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亞新幾內亞 巴新幾內亞女人漂亮嗎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占有整塊大陸的國家,它的國土構成除了澳大利亞大陸,還包括南邊方向的塔斯馬尼亞島。然而早在數十年前,澳大利亞還有另外一塊鮮為人知的土地,也曾是澳大利亞的一部分。它就是如今的人口約800萬的巴布亞新幾內亞。
這個位于新幾內亞島東半部分的國家,被筆直的國界線所劃分。而另一邊西半部分,則屬于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島面積達78萬平方公里,是太平洋最大的島嶼,也是全球第二大島,僅次于格陵蘭島。
▲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有著天然毗鄰的距離
據2018年的數據顯示,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人均GDP僅為2700多美元,和澳大利亞相比(57000多美元),差距可以說是相當明顯的。
澳大利亞目前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發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目共睹。而從澳大利亞獨立后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國家面貌非但沒有大的改觀,甚至還越混越差。這樣看來,當初他們做出獨立的決定,實在令人費解。
▲巴布亞新幾內亞與澳大利亞幾項主要經濟數據的對比,完全落于下風
發展能力有限,巴布亞新幾內亞當初為什么要毅然決然地選擇擺脫澳大利亞這顆“參天大樹”?擁有海岸線、資源富足,到底是什么成為了巴布亞新幾內亞經濟的“絆腳石”?
一、殖民帝國眼里的“香餑餑”
在1511年葡萄牙發現新幾內亞島之前,世界對這座漂浮于南太平洋的島嶼幾乎是一無所知。廣泛分布于太平洋各地的美拉尼西亞人,是島上最早的原住民。在當時,這里只是往來于浩瀚海洋間船舶的貿易中轉站。
各地商賈于此匯集,也成為了新幾內亞島望向世界的一個主要渠道。直到18世紀末,該地才逐漸受到了世人的關注。而這樣的“關注”,實則是殖民者對于這塊無主之地起了掠奪之意。
▲在地理大發現的背景下,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新幾內亞島也避免不了被牽涉進來
幾乎是在同期,鄰近于新幾內亞島的爪哇島,也受到了西方人的青睞。16世紀初,葡萄牙商人率先登陸到此地,并發現了豐厚的香料資源。
很快,荷蘭和英國等殖民大國也相繼聞訊而來。當時的荷蘭,正處于風頭正盛的“海上馬車夫”時期。得益于強大的軍事實力,他們很快便建立了在當地的霸權,逐漸將葡英兩國給擠掉。
▲既有香料,又有良港,這是荷蘭人當初最看重爪哇島的一點
在爪哇島站穩腳跟后,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開始向周邊的加里曼丹島和新幾內亞島等島嶼進行探索。19世紀初,荷蘭的第一批殖民者到達新幾內亞島。
但島內被熱帶雨林和沼澤所覆蓋的沿海低地,超出了荷蘭人的開發技術能力范圍。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他們人只能在海岸線四周活動。但即便是這樣,也抵擋不住其他列強對新幾內亞島的垂涎。
1884年,英國和德國忽略荷蘭的存在,相繼入侵新幾內亞島,將東半部分及其附屬島嶼占為己有。當時的“海上馬車夫”經歷了幾次歐洲海戰后,已經進入茍延殘喘的霸權衰退時期。
面對英德的來勢洶洶,荷蘭于是乎只能無奈地放棄東半部分,并迅速將西半部分納入統治范圍。自此,新幾內亞島三國分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新幾內亞島被一分為三,完全淪落于殖民者的魔爪中
歐洲人的到來,讓當地原住民接觸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外部世界。但他們并不知道這其實是噩夢的開始。殖民者壓榨逐利的本性,在新幾內亞島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們登陸島嶼后,便開始了大肆的資源開采活動。同時以低廉的報酬,強迫當地的美拉尼西亞人為他們賣力干活。
雖然說這樣一種不對等的關系,給新幾內亞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外貿易等方面,也獲得了一定的改善:從天然的山洞等庇護場所中搬遷出來,住進棚形結構草屋;種植的天然作物,除了自己食用,還可以拿到市場上遠銷外地……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期,殖民者的開發,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的近代化進程,使新幾內亞島沒有太落后于世界的步伐。
