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屬于哪個國家 耶路撒冷為什么是三教圣地
在耶路撒冷,有一面表面看起來毫不起眼,卻世界聞名的墻。2000多年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這面墻前,或高聲祈禱,或默默站立,或泣不成聲、或親吻墻體。
這就是有名的“哭墻”,也被稱為“上帝的郵箱”。每年都有大批的猶太人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這面石墻前,把自己心中的愿望寫在紙條上,層層疊疊地塞進石縫里,向上帝表達自己的心聲。
這些五顏六色的紙條,除了禱告外,更多的是希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身體健康,以及猶太民族繁榮昌盛。
(耶路撒冷的哭墻)
“哭墻” 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東部,長約48 米,高約19 米,由約600 塊巨石組成。公元初年,耶路撒冷被認為是歐洲的盡頭,而“哭墻”正好位于歐亞分界線上。因此,“哭墻”也有西墻之說。
現在的“哭墻”,經過了千百萬朝圣者的撫摸和洗濯,石頭都已經被打磨光滑,粼粼發光,似乎閃爍著淚痕般的光澤。
“哭墻”是猶太人心中的圣地,鐫刻著猶太人幾千年來的信仰和苦難,也承載著猶太民族昔日榮光和歷史的滄桑與悲慟。這面墻見證了堅強的猶太人在歷經2000多年的顛沛流離后,依然能頑強地回到故土,重建家園,延續民族的輝煌。
因此,“哭墻”同時也是猶太人堅忍不拔的信念所在。所以有人說,沒到過“哭墻”,就等于沒去過耶路撒冷,也就沒到過以色列。
為什么“哭墻”在猶太人心目中,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這還得從它的歷史說起。
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承襲王位,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圣殿”所羅門圣殿,成為了古猶太人的朝圣中心。
(所羅門王)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占領,第一圣殿也慘遭焚毀,數萬猶太人被俘虜和囚禁,史稱“巴比倫之囚”。
其后,頑強的猶太人又在第一圣殿的廢墟上建造了第二圣殿。
公元前37年,猶太人對第二圣殿進行了擴建,修建了臺基,使得第二圣殿周圍的平臺更加寬闊。
公元70年,羅馬皇帝對猶太人展開了血腥屠殺,又將第二圣殿夷為平地。為了彰顯羅馬軍隊的蓋世武功,他們留下了圣殿的部分殘垣斷壁,這就是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哭墻”。
羅馬人占領耶路撒冷后,苦難的猶太人被迫流亡于世界各地,無法回到故土。直到拜占庭時期,猶太人才被準許每年一次回到“哭墻”前禱告。
每當這一時刻,大量的猶太人聚集在“哭墻”前放聲慟哭,“哭墻”之名由此而來,并成為了所有猶太人心目中的圣地。
二戰時期,數百萬猶太人慘死在德國納粹的屠刀下,“哭墻”也就成了猶太人緬懷親人和宣泄悲痛的精神家園。也給了所有的猶太人團結一心,永不屈服,誓與納粹斗爭到底的決心和勇氣。
“哭墻”墻根下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則,被分為男禱告區和女禱告區。其中絕大部分為男禱告區,約占整個區域的三分之二,中間用屏風隔開。
(哭墻前禱告的人們)
?男士在進入禱告區前,必須戴上帽子。因為他們相信上帝就在“哭墻”的上方,如果光著腦袋對著上帝,是一種對上帝不敬的舉動。而女人則不必蒙頭,禱告結束后,女人們一律要面向哭墻一步步退出以示恭敬。
在禱告的過程中,猶太人都不能直呼神的名字,凡是涉及到神的名字時,一律用點頭表示。因此,禱告過程中點頭頻繁的程度,也就成為猶太人是否虔誠的表現。
關于“哭墻”,還有一些神奇的傳說。
一是“哭墻”曾經流淚。在墻體六七米高的一塊石板上,曾經出現過一片水漬,而且這片水漬經年累月存在,既不擴大,也從不縮小,更沒有水滴掉落下來。
這個奇異的現象,引來猶太人的驚呼。因為在猶太教的傳說中,“哭墻”流淚可是救世主“彌賽亞”降臨的預兆。
后來經以色列文物局調查,這是因為哭墻另外一側用于滴灌的水管發生滲漏所致,另一方面也因為長在石頭中間的那些植物腐爛后所引起,純屬自然現象,和“彌賽亞”無關。
二是人們在墻縫里發現了數額巨大的支票。
據報道,以色列文物部門每年都要對石縫中的紙條進行清理,有一次居然在紙條中發現了一個裝有70張支票的信封,總計金額超過了5億美元。這些支票來自世界各地,并沒有填寫支票的接收者是誰。很顯然,這是虔誠的猶太人獻給上帝的。
這就是耶路撒冷的“哭墻”,它傳遞著猶太民族的一種精神和信仰,也支撐著不屈的猶太民族,從古至今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猶太文化史》)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