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的主人公是誰 程門立雪的故事和含義
“程門立雪”是中國歷史上留下的尊師重道的千古佳話,一直用來贊揚那些誠心求學,尊重老師的學子們。
而這個故事背后還有它更深刻的寓意。如果沒有領會到這個層面,就不能準確地理解中華文化。
在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學者,叫做楊時,宋朝的人,他家是在南劍將樂人,也就是今天福建地區的。
這個人小時候非常聰明,而且很善于寫文章,年紀大了一點以后,就開始了專心致志讀史書,讀經史百家,到宋朝的熙寧九年,他考上了進士,科舉及第。
當時有兩個大學者,名望很大,是一對兄弟,就是有名的程顥(hao)跟他的弟弟程頤,他們這兩個人在當時講授儒家的學問,講孔子,講孟子,講他們的學術的精要,結合自己的一個體會,構成一個新的學派,就我們說的理學,宋朝的理學。
河南洛陽這一帶的中心城市的人,中原的人都拜他們為師,而楊時呢,被調去做官,但是他沒去,他反而到潁(ying)川去拜師,拜程顥為師。
師生相處得很好,畢恭畢敬,好好地向程顥學習,把程顥的學問,最精要的地方他都學到了。等他回家的時候,他家不是在福建嗎,在南方,程顥望著他的背影跟人家說,你看,我的學問將在南方傳播。
也就是說程顥呢,已經把他視為自己的傳人了,他可以去傳播程顥的學問。
再過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了,那是非常悲憤,在臥室里面就給程顥,給老師設了一個靈位,在那兒哭祭,又寫書信,告訴同學,告訴學者。
程顥死后,楊時又到洛陽去,去拜見程顥的弟弟程頤,這時呢,楊時大概已經四十多歲了,你想已經過了求學的年齡,而且自己學問都已經成了,但他依然那么謙虛,一生都在求學。
這一天呢,他去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正在打瞌睡,楊時和同學游酢,看到老師在打瞌睡,不敢去驚動他,就站在這個廊下等著。而外面已經下雪,天氣很冷,你想這么冷的天誰都想進屋啊,他沒有,這兩個學生就在這里門前一直等,等到老師打完瞌睡,醒過來,才去拜師。
而這時候一看,門口都已經積滿了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成了一個很有名的典故,叫做“程門立雪”。
這程門立雪講的是什么呢,對學問的尊敬,對師道的尊敬。一個人想學習,要拜老師,這個拜老師,對老師的尊敬,并不是一種人事的,因為你是老師,不管你怎么樣,我都得護著你,我都得跟著你,不是這個意義上的尊敬,因為老師往往代表是一種文化,一種學統,他在傳授文化。
什么文化你能學得好呢,你誠心誠意地去學,心平氣靜地學,所以學呢,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氣放平,這就表現出你對老師的一種“敬”,這個“敬”是對文化的敬,通過這個“敬”,就把自己的心平下來了,認真去想。
你看,有很多學生在聽課,他聽課呢,他總在聽老師哪里講錯了,他高興,他得意,但是就在他高興的時候,這一堂課你等于白聽,你的生命這一個小時就完全是浪費,對你無補,對這個老師也無損。
反而老師講的他講的課本,講的知識,講的前人的很多的想法,你好好聽,好好想,你可能得出自己的體會,自己的心得。
所以我們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很好的學者,他真沒教育出幾個好的學生,有一些水平很一般的學者,他下面倒是教育出一大批非常好的學生,道理在哪里呢,還在學生。
就這個學生,他對學問有沒有一種“敬”,有了這個“敬”,你就誠心誠意,你這心就平了,就靜下來了。好好在想,你通過這個好好的思考,你領悟了,你超過老師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道理就在這里。
所以為什么,看一個人他這個態度,你就知道他能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