▲英屬新幾內亞的原住民們
19世紀末,位于新幾內亞島南部方向的澳大利亞大陸,正在悄然崛起。這個18世紀就被大英帝國宣告主權的土地,在先進文明教化下,日漸擺脫了荒涼落后的面貌。雖然地理板塊相對獨立,但在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四周綿延的海岸線,給他們造就了極大的發展機遇。
雖然說英國流放的囚犯是澳大利亞的第一批移民,但遠離了法律條框的他們在這片凈土上有了更廣闊的施展天地。很快,這片資源富饒土地,便給予了他們豐厚的回饋:蘊藏的豐富資源被不斷開采,其中不乏以金礦為代表的各種礦石;優越的自然條件基礎,也讓這里成為了畜牧業的天堂,牧羊等產業迅速成長起來。
▲美其名曰,澳大利亞如今被譽為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經濟基礎和發展條件的轉好,讓澳大利亞大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移民。資金、人員、技術等競爭力的涌入,賦予了當地人索取更多發言權的自信心,他們開始向殖民政府征求更廣泛的權力;而此時的英國,卻因為美德等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后來居上,變得對殖民地的統治開始力不從心。
1901年,英國政府針對民眾的訴求做出了回應:同意賦予當地最高級別自治領的身份,并將六大殖民區改組為全新的六個州,更名為澳大利亞聯邦。雖然這意味著英國對澳洲的控制已經微乎其微,但實質上仍舊是自治的一種高度化體現。
▲澳大利亞行政區劃圖。1931年,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1986年,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天然上的距離相近,讓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有了更多的可能。1906年。為了更高效地對英屬新幾內亞地區進行控制,大英帝國當局做出了將該地移交至澳大利亞聯邦進行管理的決定,并更名為澳屬巴布亞領地。這與兩地同屬于英國殖民地的背景,有著莫大的關系。
1914年,全球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新幾內亞島作為被三大國割據的地盤,且戰爭策源地德國還位居其中。如此復雜的政權角力,似乎決定了明爭暗斗必然不可避免。
果不其然,就在歐洲戰場陷入焦灼之時,憑借地緣接近優勢的澳大利亞聯邦,迅速發起了對德屬新幾內亞的猛攻,這是基于澳大利亞站在英國立場做出的果斷抉擇。抓住德意志人在歐洲步步維艱的軟肋,澳大利亞很快便將德屬新幾內亞納入囊中,進一步地擴大了其領地的范圍,也將新幾內亞島的東半部分完全占為己有。
▲澳屬巴布亞的區旗
一戰后的1920年12月,國際聯盟召開了對新幾內亞島東半部分、特別是原德占區的所屬權討論會。最終,做出了由澳大利亞委托管理原德屬新幾內亞的決定,而這只是當時德屬殖民地被瓜分的一個縮影。自此,澳大利亞獲得了新幾內亞島東半部分管轄權的國際認可。
從無主之地,到被兩大殖民勢力所割裂,新幾內亞島東半部分在經歷了一戰的重新洗牌后,最終歸于澳大利亞聯邦的統治。雖然說擺脫了英德兩國的直接殖民控制,但澳洲逐利本性的壓榨,以及美拉尼西亞人民族獨立意識的漸醒,讓澳屬巴布亞的建國之路,變得不可阻擋起來。
二、獨立,是至高渴求
從表面上看來,澳大利亞對英德的取代,似乎是能夠給當地民眾帶來重生的曙光;但基于澳大利亞本身還是受殖民壓迫自治領的現實,實質上剝削的本性,依然沒有太大改變。例如資本家強迫工人低薪多勞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占有相當比例的原住民們,生活的群落在全國多達數百個。他們對于資本主義新模式并不感冒,因為這觸犯到了自己本身的利益
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亞太戰場一觸即發。作為輻射地范圍內的澳屬巴布亞,也受到了日軍的侵擾,甚至一度被完全占領。不過后來在澳洲和盟軍軍隊的大規模反擊下,日本人步步敗下陣來,澳屬巴布亞重新恢復了主權。二戰后,澳大利亞為其賦予了“巴布亞新幾內亞領地”的新名稱。
▲二戰的大難降臨,為軍民融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長期以來雙方的緊張關系
盡管澳新兩地受到殖民統治的時間相差無幾,但實際存在著較大的發展水平差距。20世紀中葉的澳大利亞,在社會建設尤其是基礎設施方面,已經走在了西方世界的前列;而巴布亞新幾內亞,卻仍過著食不果腹甚至是原始形態的部落生活。
這和當初兩地的成長模式有著莫大的關系。澳大利亞是由移民建立起來的國家,有著完整的歐洲制度,封建社會甚至是部落社會遺留的糟粕,在當地完全不存在;但巴布亞新幾內亞卻不同,他們在殖民者進入時,完全是土著當道的社會。
