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的代表作詩句四句
每至端午節,人們便想起戰國時代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對中國詩歌和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 屈原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崇 高地位,使他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一面鮮艷的旗幟,永遠放射出耀眼的光 芒。
作為一個矜己傲物的天才詩人,李白曾給予屈原極致的評價。他在《江上吟》一詩中贊道:“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 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這種禮贊,表明了屈原對中國詩歌傳統的光照,如日月之長掛中天。這是中國歷代文人的切身體會, 也是李白對于中華文學及其未來走向的一種前瞻性 預見。屈原文化精神的燦爛不朽,于此可見一斑。
屈原的文化精神,正如他在《離騷》中發出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遙遙呼喚一樣,永遠昭示著人格美的崇高追求與人類生存的一種品位,也體現著文學的 永無止境和艱難崎嶇。難怪劉勰推崇他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屈原是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和浪漫主義詩人而受到世人的景仰和愛戴的。 他對于中國詩歌的杰出貢獻已經毋容置 疑。但屈原文化精神的輻射力和影響面遠不止這些。如果將他放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乃至整個中華文化和文明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和分析,那么他對文學、文化和人類文明的滲透,就大大地超出了他的個體生命和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而成為人類社會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華文化如同中華民族自身一樣, 呈現著一種多元化的特征。所以其生命力很強。在漫長的相互排擠又相互吸收壯大的過程中,不斷地篩選和淘汰,才逐漸發展和形成了以周秦文化與荊楚文化為代表的南北兩種文化系統的圓融。前者包括黃河流域各地及西北、東北文化, 可概括為山文化,是如同高山般聳立穩健的文化。后者包括長江流域各地如吳越、巴蜀、以至閩、粵等地文化,可概括為水文化,是如同流水般活潑起伏的文化。山文化的強健剛毅,形成了中華文化生命的牢固根基;而水文化的流動不息, 則顯示出求索不止的生存活力。
孔孟與老莊,分別為這兩種文化在中國哲學或思想史上的早期代表。而文學史上的“風”“騷”并舉,則分別為這兩種文化在文學方面的表現。“風”主“言志”, “騷”主“緣情”。西漢前期,為屈原所征服的學者如朱買臣,在給漢武帝講授的兩門課程之中,其一就是“楚辭”;而歷代文人,無不從其“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劉勰評屈原語)的真與美的和諧統一之中,去吸取有益的營養;屈原以其作品, 奠定了他中華第一抒情詩人無可爭辯的地位,并以其“內美”“耿介”“九死未悔”的人 格精神,以其由“驚采絕艷,難以并能”的絢麗文辭所組成的大自然斑爛畫面,為后世展示著自由想象的豐富境界,提供了一種 被尊奉為“騷韻”的宏大氣象。以至于整個中華文化與文明,無不在這種對于真善美 和智慧成果的積極探索中,去求得整個民族的發展和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