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雅維利主義 馬基雅維利主義可取嗎
馬基雅維利主義,自私的混蛋和變態的說服力 | 變態者的談判優勢 第九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641篇推文。
全文共3311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1 引言
牛津大學有一個小教堂,它的后墻上長期掛著一塊“祈愿板”。
所謂“祈愿板”,就是為了方便人們把自己的愿望寫下來,讓上帝看見。
有一個學生,每次買彩票之后,都會來到“祈愿板”前寫下,
上帝啊,請讓我的彩票中大獎吧,我是個絕對虔誠的人。
當然,每次上帝都未能眷顧他。
于是,有一天,這個學生改了自己的措辭,又寫了下面的話,
上帝啊,只要你能讓我中一次大獎,我這輩子都不會再到這里來煩你!
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這一次“上帝”回復了他。
在這名學生的愿望后面,“上帝”寫道,
孩子,我特別欣賞你的堅持和虔誠,尤其在這個缺乏信仰的時代,每次看到你的祈禱都會讓我開心和感動。但我希望以后每天依然能看到你......所以,這次我不打算讓你中獎,祝你下次好運!
好吧,這是一個笑話。
在您莞爾一笑之后,請留意這個故事背后的東西。
它的包袱在于,假扮上帝回復的人,找到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
一個“簡利奇信情”的角度;
簡,簡潔明了;
利,利益清晰;
奇,出人意料;
信,不失優雅;
情,設身處地;
這樣的“瞬間說服力”,盡管有一層荒謬不羈的外殼,卻包裹了隱約的合情合理;
甚至有點......
變態。
2 馬基雅維利主義
我們依然在“變態者的談判優勢”這個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維方式啟發自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研究。
這個系列的焦點,是“精神變態”。
為什么“談判秒殺力”的最后篇幅,要關注這樣的人群?
因為“瞬間說服”的秘密,簡、利、奇、信、情,都集中體現在這一類人群的特征中。
似乎秒殺力的五字真言,都或多或少帶著些許的“變態”。
在之前的幾篇推文中,我們詳細剖析了“變態者”的性格特質;
比如,情緒免疫;
比如,無情無畏;
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質,屬于“精神變態”的優勢,它就是,
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sm)
所謂“馬基雅維利主義”,是由意大利政治家馬基雅維利提出;
簡而言之,它指的是,
重視目的和實效,不介意手段和操縱,善于說服。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常聽人這樣來評價,
這是一個自私的變態!
很形象的比喻,盡管它和我們想要表述的含義不盡相同。
因為,尤其是“自私”這個詞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都過于感性了。
為了能把這個特質說明白,還是讓我們先來做個測試。
3 變態的答案
讓我們假設一個場景:
一個寒冷的晚上,暴風驟雨;
你開著雙門跑車,只有駕駛位和副駕駛位兩個座位的那種,路過一個公交車站;
你注意到站點上,有三個人都急需搭車,他們分別是,
一個受傷的老太太,應該盡快去醫院;
一個你的老友,曾經救過你命的那種;
一個絕對有魅力的異性,是你一眼就想和TA過下半生的人;
對于你來說,你當然可以,
一,讓老太太上車,送她去醫院,救她一命;
二,讓老友上車,還TA一個人情;
三,讓那名心儀的異性上車,因為錯過TA,誰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碰上;
你會怎么選?
想一想,再往下看。
想一想,再往下看。
想一想,再往下看。
想一想,再往下看。
想一想,再往下看。
在你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先解釋一下;
對于這個測試,你所做出的任何選擇,都沒有所謂的“正確”或“錯誤”;
它只會體現出不同的人在面對類似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不同性格特質。
比如,曾經這道題被某家大型銀行的投資部,拿來測試新員工的資質;
如果新員工選擇了送老太太去醫院,而把老友和異性留下,那么這樣的新員工會被認為容易受到干擾,錯過重要的機會和任務。
好吧,今天這篇推文當然不是在考核你的投資能力;
別忘了我們的重點,“變態”。
一個具備“變態”思維習慣的人,會怎么處理這樣的問題?
我會給你兩個不同的版本,版本一的變態程度適中,版本二會更“變態”一些。
版本一:
把車鑰匙扔給老友,讓TA送老太太去醫院,然后你陪異性等公交車,并試圖在路上拿到電話號碼。
一舉三得?好事都讓你占了?
嗯,自私的混蛋。
版本二:
用車從老太太身上碾過去,一次性解決她的痛苦,然后下車要到異性的電話,最后載著老友駕車離去。
哇,拋開這個思想實驗的真實性,和你所要付出的代價不談,這是個極度變態的方案;
你肯定也會說它,極度自私!
