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癥 治療腸易激最好的偏方
醫學指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普通外科
副教授韓帥
一緊張焦慮就肚子痛,想上廁所?
熬夜后第二天肚子就一直“咕嚕咕嚕”響?
吃了生冷、冰鮮食物
馬上就感覺要拉肚子?
……
然后,三天兩頭往醫院跑
胃腸鏡、腹部CT等檢查做了個遍
卻檢查不出什么問題
醫生提醒:
應該特別警惕“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
腸易激綜合征根據大便情況可分為便秘型(一型、二型)、腹瀉型(五型到七型)、混合型(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和不定型,醫生一般根據下圖情況及大便頻次判斷類型。
有數據顯示,全世界總體患病率約為11.2%,我國的發病率大約為4.6%?5.6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歲以后首次發病少見。男女比例約1:2。
目前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與胃腸動力異常、內臟感覺異常、腦腸調控異常、炎癥和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相關。
注意:心理應激對胃腸運動有明顯影響。大量調查表明,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存在個性異常,焦慮、抑郁積分顯著高于正常人,應激事件發生頻率亦高于正常人。
1.腹痛:幾乎所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見。多于排便或排氣后緩解。
2.腹瀉:一般每日3到5次左右,少數嚴重發作期可達十數次。大便多呈稀糊狀,也可為成形軟便或稀水樣。多帶有黏液,部分患者糞質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無膿血。排便不干擾睡眠。部分患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
3.便秘:排便困難,糞便干結、量少,呈羊糞狀或細桿狀,表面可附黏液。
4.其他消化道癥狀:多伴腹脹,可有排便不盡感、排便窘迫感。
5.全身癥狀:相當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慮、抑郁、頭暈、頭痛等精神癥狀。
根據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下面這些人需注意,腹痛在最近三月內每周至少有1天出現,并且滿足下列標準中≥ 2項:
1.疼痛與排便有關。
2.疼痛與排便次數改變相關。
3.疼痛與糞便性狀改變相關。
藥物治療
一般采用個體化治療原則,針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癥狀,以調節腸道動力、調節腸道菌群(微生態制劑)、調節植物神經等對癥治療為主。
常見的解痙劑有選擇性腸道平滑肌鈣離子拮抗劑(如匹維溴銨、奧替溴銨)、抗膽堿能藥物(如東莨菪堿、阿托品、普魯本辛)、其他解痙藥物(如美貝維林,曲美布汀)。
心理治療
腸易激綜合征的病因常與患者精神焦慮、緊張有關,給予患者心理治療,調整患者情緒,可以在減少治療藥物使用量的前提下,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主要包括調整生活方式、認知行為療法、動力心理治療、催眠療法、暗示療法等。
飲食治療
應遵循合理膳食,對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蝦、蟹、牛奶、花生等盡量不食,辛辣、冰凍、油膩生冷食物及煙酒、咖啡、巧克力要禁忌。飲食定量,不過饑過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腹瀉患者應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食物;便秘者應多食纖維蔬菜、粗糧等。
同時,建議補充正常菌群,適量補充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每天喝適當酸奶是比較簡便有效的方法。
轉自:健康廣東人
來源: 經視健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