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海參崴 俄羅斯海參崴簡介
優良海港較少,海上交通運輸不便,陸路運輸壓力大,一直是困擾我國東北地區發展的一個難題。但隨著中俄關系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合作開發加速,這一難題正在俄方的幫助下,得到解決。
日前,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發展吉林省的內貿貨物跨境運輸,自今年6月起,俄遠東地區的重要港口——海參崴港,將成為相關運輸的中轉口岸,位于浙江省的2個港口則將成為新的入境口岸。
【海關總署公告截圖】
在分析這一新舉措帶來的影響之前,我們需要簡單了解一下內貿貨物跨境運輸。這一運輸模式,其實是借用鄰國港口中轉,進行國內的商品貿易運輸,以減輕陸路運輸的壓力,提升運輸效率。
目前,我國采用這一運輸模式的主要是本身優良港口較少,但資源豐富,且距離鄰國良港較近的東北地區。通過借用朝鮮和俄羅斯的港口,我國得以更加方便地將東北出產的糧食、木材、礦產等商品運往東南沿海,并將東南沿海地區出產的商品,運往東北。
舉例來說,此前開通的“琿春—扎魯比諾—舟山”航線在運輸時間上就要比通過大連等港口的原有運輸路線節省2到4天。
【2020年4月,“海絲路1號”搭載著從琿春口岸出境,經俄羅斯扎魯比諾港中轉的220標準箱玉米抵達舟山港】
只是在新的公告發布前,只有經過黑龍江的綏芬河、東寧等口岸出境的內貿貨物,會通過海參崴港口進行中轉,從吉林省琿春口岸出境的內貿貨物,主要是通過朝鮮羅津港和俄羅斯扎魯比諾港,進行中轉。現在其實是增加了海參崴港這一選項。
中國海關在已有羅津港、扎魯比諾港的基礎上,增設海參崴港為吉林省的內貿中轉口岸,恐怕也是出于現實運輸需要的考慮。
【吉林省早就開始應用羅津港和扎魯比諾港,進行內貿貨物運輸】
簡單來說,在距離上,羅津港和扎魯比諾港確實離琿春口岸更近,但這兩個港口的建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在短時間內,恐怕無法滿足中國內貿運輸的增長需要。以扎魯比諾港為例,這處港口最初是一個漁港,雖然中俄已簽署合建協議,要將這處港口建設成年吞吐能力6000萬噸的國際港,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目標尚未完全實現。
在此情況下,我國自然會考慮陸路運輸距離增加不多,但港口運輸條件更好的海參崴港。畢竟,這處港口才是俄羅斯遠東的第一大港,在2017年時,年貨物吞吐量就達到了7500萬噸,當前的年貨物吞吐能力應該已在1億噸上下,完全可以滿足中方的運輸需要。
【海參崴港】
可以說,隨著海參崴港開始承接轉運工作,吉林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與東南沿海之間的貨物運輸將更加方便,在大力推動東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助力全國的經濟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海關的相關調整,不可能繞過俄羅斯方面。在公告發布之前,兩國相關部門必然進行了溝通。而雙方能夠達成協議,也反映出了當前中俄新階段合作的一些重要內容。
【借用他國港口的合作,必然需要簽署相應的協議】
首先,在今年3月的中俄高層級會晤之中,雙方就商定,要加強交通運輸領域的合作,共同支持過境俄羅斯的鐵路和海上運輸,提升運輸效率。而吉林省開始使用海參崴港進行內貿運輸,無疑就是雙方在運輸領域加強合作的真實寫照。
除了港口使用,中俄還在共同商討著新增邊境口岸、共同加強基建等議題。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在未來,俄境內的良港和鐵路運輸線,將越來越多地承擔起中轉的重任,讓中國出產的商品可以更加方便地走向世界。
【由于鐵路軌距的問題,部分商品會在琿春等鐵路口岸進行轉運】
其次,此番合作也可以被看作是,兩國在利用東北、遠東距離較近的區位優勢,強化兩地間的經濟聯系,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要知道,“東北-遠東”的合作開發,現在是中俄兩國全面深化合作的一個重點方向,俄方對此也是十分重視。
相信關注中俄關系的朋友都清楚,在俄烏沖突爆發前,普京政府就確立起了“向東看”的戰略布局,想要開發遠東地區,提升基建水平,增加與中國等東方鄰居的經貿往來。
【俄羅斯政府的目光早就轉向了東方】
隨著俄烏沖突爆發,北約向北歐擴張,在西部與西北邊境面臨更大安全壓力,與歐洲在經濟上基本脫鉤的俄羅斯,更是積極加強了與中國的全方位合作,“東北-遠東”的合作開發也被放到了與能源、經貿以及文化交流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在3月下旬,俄政府分派的,5名負責中俄合作具體事務的副總理中,就包括了兼任遠東特使的特魯特涅夫,這位俄方高層負責的也正是“東北-遠東”合作開發。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中國對于海參崴乃至整個遠東的想法和規劃,自然也是得到了俄方比較積極的回應。
由此可見,隨著中俄建立起遠超軍事同盟的特殊伙伴關系,兩國的全方位合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中俄戰略合作這個層面,放眼整個遠東地區,海參崴港成為吉林的內貿中轉口岸,只是一系列合作中的一項,未來更多的合作項目,也將提上日程,為整個遠東和東北地區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