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高考是哪一年 全國恢復高考的時間是
人文學術社 2023-06-07
▲程叢林《夏夜·恢復高考的日子》局部
1977年恢復高考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中國招生考試史的新紀元,也是中國教育史的新紀元,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談論和回憶的一個話題,高考改革也一直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
高考是一個萬眾矚目、影響重大的教育考試制度,而1977年恢復高考,是開創新局的分水嶺,是棄舊圖新的標志,因而被一些論者看成是個人和民族的“諾曼底登陸”,是“中國青年的復活節”……
確實,1977年的高考,不僅是許多人命運的轉折點,而且成為一個國家與時代的拐點。它是一片值得珍藏的歷史,是一段歷久彌新的記憶,是一個永載史冊的傳奇。
▲1979年,幾位恢復高考后第一屆大學生登黃山時偶遇鄧小平,當面表達感謝
▌空前絕后的考試
1977年10月21日,恢復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像秋天里的一聲驚雷,喚醒了千萬個中國青年沉睡的夢。
經歷過多年的中斷和推薦上大學后,突然間,廣大知識青年意識到自己的命運不再操決于他人,不再由出身和關系來決定,而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通過公平競爭來決定,確實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特大喜訊。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1977年的冬天無疑是中國教育史的春天。知識青年歡欣雀躍,奔走相告,踴躍報考。
從1977年10月21日正式宣布恢復高考,到12月中旬真正進行高考,所有準備高考的考生和家長都有種興奮莫名的情緒,許多家庭都有兩個以上的子女準備同時參加高考,全民都在議論恢復高考這件事,整個社會的神經都被高考所牽動。
每個中學都為自己的各屆畢業生輔導備考,每一場輔導課都擠滿了聽眾,每一個精于輔導的老師都十分受人尊敬,每一個善于答題(尤其是數學題)的備考者都受到人們的欽佩。
大家都有一種興奮、好奇、期待、憧憬的心理。經歷過11年的中斷,誰都不知道真正的高考會是什么樣。雖然大家明白各高校招生人數不多,但沒有人知道確實的招生數字,誰都覺得自己有可能考上,誰都覺得自己不見得考得上。當時絕大多數人確實都是抱著“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心情進入考場的。
經過浴火重生,1977年的高考是中國歷史上最特別、最壯觀的一次高考。十年耽誤和積壓,一朝匯聚和噴涌。大家通常說“文革”10年,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到高考并不是停廢10年,而是中斷了11年。
因此,77年的高考是從66屆到77屆12個年級的中學生一起競爭,如果加上當時允許部分78屆優秀高中生提前參加高考,實際上77年有13個年級的人才一同走入考場。
▲恢復高考后報名場景
這是一種空前絕后的場景。與考者經歷五花八門,年齡差距大,不僅有許多兄弟、姐妹、師生同考的情況,還有叔侄同考、夫妻同考的現象。
當時能步入考場者,都帶著一種興奮、好奇,以及些許緊張的心情,還有感到一種神圣的感覺。
77年淳樸考風,考場絕少人想作弊。當年在吉林監考的老師裴先生說:
“當時沒有一個打小抄的。考試結束后,也沒有一個說話的,大家都帶著神圣的表情離開考場。”
當然,1977年高考在河北省故城縣,還是發生了為縣委書記女兒進行的集體舞弊。
不過,總體而言,77年高考的考風還是非常好的。77年高考激動人心的情形,甚至在考后一段等待的時間都還在延續。
▲1977年高考現場
在中國高考史上,1977年高考有幾點是空前絕后或獨一無二的:
一是錄取率最低、競爭最激烈。
起初預計報考者有可能達到二千多萬人,原定計劃招生20萬人,錄取率是1%。后來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區初試,按計劃錄取數的2?5倍篩選出來,參加正式的高考,結果這一年全國最后實際考生數為570萬人。
后來經鄧小平提議,國家計委、教育部決定擴大招生,經過擴招本科2.3萬人,各類大專班4萬人,共擴招6.3萬人,擴招比例達29.3%,最后錄取了272,971人,按考生比例來算,是21:1,錄取率為4.8%。這是中國高考史上最低的錄取率。
二是有的省區選取一個縣,先行舉辦了恢復高考的試點。
如廣西便在1977年11月,在百色舉行了恢復高考的試點考試。這是在高考中斷多年之后,大家對高考已十分陌生,為總結經驗,在省區選取一個縣進行試點,以便全省正式高考時借鑒。
三是由省市自治區組織考試、地區組織評卷。
按當年的招生辦法,是考生自愿報名、省市統一考試、地市初選上報、高校擇優錄取。2004年以后,也實行部分省市分省命題,但都是全省統一評卷,而1977年的高考,由于時間來不及,則是各地區組織評卷。
四是各省考試時間不一。
文件規定當年的“招生推遲到第四季度進行”,并未確定具體時間。高考的準備工作非常緊張,各省市都按倒計時來安排命題和印制試卷等工作。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許多省的命題場所和物資都是取具臨時,考試時間也不相同,但多數還是在12月中旬。
如北京是在12月10—11日,上海為12月11—12日,福建是12月16—17日,黑龍江則是12月17—18日。如有加試外語者,再參加第三天上午的考試。
五是冬季考試、春季入學。
這是中國高考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舉行的高考。原來《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規定:“1977年的新生于明年2月底以前入學。”
