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九曲黃河,浩浩湯湯,奔騰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
中原大地,蒼蒼莽莽,負載著華夏兒女不滅的希望。
黃河之濱,中原腹地,一座現代化高等軍事學府在新世紀的曙光中崛起。
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The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直屬的全國理工科高等軍事院校,是全軍重點建設的五所綜合大學之一,是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
校園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隸屬于總參謀部,是全國重點理工科高等院校、全軍五所綜合大學之一。擔負著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培養信息領域高層次人才的重任。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歌》
校訓:求是、創新、奉獻。 學校的建設目標:建成國內有重要影響、始終走在全軍院校前列的教學科研型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居于國內領先水平,優勢學科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為創建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軍事信息大學奠定基礎。
學校先后為國家和軍隊培養了10萬余名畢業生,涌現出以15名院士為代表的杰出人才群體,以“抗震救災英雄戰士”武文斌、“舍己救人模范軍官”孟祥斌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員,以HJD04機為代表的一大批創新成果,為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學科實力雄厚,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軍隊重點學科,10個省級重點學科,10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軍隊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現有6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8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39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5個全日制專業學位授權領域,在全國第三次學科評估中,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排名全國第二,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排名全國并列第五。學校通過凝練學科方向,構建了9個學科群,以此為基礎設立信息系統工程學院、地理空間信息學院、密碼工程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導航與空天目標工程學院、理學院、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信息技術研究所,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為紐帶、以信息主導為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和組織架構。
學校擁有一支院士領軍、博士為主體、具有突出創新能力的導師隊伍。現有博士生導師139人,碩士生導師327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0名。導師隊伍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達9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的達60%以上,3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10人獲“求是獎”、中國青年科技獎、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9人次成為“863計劃”專家組成員,7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50余人次被評為全國、全軍優秀教師和軍隊院校育才獎金獎。
學校從1956年開始研究生教育,198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被評為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先進集體。學校積極構建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實行全過程質量管理,人才培養水平處于國內先進行列,先后有5篇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6篇論文獲提名獎,24篇論文入選全軍和河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76篇論文入選全軍和河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人被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5人被評為軍隊優秀畢業研究生。學校從1985年開始與地方聯合培養研究生,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就業率始終保持在100%。
信大的美景
讓女兵帶你看遍信大的校園美景。
信大的美食
我們,同嘗遍層層的美食,同賞過四季的春暖花開。如今的我,依然在,而對面的你,似乎也未曾離開。
校園活動
“模擬聯合國”(Model United Nations)簡稱模聯(英文簡稱MUN),是模仿聯合國及相關的國際機構,依據其運作方式和議事原則,圍繞國際上的熱點問題召開的會議。參加會議的學生分別扮演各個國家的外交官,參與到“聯合國會議”當中。會議包括闡述觀點、政策辯論、投票表決、做出決議等流程。
“模擬聯合國”是以學生為主角的一項活動。要求與會的學生語言好、表達能力強、對國際政治有濃厚興趣。活動中,每支代表隊根據所代表國家的外交政策就會議主題準備立場文件,提出提案,按照聯合國有關機構的議事規則展開辯論、磋商、談判,力爭將所代表國家的觀點寫入最后通過的決議或宣言。
“模擬聯合國”有利于學生增進學生對國際熱點話題的理解,鍛煉個人能力、培養團隊精神、提升領袖氣質。
在韓國聞慶舉辦的第六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上,一支由11個中國軍校學員組成代表隊格外引人矚目,隊員平均年齡不足21歲,卻在與各國專業運動員的同臺競技中捷報頻傳。
這個特殊的學員戰隊名為“夢之隊”,來自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成立5年來,從省級競賽上的出線“困難戶”到國際頂尖賽場上的“黑馬”,一批批隊員用堅持和汗水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執著逐夢的傳奇故事。
韓國賽場上隊員們風采。
國內頂尖賽事,隊員們收獲滿滿。
賽后,隊員們載譽而歸。
科技成果
程控電話交換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全國電話裝機量不足800萬線,甚至還有清末民初的古董線路在超期服役。在863計劃中,研制中國自己的程控電話交換機成為一項重頭任務,而鄔江興就承擔起了這項重擔。
鄔江興
為了攻關科研項目,鄔江興整天浸泡在科研室里。鄔江興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打破西方人所說的“中國人不可能制造出程控交換機”的斷言。歷經五年奮戰,1991年,我國首臺大容量數字程控交換機橫空出世。電話,從此走進千家萬戶。
1998年,我國決心建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實現網絡電話、電視功能。憑著一股創新精神,鄔江興研發出被稱為“中國芯”的路由器芯片。不久,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路由器應運而生,成為當時世界上交換容量最大的路由器之一。
可見光
高速傳輸一直是可見光通信領域研究的焦點課題之一。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于宏毅研發團隊采用光學和電學相協同的處理方法,突破了可見光空間通道互干擾高效抑制等關鍵技術,進入集成化、微型化設計與實現階段。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較早從事可見光通信技術研發的科研單位,2013年牽頭承擔了中國首個可見光863計劃項目,并組建了“中國可見光通信產業技術聯盟”。經過3年多的科技攻關,先后研發成功“可見光點播電視業務”“可見光新型無線廣播”“可見光精確定位”等應用示范系統。
發表在解放軍報上的科技成果。
北斗導航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作為“北斗”的原創領軍團隊,與地方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組建“北斗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自2012年底成立以來,軍地完成在河南省范圍內選址、建設63座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點建設,使“北斗”系統的精確度由十米級提高到毫米級。
信息工程大學北斗導航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啟動儀式現場。
為加快推進“北斗”技術應用開發,平臺采用網絡信息系統“云架構”,構建了全國首個省級“北斗”大數據中心,為今后海量用戶接入系統、共享“北斗”數據做好了技術準備。“從芯片、板卡到接收機、服務器全部是‘國貨’。”
近年錄取分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