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
國旗、國徽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在新中國70年的發展歷程中,高高飄揚的國旗,莊嚴懸掛的國徽,凝聚著共和國一代代奮斗者的精神。在“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旗、國徽的設計圖案就格外引人關注。
步入“屹立東方”展廳,與“開國大典”經典影像一起映入觀眾眼簾的,就是1949年從全國征集和專家設計的部分國旗和國徽的圖案。其中,在近3000件國旗應征圖案中,有38幅進入復選。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主任 郭秋惠:當時國旗應征稿的設計者既有解放區,還有非解放區和海外華僑,既有工人、農民,也有職員、作家,它的廣泛參與也是說明了大家對于一個新生的政權,一個新中國的熱烈擁護。
最終復字32號圖案去掉鐮刀、錘頭之后,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中,被確定為國旗圖案。這個方案的設計者叫曾聯松,他并不是專業美術工作者,是上海的一名普通職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主任 郭秋惠:曾聯松設計的國旗的初稿,它是一顆大星四顆小星,他是閱讀了毛主席的《論人民民主專政》這樣的著作之后,他想到了以大星寓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所以一顆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來象征人民。毛主席認為這個方案表現了中國革命人民的大團結,毛主席當時就說過去要團結,現在要團結,將來還要團結,所以他看重的是團結的一個象征性。
而當年公開征集的國徽應征圖案沒有合適的作品,隨后全國政協請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集體設計國徽圖案,于1950年6月確定圖案。如今已經年過百歲的周令釗先生當年也是設計團隊的一員。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國徽設計師之一 周令釗:我參加中央美院設計組的國徽圖案設計,我畫的一稿是金紅兩色為主的圖案。天安門是平面裝飾效果,是紅色的,國旗是五顆星,我就把五顆星畫上去,另外齒輪、麥穗、谷穗,國徽設計是一個集體創作,是集體智慧。
國旗、國徽代表著國家的尊嚴,是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分別于1990年、1991年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國徽法》,維護著國旗國徽的神圣,增強著公民的國家觀念。70年風雨歷程,一路走來,有國旗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70年滄桑巨變,無論身處何處,國旗已成為每個國人內心的精神寄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從北京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到大亞灣核電站,從海南三沙永興島到香港、澳門,大家紛紛和國旗同框合影,表達著對祖國母親的深切祝福和無限深情。(央視記者 侯軍 裴斐 舒寬 于茜 張喆 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