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火產業園,正在批量制造機器人獨角獸
聽說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已有項目先后晉升為獨角獸,還有不少項目正在被投資人搶投,更出現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各家投資人紛至沓來,郭小平也來了。
郭小平是國內非一線機構的一名普通投資人,他說,“現在投機器人,不來松山湖看一看似乎不全面,也不太專業。”飛機降落到深圳寶安機場后,郭小平打車到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半個小時后,他看到不少建筑坐落在蔥蔥郁郁的樹蔭中,腳下好大面積的松山湖湖面平靜無波。
來之前他查閱了資料,松山湖占地約8平方公里,周邊有14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在前面約11平方公里的地界上,孵化出不少明星企業。
云鯨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投中網此前報道過,這家掃拖一體機器人企業在2020年初的估值是4億人民幣;一年后的2021年初,漲到了10億美金(60-70億人民幣),1年漲了15倍。估值是一個層面,投資速度與陣容又是另一個層面。
云鯨去年6月份完成億元級C輪融資,但僅在2個月前才剛剛交割完B輪;3個月前做完A+輪。紅杉、高瓴等紛紛搶入自不用說,字節跳動的積極性也在其中盡顯,不僅投了A+輪,還入了C輪。
同樣類型的事情發生在松山湖另一家機器人企業海柔創新身上,這是一家專注于箱式倉儲機器人系統的公司。
今年9月末,海柔創新完成超2億美元的D輪融資,由今日資本領投,紅杉中國、五源資本、源碼資本、聯想之星、零一創投跟投;而就在4個月前的5月份,它才剛完成C輪融資,五源資本領投,紅杉中國和源碼資本等跟投。相似的故事是,6個月前,海柔創新交割完B+輪融資。
也就是說,海柔創新與云鯨,都是在半年之內完成3輪融資,融資數額不小,還都是頭部機構入常這樣的狀況令人咂舌。
被紅杉中國與五源資本看中的,也不止這一家。松靈機器人是一家主要生產移動機器人底盤的公司,他們的團隊也在這里。今年7月份,它完成了億元級A輪融資,紅杉、五源還有祥峰投資中國基金與HKX入常
另一家企業叫本末科技,也在五源資本的布局范圍中。在2021年5月完成的Pre-A輪融資中,五源資本作為領投方,奇績創壇與大米創投跟投。本末科技做的,是服務于家用機器人、工用或商用機器人等。
看來,這里有一個機器人產業集群,郭小平踏著這股松山湖機器人企業被搶投的風口,也來了。
產業基地
上述四家企業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并未被大眾熟知。如果列個單子,上面的名字還有:李群自動化、固高、霍曼科技、恩拙科技、逸動科技、胡桃智能機器人等。從2014年東莞機器人產業基地成立至今,已有60余家企業在此被孵化,成活率為80%。
為什么這里會變成一個備受投資機構青睞的機器人產業集群,要講核心要素的話,首先應該是人,核心人物、找人、培養人。
打開機器人產業基地相關推文,發現人才招募一直是他們的核心內容。一推文中寫道:“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想法天馬行空,難以被所有人理解,不妨來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試一試。在這里,再瘋狂的想法都有被實現的可能。”
招攬人才是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創始人李澤湘的頭等大事,他不僅多次強調,自己更變身行走的廣告機,因為在建立基地、孵化企業的過程中,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才匱乏。
他說,“中國機器人行業想要趕上日本,至少還需要4000個汪滔”。汪滔正是李澤湘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時的門徒,2006年汪在深圳民房埋頭苦干、在李澤湘教室外無助等待兩小時時,應該想不到自己日后做出的大疆將會在消費級無人機行業占領統治地位。而李澤湘想做出4000個大疆。
郭臺銘曾經問李澤湘,如何發現年輕人未來一定能做得好。他回答說,“我有兩個經驗:第一,看他的眼睛是否發光;第二,讓他做一件事,好的人才會馬上行動,第二天把你的想法做好,甚至提出他不同的探索。”
眼里會發光,就是熱情與創意。李澤湘希望高中生、初中生也可以來基地分享、實踐,“初、高中生的創意一點都不差,經過這么一個夢工廠的環境,他們的想法和創意也能變成一個很好的產品或者是一家公司。”
找到有想法的年輕人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花時間了解年輕人的興趣點與專注點,例如汪滔喜歡航模是他做大疆無人機的原動力。
但感興趣與想做的東西并不一定能與市場結合,接下來必不可少的是市場調研、行業調研、供應鏈調研。
李澤湘在一次采訪中提到,“這些做完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即探索階段。我們會給他一小筆經費,讓他做一年左右的探索,他一般會做出一款樣機,迭代兩三次,然后參加展會、拜訪潛在客戶。這一階段過去之后,差不多可以注冊公司了,我們會鼓勵他注冊一家公司,再給一筆經費支持。”
李澤湘一直致力于人才培養,這也是他口中的“學院派創業”。2016年3月,基地與廣東工業大學和東莞理工學院聯合成立粵港機器人學院。他在課程體系、實踐活動上做了很多改革;他還喜歡選擇交叉學科的學生,培養他們。大學兩年后,機器人學院的學生全部來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基地要從公司請工程師給他們上課。
資金支持從哪里來?當初云鯨與大疆都得到李澤湘與其他幾位老師的支持。2014年9月,松山湖產業基地的股東正式成立了“清水灣創業天使基金”,還聯合紅杉資本與高瓴資本一起提供創業基金。
