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涼的反義詞 荒涼的相近詞
知識點
一、我會寫組詞
肅:sù(嚴肅、肅靜、肅穆)
晰:xī(清晰、明晰)
振:zhèn(振作、振興、共振)
胸:xiōng(胸脯、胸襟、胸口)
懷:huái(懷念、懷鄉、懷抱)
贊:zàn(贊成、贊許、稱贊)
效:xiào(效應、效益、效用)
疑:yí(疑問、疑心、疑慮)
惑:huò(惑亂、疑惑、妖言惑眾)
凡:fán(凡庸、凡塵、凡人)
顧:gù(主顧、顧念、顧慮)
訓:xùn(訓誡、訓斥、訓練)
斥:chì(斥罵、排斥、訓斥)
二、我會認組詞
崛:jué(崛起、崛地而起)
范:fàn(模范、師范、范圍)
魏:wèi(魏國、姓魏、魏王)
淮:huái(淮安、淮河、淮北)
三、多音字
難:nán (困難)nàn (遇難)
軋:yà(傾軋)zhá(軋鋼)
模:mó(模范)mú(模子)
興:xìng(高興)xīng(興奮)
四、近義詞
清晰一一清楚 抱負一一理想 胸懷一一胸襟
贊嘆一一贊揚 麻煩一一煩瑣 疑惑一一困惑
驅使一一促使 欺凌一一欺侮 果真一一果然
沉郁一一郁悶 熱鬧一一喧嘩 左顧右盼一一東張西望
五、反義詞
繁華——荒涼 清晰——模糊 熱鬧——安靜
非凡——普通 堅定——猶豫 風和日麗——烏云密布
耀武揚威——得意揚揚 左顧右盼一—目不轉睛
六、理解詞語
模范:可以作為榜樣的;值得學習的。
嚴肅:(神情、氣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抱負:遠大的志向。
胸懷:心胸;心懷。
贊嘆:稱贊。
麻煩:煩瑣難辦的事情。
疑惑不解:懷疑困惑不能明白。
沉郁:低沉郁悶。
難以忘懷:形容記憶深刻不容易忘掉。
非凡:超過一般;不尋常。
左顧右盼:向左右兩邊看。
肇事:引起事故;鬧事。
訓斥:訓誡和斥責。
勸慰:勸解安慰。
屈辱:受到的壓迫和侮辱。
七、句子解析
1.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街道上熱鬧非凡,往來的大多是外國人。
反襯:別處的冷清與蕭條,在中國的土地上,外國人過得舒適、富足,而中國人自己卻過得悲慘、貧窮。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
2.少年周恩來疑惑不解,問道:“那不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嗎?為什么不能去呢?”
兩個反問句,看似簡單明了的問題,卻讓人不明白。到底是為什么?對于愛問問題的周恩來來說急于想知道答案。
3.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給她撐腰,懲處這個外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外國人,反而訓斥她。
從“不但不”“反而”能看出中國巡警的可惡。
4.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這是在外國人的地盤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從這個反問句能看出圍觀的中國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5.這個問題像一團烈火一直燃燒在周恩來心中。
從這個比喻句能看出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華不振”,內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祖國和人民。
6.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負和胸懷!
從“為之一振”“竟然”能看出魏校長聽到周恩來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感到很意外,很吃驚,很驕傲,很佩服!
八、問題歸納
少年周恩來是在什么情況下受到了觸動,明白了伯父所說的話的真正含義?
少年周恩來背著伯父進了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看到了一個女人在哭訴著自己的親人被外國人的汽車軋死了,而中國巡警局卻不予理會,反而訓斥這個女人,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這讓少年周恩來深深體會到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
聯系課文內容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深刻含義。
近代中國貧窮落后,國力衰弱,不能抵擋西方列強的侵略,只能任人宰割。明明是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人,可是中國巡警卻幫外國人說話,圍觀者也敢怒不敢言,因為“中華不振”啊!這令人憤怒的事情激發了周恩來的愛國之心。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再受到這樣的欺凌,要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而學習、奮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寄托著他的宏偉志向和遠大抱負。
九、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10):在修身課上,周恩來表明了心跡: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第二部分(11-14):聽伯父說“中華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15-17):在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外國人的欺侮,而無處說理,體會“中華不振”。
十、課文主題
本文主要寫了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原因是他耳聞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又目睹了中國人在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受到外國人的欺凌而無處說理的事情,從而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分量之重,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理想。
十一、教材課后習題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講了3件事。第一件事:在修身課上,周恩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大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二件事:12歲的周恩來剛到奉天,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第三件事:后來在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外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
2.課文多次出現“中華不振”這個詞語,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下面周恩來寫的詩,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詩意:氣勢豪邁的歌剛唱完,便東渡日本,為挽救國家危亡而精心研讀各種科學。十年苦讀是想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業,即使目的達不到,理想無法實現,投海殉國也是英雄。
少年周恩來剛到奉天,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充滿疑惑,想弄個
明白。在外國人的地盤里,他又目睹中國人受外國人的欺負,中國巡警局不為中國人申冤,反而訓斥那位婦女,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周恩來深刻體會到中華的確不振。他便一直思考,并明確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振興中華。
3.小練筆: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而讀書,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寫下來,注意寫清楚理由。
我為祖國的醫學事業而讀書。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每年有幾百萬人死于癌癥,至今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我現在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爭取早日成為一名醫生,攻克癌癥,讓人們健康、幸福地生活。
圖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