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春深鎖二喬 周瑜真實死因
杜牧,字牧之,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中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為黃州、池州等地剌史。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34;小杜&34;,以別于杜甫,&34;大杜&34;。與李商隱并稱&34;小李杜&34;。
今天復習杜牧的《赤壁》 ,原文如下: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的大意是: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蝕。拿起來,磨光洗凈,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仍可隱約看見歷史的刀光劍影。倘若諸葛亮不借來東風,周瑜怎么能憑借東風,火燒曹操八十萬水軍,而大獲全勝呢?歷史將會是另一種結局,想必東吳美人大喬和小喬可能就被深鎖在曹操所建的銅雀臺,春恨無限了。
據資料記載,這首詩是杜牧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杜牧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認為周瑜勝利于僥幸,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對國家興亡的慨嘆。最后,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了他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杜牧的這首《赤壁》,是首詠史吊古詩,表面上看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全詩構思極為精巧,語言生動,借物起興,巧發議論,匠心獨具,不落俗套。總體來看,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懷古名篇。
整首詩的重心在后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是千古經典名句。以“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個生動場景告示讀者,若東風不與周郎方便,那么將會是吳敗魏勝,而不是吳勝魏敗的結局了。雖有嘲諷周瑜的意思,但也隱約可見杜牧對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不平。一支小小的殘戟,卻可翻江倒海,引出一段別出新裁的歷史評論,杜牧的才情可見一斑!
2021年5月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