沒錯,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效率最高的方案,盡管變態至極。
別誤會,我可沒鼓勵你做出任何犯法的事情,只是希望你能對“馬基雅維利主義”有一個形象的認識;
版本二的方案,深諳“馬基雅維利主義”之道。
但如果你因此,就認為“變態”們的特質,就是簡單的自私,那你又把問題想簡單了。
“精神變態”們,真的要比我們普通人自私嗎?
4 自私還是利他?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還得看一個心理學實驗。
悉尼麥考瑞大學的心理學家,梅姆-馬哈穆德教授,做了一個關于“精神變態”是否自私的實驗。
他的實驗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工作人員偽裝成路人,直接向實驗對象問路;
第二個階段,工作人員會比之前含蓄一些,不是直接尋求幫助,而是一名女士“不小心”把文件扔了一地......
第三個階段,工作人員會偽裝得更為隱蔽,是一名“胳膊吊著繃帶”的女士,艱難地拿著杯子,一邊還在那里登記路人的名字......
可以看出,三個階段的差異在于,每一個階段都要更為含蓄的表達,“請幫助我”的信息。
那么,普通人和“精神變態”,誰會更無私地提供幫助呢?
實驗結果很出人意料,
第一個階段里,普通人提供幫助的次數要多;(嗯,符合預期)
第二個階段里,普通人和“精神變態”們提供的幫助次數一樣多;
第三個階段里,普通人提供幫助的次數大大減少,但“精神變態”們卻提供了大量的幫助次數。
比如,“精神變態”們會更主動地去幫女士拿杯子,更主動地登記自己的名字,幫她完成任務。
這似乎在預示著,
越是艱難的幫助,更能給“變態”們提供更多的愉悅?
你應該聽過有一種世界觀認為,這個世界上并沒有絕對的利他主義;
所謂“無私”,只是某種意義上的自私。
一名智者這樣來描述這個道理,
你的每一次善意中,都夾雜著私欲。
不妨回憶一下,上一次你看到行乞的可憐人,忍不住上前施舍后,你如釋重負的感覺,是不是一種私欲的愉悅?
5 自私的混蛋
牛津大學的凱文教授,想要在“變態者”的談判優勢中,進一步完成“自私”和“無私”的思辨。
有一次,凱文在紐約乘坐地鐵前往曼哈頓;
地鐵車廂里很擁擠,站滿了人,好在凱文自己有座位。
他的目的地是某一個商場,但凱文突然意識到自己并不知道該在哪一站下車;
于是,凱文向站在自己座位前的人求助,這個人想了一下,回答道,
下一站就是。
凱文連聲感謝,站了起來向車門移動;
那個人也順勢坐在了凱文的座位上,然后,他再次張口說,
實際上......你的目的地是第三十四街,你還要等五站,不好意思,我實在站不動了,哈...
凱文教授瞬間懵了,他沒意識到自己會遭遇這份如此直白的欺騙。
這種感受肯定不好過,凱文當然在心里罵了一千遍,“你個自私的變態!”
可是,冷靜后反思,這件事很有意思。
這名乘客的做法過分嗎?
無疑,他的做法非常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為了結果不介意手段。
但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的過程稍稍做一個修改,假設這名乘客依舊欺騙了凱文,但他的目的是為了給另一個老人找到一個座位呢?
你的感受是不是就好多了?
他的做法是不是就顯得“無私”多了?
盡管這么做之后,他依然帶著那種私欲的愉悅......
當然,我更希望你注意到,這名自私的變態,在整個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簡、利、奇、信、情”。
6 挽救尷尬
好吧,“變態”的思維,真的很變態。
當然,我們希望透過變態,看到它背后的東西。
不管你是不是贊成“馬基雅維利主義”,不管你是不是極度討厭成為一個“馬基雅維利者”,我希望你至少明白,某些你看到的極具說服力的表面下,隱藏的就是這些“變態”的特質。
我們可以不做一個“變態”者,但我們能夠掌握變態的思維優勢。
不信?
再看一個例子,
有一次,美國網球選手,維塔斯-格魯萊緹絲(Vitas Gerulaitis),擊敗了吉米-康納思(Jimmy Connors);
這場勝局是一個大冷門,因為吉米已經在之前的十六次比賽里,連續戰勝維塔斯;
而這第十七次對戰開始前,所有人都認為吉米的實力大大領先維塔斯,吉米必勝;
然而,吉米卻輸了;
大眾一片嘩然,在記者招待會上,所有人都想看吉米的笑話;
吉米該怎么應對?
事實證明,吉米只用了一句話,就拯救了自己的尷尬,
這說明沒有人能連續十七次戰勝維塔斯-格魯萊緹絲!
這句自嘲,讓維塔斯也不禁會心一笑。
緊張氣氛,消于無形。
一個“自私”的回復,一個“變態”的角度,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思維很有優勢。
7 小結
“精神變態”的特質,同時具有“談判秒殺力”的優勢?
希望我的答案,能讓你滿意。
-
這里是“談判思維”!
“變態者的談判優勢 第九篇” 待續
--- 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