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 完整版歌詞打印
歌聲是時代的號角,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征程中,有許多經典歌曲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在抗戰烽火中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游擊隊歌》《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等等,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火炬。這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抗戰歌曲就是今天要介紹的《義勇軍進行曲》。
視頻加載中...
在展現東北抗日英雄趙一曼、吉鴻昌等人英勇事跡的展示區,同時展出的是1935年在上海拍攝的進步電影《風云兒女》的海報和電影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篇,雖然因年代久遠,曲譜上音符已模糊,但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一發表就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成為鼓舞廣大民眾救亡的戰斗號角。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向延生:電通影片公司,就是咱們黨的電影小組直接領導下開辦的一個公司,田漢作為左翼運動的主力就寫了一個電影劇本叫《風云兒女》。電通公司自己出的畫報叫《電通畫報半月刊》,在第二期的封二上面登出《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譜,電影還沒有放映以前,唱片已經先發行了,后來電影再一出來,這個歌曲傳播得非常快。
這把展柜里的小提琴是人民音樂家聶耳使用過的,在聶耳短暫的23載生命里,親歷戰火的他用音樂作武器,留下了《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開路先鋒》等42首音樂作品,激勵著中華兒女。節奏短促有力、情感飽滿的《義勇軍進行曲》極具藝術感染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向延生:這首歌曲非常通俗,非常大眾化。雖然是進行曲,按一般說是很容易西洋化的,但聶耳做得非常好,只用兩個音,一個二級音,一個六級音,就把它拽回來了,非常地中國化、民族化。從音調、從節奏來講,都是非常地有戰斗的氣息,有革命的精神。從聶耳開始,寫了好多這種抗戰歌曲都很大眾化的,所以真正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從聶耳掀起了高潮。
音樂文學理論家 晨楓:“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就把人們唱得熱血沸騰,旋律就那么激進,讓你不可能停歇半步,面對強敵我們只有沖鋒在前,絕不能退縮半步。
展柜里與1935年上海出版的首版《義勇軍進行曲》唱片一同陳列的,是1941年美國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演唱《起來》的唱片,點擊現場多媒體觸摸屏,播放的正是保羅·羅伯遜當年的中文演唱版本。在他的傳播下,《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一支國際戰歌。這一切的起源和唱片封面署名為劉良模的人有關。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向延生:劉良模實際上也是咱們中共的地下黨員,他后來被迫離開中國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就教給羅伯遜用中文來唱這個《義勇軍進行曲》。保羅·羅伯遜是美國很有名的一個黑人歌唱家,他在群眾里邊有很大的號召力,對咱們中國這個《義勇軍進行曲》的傳播起了很大的國際上的作用。他不光是在美國唱,他還去英國、去捷克、去蘇聯都唱這首歌曲。
音樂文學理論家 晨楓:《義勇軍進行曲》作為我們14年抗戰時期最著名的一首,它記載我們一段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真正的民族精神、中國精神,是精品和結晶,我們不畏艱險要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一種全民族的意志。
正是憑借這種民族意志,《義勇軍進行曲》雄壯的歌聲從抗日戰爭一直唱到了解放戰爭,在84個字的歌詞、37小節的節拍、46秒的奏唱時長中,它的每一個音符都輝映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總臺央視記者 裴斐:從一樓展廳《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走到二樓展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曲譜展品前,這一段展陳路線僅需要十幾分鐘,但這樣的勝利,是無數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浴血奮斗換來的,這鮮紅的背景板上這昂揚的旋律,永遠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
(總臺央視記者 裴斐 邵舒寬 黃鑫)
(編輯 朱辛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