殖民者的入侵,嚴重影響到當地本就固化的社會結構。新制度與舊制度的對立,讓所謂的現代化文明,并沒有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開花結果。取而代之的是,冷不丁就突然爆發的軍民沖突。這對雙方特別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原住民來說,都是極大的傷害。
▲長期的對立狀態下,就算是部落居民也深諳著槍械的使用之道
當時新幾內亞島的西半部分,也存在著這樣的情況,甚至更為惡劣。二戰結束后,和爪哇島、加里曼丹島等荷屬殖民地一樣,被荷蘭殖民的新幾內亞島西半部分,也逐漸脫離了殖民統治。他們在1961年還將自己的議會建立起來,距離完全獨立僅一步之遙。
但始料不及的是,剛剛獨立的印尼人,便率兵對他們發動進攻,企圖將其占為己有。淳樸的原住民們抵不過洋槍火炮的沖擊,最終敗下陣來。最后以巴布亞省的身份,成為印尼領土的一部分。為了防止同族人的勾結,印尼政府甚至對巴布亞省與巴布亞新幾內亞之間的交流活動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印尼派兵鎮壓巴布亞省的武裝沖突。時至今日,當地人們仍舊為獨立而不斷努力著
制度上的不合、經濟成效的微弱以及沖突中對原住民的殘害,讓巴布亞新幾內亞人,越來越渴求擺脫澳大利亞的控制。1973年12月,澳大利亞批準了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內部自治請求,這被看作是該地走向獨立的前奏;兩年后的9月中旬,在各項條件成熟后,巴布亞新幾內亞最終得以獨立建國。
▲為了慶祝建國而走上街頭的人們
雖然土地在幾大列強的博弈中被多次易手,但這并沒有澆滅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對自由的追求和渴望。無數次的據理力爭,終于讓他們等到了當家作主的這一天。但這之后的日子,似乎并沒有達到如他們希冀中的那樣。
三、抹不去的澳洲陰影
盡管有過相當長的一段被殖民時期,但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經濟結構,還是極其脆弱的:農業收入占據生產總量的主導地位;位于產業鏈最低端,只能夠提供一些未加工的初級產品,附加值幾乎為零……巴布亞新幾內亞在國際分工中毫無優勢可言。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產業發展現狀
這樣的狀況在獨立后仍舊沒有太大的改善。盡管政府積極地在進行市場化改革,但失去了澳洲這個寬大臂膀,就相當于失去了貿易市場的半壁江山;除此之外,當地仍留存的以部落模式為藍本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是阻礙現代化建設的攔路虎。
▲近些年來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債務占GDP總量的比重變化,情況不容樂觀
這樣糟糕的狀況,讓巴布亞新幾內亞長期接受著來自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等國家的人道主義經濟捐助。其中,原宗主國也是最毗鄰自己的澳大利亞,成為了捐助最多的國家。
僅2016年一年,澳大利亞就提供了5.06億美元的支援。這樣的援助,表面上來看是有利于國家的發展。但就長遠而論,容易形成對澳的過分依賴,嚴重影響經濟的自主權。
而澳大利亞通過這樣的援助,將有利于提升在本地區內乃至國際上的地位,使之在周邊國家的事務中,擁有更理所應當的發言權。
▲得益于各國的重金援助,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社會環境逐漸有了起色,他們甚至還在2018年承辦了APEC 峰會
其實不單在經濟層面,在政治上,澳大利亞也將觸手伸向了巴布亞新幾內亞,對其內政進行干涉。2019年12月,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下屬行政區布干維爾,就曾對獨立問題進行公投,獲得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
令人意外的是,澳大利亞方面表示,將會對問題進行持續關注。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就曾支持過布干維爾革命軍的成立。這一次的獨立公投,澳大利亞的發聲,引起了相關人士的不少反感。
▲澳大利亞在本國附近太平洋地區的“慷慨解囊”,實際上是為了達到增加自身話語權的目的
巴布亞新幾內亞脫離澳大利亞獨立建國,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基于兩國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天然的位置毗鄰,彼此之間的所謂“互動”,并沒有因此而減少。短期來看,巴布亞新幾內亞想要擺脫這種局面,還是比較困難的。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