具體的戰役或戰斗行動中,要達到創造戰機的目的,必須從交戰雙方的實際出發,因敵制宜,因我置宜。如對急于求成的敵軍,順詳敵意以誤之;對來勢兇猛之敵,后發制人以擊之;對狡詐詭譎之敵,示形用佯以迷之。
3月16日至17日,中央紅軍由茅臺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向古藺、敘永方向前進,再次擊破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遵義一帶的企圖。三渡赤水后,紅軍再次出現在川南,蔣介石急忙調整部署,企圖將紅軍聚殲于古藺地區。毛澤東當機立斷,毅然決定回師東渡,奪取戰略主動權。紅軍于3月21日至22日,由太平渡、二郎灘等渡口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再回貴州。此后,紅軍急速南下渡過烏江,兵臨防守空虛的貴陽,又向云南挺進,直逼昆明,隨后巧渡金沙江。從此,中央紅軍跳出了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圈子,粉碎了敵人圍殲紅軍于川、黔、滇地區的計劃。
四渡赤水之二郎灘渡口
積極爭取 掌握主動
主動和勝利,是可以根據真實的情況,經過主觀能力的活躍,取得了一定的條件,而由劣勢和被動者從優勢和主動者手里奪取過來的。——毛澤東
四渡赤水戰役,從總體看是敵強我弱。紅軍在各路強大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常常處于被動地位。但是,由于毛澤東等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巧妙地隱蔽紅軍戰略意圖,有計劃地調動國民黨軍,造成了中央紅軍許多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從而使整個形勢向著有利于紅軍、不利于敵軍的方向轉化,終于打破了蔣介石妄圖圍殲紅軍的戰略計劃。
紅軍一渡、二渡赤水將敵軍對我軍戰略上的分進合擊,變成我軍對敵軍戰役戰斗上的分進合擊,從而使在全局上處于優勢和主動的敵軍,變成了局部上的劣勢和被動,打亂了蔣介石的部署。接著在三渡、四渡赤水中,紅軍又巧妙地隱蔽戰略意圖,運用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術,忽南忽北,出敵不意地大迂回、大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之間,始終牢牢掌握著行動自由權和戰場主動權。
當國民黨軍再次進入赤水河以西地區圍逼紅軍時,紅軍卻四渡赤水、南渡烏江,把敵軍全部甩在烏江以北。此時,紅軍又擺出佯攻貴陽和故作向東與紅二軍團會合的姿態,當敵軍傾巢東調之際,紅軍卻揮師向西,進軍云南,并安然渡過金沙江,使國民黨撲朔迷離,疲于奔命,處處被動。
這一切都生動地說明,敵雖處優勢主動,但只要我們正確地分析情況和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恰當處置,是完全可以把主動權從敵人手中奪過來的。戰機往往不是現成的,而是在客觀條件下的基礎上通過主觀能動作用去創造的,指揮員必須以高度的能動性,有計劃地造成敵人的錯覺和不意,創造有利的戰機。
紅軍四渡赤水線路圖
隨機應變 在運動中殲敵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一切的“走”都是為著“打”……都是建立在“打”的一個基本點上。——毛澤東
中央紅軍在戰略轉移初期,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消極避戰,實行逃跑主義,只走不打,始終擺脫不掉敵人的圍追堵截。遵義會議后,在毛澤東等直接指揮下,中央紅軍在廣闊的戰場和流動不定的戰線上,實行大踏步的前進和后退,避敵之長,擊敵之短,一再造成敵軍的錯覺,積極創造戰機,大量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紅軍一渡赤水后,由于當時敵情急劇變化而轉向扎西集結,才得以甩開國民黨軍,爭取了休整時間,為尋求新的動機創造了條件。如果沒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師東進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調動敵軍和造成有利戰機,取得二渡赤水后遵義地區殲敵的勝利;如果沒有以后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蔣介石的錯覺,牽著他的鼻子來回打轉,以至將其拖疲拖垮,使紅軍乘隙實現渡江北上的戰略目的。
正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論述運動戰時指出的那樣,四渡赤水極其生動地體現了這種“打”與“走”的辯證關系。
延伸閱讀
戰機的利用不是一勞永逸的,指揮主體要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和實際需求,適時處置戰場情況,隨機應變,不斷推動戰場形勢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發展,確保戰機利用的有效性。
赤水河的湍急河水
北宋與西夏永樂城之戰,就是因為北宋主將徐禧用兵不能隨機應變而導致兵敗城破的。宋軍先敵到達永樂城,可謂以逸待勞,西夏兵一次性推進城下,隊形混亂,而且到的不齊,可謂以整對亂,以強擊弱。即使戰不能勝,宋軍還可依城堅守,畢竟夏兵遠道而來,糧草和攻城用具都不充足,只要認真布防,堅守永樂城很有希望。最次如果城池失守,宋軍還可以突圍而去,尋機殲敵。但在庸將徐禧一既不適時用兵,又不納諫一的指揮下,終是連失戰機,陷宋軍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