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春秋三傳是哪三傳 公羊傳和什么合稱春秋三傳

                      導讀01《春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從魯隱公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涉及本國及其他諸侯國發生的重大事件。相傳是由孔子根據魯國史官記述而整理修訂的一部儒家經典。它被列為“五經”之一,記錄著傳統

                      01

                      《春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從魯隱公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涉及本國及其他諸侯國發生的重大事件。相傳是由孔子根據魯國史官記述而整理修訂的一部儒家經典。

                      它被列為“五經”之一,記錄著傳統歷史早年的智慧。

                      這本書總共不到兩萬字,卻講了242年的歷史,高密度的概括能力,讓無數文人學子讀起來抓耳撓腮,鑒于這種問題,

                      于是便有了“經”和“傳”的說法。

                      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叫作“經”,比如《春秋》就被列為“五經”之一。

                      解釋經的著作,則叫作“傳”或者“傳記”。如《春秋》是“經”,有《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三傳為其作以解釋。

                      下面我們就說說為《春秋》做注解的“三傳”。

                      02

                      《左傳》是反映春秋時期社會風貌的一部百科全書。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由于《春秋》的內容過于簡短,行文過于枯燥,所以便有了“三傳”。

                      《左傳》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的誕生,有力地補充了魯國《春秋》的歷史背景,使《春秋》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春秋史。

                      《左傳》一改《春秋》死板的流水賬式的記史風格,采用更生動、更系統、全盤性考慮事件邏輯的編纂方法,給后代記事體史書提供了可參考的樣板。《史記》《資治通鑒》等經典的誕生都是受了它的影響。

                      這本書,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霸主爭霸事件貫穿歷史,善于描寫戰爭,生動反映了當時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所以它的受眾一般都是武將。

                      據說關羽特別愛看《左傳》,作品《江表傳》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后世歌頌關羽最有名的一副對聯,上聯是“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赤面、赤心、赤兔都好理解,赤帝就是皇帝。后人皆說,關羽愛讀《左傳》,其實就是對皇帝表忠心。

                      03

                      《公羊傳》包括三部分內容,即義理、條例與禮制,這也是古代學者學習此書的三條途徑。

                      一般來說,義理最容易掌握,一般的《公羊傳》研究者多從此入手,但若停留于此,只不過是跨過了半個門檻,尚未進入《公羊傳》的基本入門之檻。

                      禮制則更難,因為名物典章之學素來繁瑣,尤其需要對《儀禮》《禮記》等相關內容有相當功底,如此觸類旁通其他的“四經”,方能學有所成。

                      至于條例,則涉及圣人作《春秋》那些最精妙的書法,通常古人講的“微言”就是這個層面的東西。

                      《公羊傳》弘揚“大一統”政治思想,“大一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政治智慧與歷史信仰。

                      04

                      公羊學、穀梁學都是政治哲學。

                      《公羊傳》強調宗法和政治的嚴肅性,《穀梁傳》則十分重視禮制的教育。

                      《穀梁傳》與《公羊傳》都是解釋《春秋》的,但大意卻有所不同,《穀梁傳》更注重傳揚經的意義,行文有些拘謹。但在解釋經文之間又充實很多小故事,簡樸清新、委婉有致。

                      比如在解釋《春秋》時,《公羊傳》說“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強調封建等級制度的秩序。而《穀梁傳》則著重禮制教育,宣揚“孝子揚父之美,不揚父子惡。”

                      再如解釋《春秋》齊侯送姜氏于灌,《穀梁傳》說:“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兄弟,不出闕門”。認為齊侯送女過境是一種非禮的行為。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穀梁傳》反復宣揚古代“禮”的重要性,對非禮行為進行嚴加批評、指責。

                      《穀梁傳》在思想上,認為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夫婦之間,都要遵循相關的禮儀規定,只要有越界,都屬非禮的行為。

                      05

                      就歷史上《春秋》學的傳承來看,三傳的先后順序,應該是《公羊》形成最早,《穀梁》次之,而《左傳》最晚。

                      從正常人類的閱讀體驗說,喜歡聽故事、講段子的人肯定喜歡看《左傳》,對于偏哲學的人來說。《公羊傳》《穀梁傳》會更有研究意義。由于師傳不同,《穀梁傳》所解釋的道理與《公羊傳》略有出入,但在曲解經文意義上,二者倒是不謀而合。

                      很多人都說“春秋三傳”太深奧,不常用,所以一般也記不住。

                      這里有一個順口溜,對于如何記憶這三本書特有幫助,就是這句話:一位姑娘(穀梁傳)命令公羊(公羊傳)向左轉(左傳),希望好學的你,能夠從中有所收獲。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陳悅一”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