在采訪過程中,基地行政負責人告訴投中網,這是一整套還沒有被完全總結出來的體系,其中有對硬科技、產業、商業的理解,還有工程師文化、能力、視野,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實踐轉化。
李澤湘推崇硅谷著名創業家作者Eric Starup(精益創業)一書中的思路,即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完成從創意、到樣機再到市場的多次迭代,這也是他一路走來的體會。
“科技創業尤其是硬科技創業沒有什么捷徑,每一次迭代包含多個階段性的樣機試制,一個成功的科技產品必須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殺出來”,李澤湘在一次演講中分享。
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的設置就以此為核心,那位行政負責人說,“在這里,Idea不會只停留為概念,你可以快速把它變為一個樣機或者實物,拿到目標人群那里做測試、得到反饋,然后回來迭代。”
基地有15000平方米的共享孵化研發空間,做研發、寫代碼、討論測試在這里進行;有24000平方米的共享中試車間和實驗室,Idea與實驗室中做出的樣機要在中試車間接受嚴格檢驗,幸存者才可以大規模量產。
2014年,李澤湘與原港科大工學院院長高秉強、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甘潔2位教授一起建立了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得到了東莞市政府和松山湖管委會的支持。
李澤湘的定義是,松山湖是一個實踐基地,以科技創業和機器人創業,檢驗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素質和能力、怎樣去學習,能在科技創新的路上走得更遠。但技術只能上第一個臺階,上第二個、第三個臺階要看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和融資能力等一系列的疊加。
關于為何坐落在松山湖,李澤湘在一次采訪中坦言,“大疆為代表的的這批項目起來后,深圳的土地、房租成本也越來越高,我們希望能找到更寬闊的一些空間,就到深圳周邊的光明、坪山,甚至珠海等地考察,一個比較偶然的機會來到這里。”
而松靈機器人在接受《知識分子》采訪中提到,供應鏈資源是東莞地區的一大優勢。“松山湖毗鄰的幾個鎮,通過高速路可以方便到達;幾個鎮都各有特色,比如寮步有最大的二手車城,旁邊的大朗是最大的毛織城,鳳崗是五金城,樟木頭是電子城等等,這樣的供應商有聚集性,采購非常方便;像電子方面,從深圳的華強北寄東西,一天就到了,特別適合硬件創業。”
李澤湘破壁
1999年,李澤湘就嘗試把實驗室的一些科研成果與珠三角的產業做結合,他還提出“高科技、全球化、員工持股、風險投資”的硅谷模式。畢竟在那時,互聯網這個詞對中國人民還很陌生,大部分人只在報紙上見過這個概念。
李澤湘的想法聽上去也簡單樸素通過企業將研究成果商品化。
他的第一個項目是把機器人的一款控制用到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那時是新課題,之前多是從外面采購標準裝備,但伴隨很多制造工藝的本土化,裝備制造也要開始本土化。
他與團隊用一些標準的運動控制零部件,花了5年多時間做運動控制技術培訓、向企業做理念推廣,2005年產品發展起來,這就是固高科技的誕生。就這樣,一直深處其中的李澤湘見證著深圳乃至珠三角裝備產業的發展。
作為對外開放大門打開時的第一批幸運兒,美國鋁業公司訪華時為感謝中國的款待,將培養2名本科生作為答謝。1979年,當時18歲的李澤湘剛考入中南礦治大學(即中南工業大學前身)被選中到卡耐基梅隆大學就讀,就此開啟他的美國求學之旅。
在1980年代,渴求新知的農村小伙對美國高效的批判性思維著迷,他喜歡做研討會、去辯論,他也逐漸學會獨立思考。那時候,他就發現創新人才的出處不該是普遍看大學就業率或者國際排名。與此同時,工程師文化、創新思維開始貫穿于他的思考與實踐。
李澤湘1992年自美國回國,到香港科技大學任教。在此之前,他曾在卡耐基梅隆大學留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研究生,畢業后又去麻省理工學院工作一年,紐約大學任教三年。
1998年,港科大應內地邀請派不少教授去深圳參與企業合作,沒多久,缺乏實戰經驗的教授紛紛撤回來。李澤湘熱衷實踐,覺得這是個好機遇。1999年,他與同事聯合創立了后來國內運動控制領域的知名企業固高科技,擔任董事長。
從那時到現在,他一直堅持不懈在做的事情是突破智能硬件領域里的產學研模式、以及對工科教育的改革。2017年的演講中,李澤湘多次提出要建“中國硅谷”,這也是有感于硅谷的創新讓全世界受益。
這條路上,他走過不少彎路。一個與大疆同期孵化的半導體封裝設備公司比銳科技做五六年后失敗了;就教改而言,2010年,收到中科大校長朱清時邀請,李澤湘與港科大另外兩位教授參與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籌建,但由于辦學理念不合,一年后三位教授公開宣布辭職,成為當時教育界最大風波。
除了南科大,李澤湘也曾先后在國防科技大、上海交大、哈工大都做過課程改革、新教材引進的工作,但受到一些束縛終究是沒能大展拳腳。
直到2010年后,他在東莞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試驗田,教育、產業可同時并進。他努力探索如何系統性培養出“喬布斯”,李澤湘認為,創新教育的最高成就是成功創業。
這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穿著樸素,登山時總喜歡背著一個肩帶磨損的破書包,來基地的學生們沒見到他時,總有點怕他過于嚴肅、嚴厲,見到真人后,覺得樸素可親。
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一位創業者很自豪,認為郭小平們還會紛至沓來,到松山湖找他們聊聊。(文/李彤煒,來源/投中網)
參考資料:
中國硅谷:松山湖邊的機器人夢想. 邸利會. 知識分子
鑿壁者,從伯克利到東莞. 吳云飛. 虎嗅
李澤湘:學院派創業與制造業破局. 李澤湘. 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