但大多數省市快馬加鞭準備和實施高考和錄取,也未能趕在2月底以前入學,結果多數高校實際上是在1978年的3月初入學。
六是錄取結束后臨時決定擴招,匆忙復辦了許多專科學校,并開始招收走讀生。
1978年和后來某些年份也有擴招的舉措,但1977級的擴招特別匆忙,以至于許多復辦的師專沒有校舍,臨時寄在師范學校開學,甚至借用小學的教室來上課。
如福建龍巖師專77級新生在1978年5月初才入學,便借用龍巖東街小學的教室上課。二三十歲的青年大學生,使用低矮的小學課桌椅聽課,也是中國高教史上少有的奇觀。
▲1977年高考考生走進考場
▌知識改變命運
1977年是一個劃時代的年份。恢復高考是一次真正意義的革命,其影響遠大于創立高考的影響。
這場不同尋常的考試,不僅改變了27萬人的命運軌跡,而且改變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進方向。
恢復高考蕩滌了“讀書無用論”、“唯成份論”的濁流,為百廢待興的中國大地吹來了第一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風。
從此,“高考”一詞以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并影響了我們社會進程的方方面面。
其意義重大而深遠,中國的現代化征程,中國教育的復蘇,當代中國的崛起,幾乎都以恢復高考為出發的原點,由此中國社會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凡是參加那場考試的人,都是一個偉大開端的見證人。有的當年考生回憶說:
“高考重新給了一代人以競爭的機會,它是我們國家恢復競爭活力的源頭,當570萬滿身風塵、滿懷喜悅的考生從四面八方、從10億人中間涌向考場的時候,這個民族的血脈重新開始流通,而我們77級高考人和時代的脈搏在一起,構成它堅韌有力的律動。”
“雖然大多數人注定會是失敗者,但對于我們這批人來說。考試結果并不是唯一。它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在很多人心目中,考試本身就已經是給予被遺忘十年的他們的補償了,能得到這個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己足以讓他們對社會、對命運感激不盡。”
機遇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積聚十三屆的考生、荒廢十年的學業、一個多月的備考時間,使許多報考者猶豫、徘徊,甚至在數學科開考后就放棄。
能夠參加正式的高考,能夠堅持到最后就不簡單。而能夠脫穎而出者,通常都是原有基礎較好者,或者的較有毅力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強者和勇者。
除了智力因素以外,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文革期間堅持讀書者不全是最聰明者,更多的是喜歡讀書者、有信念者。
知識改變命運,在恢復高考的當年體現得特別明顯。
▲1978年春,北京大學迎來恢復高考后錄取的第一批新生
考上大學,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生的重大轉折,尤其是對上山下鄉的知青而言,終于走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殿堂,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好似魚躍龍門。
這批從3000萬被耽誤了青春的人中突圍而出、久處知識饑渴狀態的77級大學生都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看到過去無法借到的書籍,就像餓虎撲食般地享受知識盛宴。
這批年齡巨大差異、多數經歷過上山下鄉磨練的大學生明白命運之神對他們格外的眷顧,歷史給了他們非常好的機遇,他們中的多數人對鄧小平、對國家和社會也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特殊歷史時期、在學期間形成的頑強拼搏、刻苦向上的精神,影響了他們的一生。加上這一群體較有自信,其中許多人也具有為國家民族勇攀科學文化高峰的使命感,報效國家的使命感也特別強烈。
77級以及后來的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從社會走過來的,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大學生中成份最復雜、年齡跨度最大的一群。
他們作為恢復高考的受惠者和幸運兒,在學習氛圍特別好的時代里成長歷練,畢業后填補百廢待興時巨大的需才空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后來他們則成為改革開放的推動者和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
此后,通過一次次高考,選拔出千百萬合格的學生,經過培養造就,許多人已成為社會各界的骨干。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經濟起飛,窮源溯流,與高考制度的恢復和不斷改革密不可分。
▲清華大學1977級的學生在課堂上
▌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時代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歷史不一定會記得77級大學生具體個人的功名與成就,但一定會記得“新三級學人”整個群體的命運與作為;歷史不見得會記得每一年的高考,但永遠會記得1977年的高考......
從那一年開始,一定全新的時代拉開帷幕。從恢復高考到改革開放,那整個時代和后來的八十年代就是一個國家的春天,那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時代。
如果有一個時代,一方面是理想、信仰、使命、浪漫,另一方面,卻是瘋狂、反叛、饑渴、無序,那么,這個時代,非八十年代莫屬。
詩人北島說:“回想八十年代,真可謂轟轟烈烈,就像燈火輝煌的列車在夜里一閃而過。”
八十年代,一切都剛剛解禁。人們壓抑了二十多年的感情、思想、創造力都噴涌而出。
剛剛摘下了意識形態的緊箍咒,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然而,商業氣息的大幅彌漫并沒有塑造一個利益至上的社會,文化界迸發出的巨大光芒,三十多年后回望,依然璀璨絢爛。
▲八十年代“搶書潮”
那是一個存在于夾縫中的短暫時代,卻是一個回不去的“黃金時代”。它作為一塊文化高地,孕育了很多當下的文化基因,現在文化界的各種現象,很多都可以在那時找到苗頭。
為此,先知書店特別推薦“回望八十年代”三書(含獨家),包括:馬國川《我與八十年代》、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柳紅《八O年代:中國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這三本書構成一個整體,從思想、經濟、文化藝術等不同方面出發,共同為我們描繪了那個時代:
◎ 一場宏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八十年代最大的意義就是思想解放,為了補上錯過的幾十年,人們拼命吸收國外的各種知識,急于創造自己的風格,于是,文學、藝術流派一時如滿天星斗,讓人目不暇接。
美學熱、國學熱、新啟蒙、傷痕文學、報告文學、人道主義等等,紛紛興起。像雨后的野草,不顧一切地瘋長,元氣淋漓。藝術方面,星星畫展、各種搖滾也此起彼伏。
這套書涉及的八十年代人物,包括阿城、陳丹青、王元化、李澤厚、韓少功、北島、劉再復、崔健、田壯壯等,涉及文學、音樂、美術、電影等領域,通過這些時代的弄潮兒,全面展現了當時文化界的風貌。
◎ 歷史潮流中的八十年代
在歷史上,八十年代是否是獨一無二?
書中聚焦于八十年代,但又不局限于八十年代。涉及的人物都是各領域的大家,有改革開放付出心力和探索的三代經濟學人,還有如哲學界的湯一介、文學界的阿城、美術界的栗憲庭等文化藝術界的引領者,他們思維開闊,言談所至,常將八十年代放在歷史的坐標上,將視角不斷拉遠拉進,讓我們更能看清八十年代的意義。
八十年代如此酣暢淋漓,它的輝煌是否能繼續?它的歷史地位到底怎樣?
有人將它與美國的嬉皮士比較,八十年代的反叛精神確實有些相似,奮發向上的精神卻決不相同。也有人往前追溯,將八十年代的思想啟蒙與更早的五四運動放在一起,衡量其對歷史的影響。
通過這三本書,不僅可以了解歷史,重溫一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也可以了解現實,思考我們這個時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