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人:用大數據來招聘到最合適的人才
招聘不是招最優秀的人,而是招最合適的人。納人堅持的就是如此。
“企業核心就是團隊、戰略方向和資金,只有一群人能有效組織,搭配合理,企業才能高效運轉。這就像齒輪一樣,只有合適的尺寸放在一起才可以無消耗運轉,不然就算有福利等潤滑油,也無濟于事。”納人創始人姜海峰介紹道。
在創立的近一年時間,納人以“在線考評”為核心,建立了1000多個維度的考核機制,包括個人價值觀、職業興趣、性格特性、行業背景、行業的成功案例、學習教育背景、家庭基礎信息等。納人再根據背后的大數據邏輯來分析評價,為每個企業提供合適的人眩
基于此,納人可以提供兩種服務,一種是免費的人才篩選系統,納人通過自己建立的模型和人工智能來幫助企業職位匹配篩選企業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各種簡歷,準確率高達90%。
另外一種服務則是人才服務系統,納人為企業提供招人服務,從精準匹配篩選到最后幫助企業招到合適的人才,最短一周,最長兩三周。納人人才經紀人團隊就會為企業完成人才招聘服務。同時納人收取0.1到0.6的月薪傭金,這大概是獵頭服務費的十分之一。
對于個人用戶來說,納人是完全免費的,用戶通過手機客戶端完成在線考評和信息更新,納人就會采用區別于傳統定制推送的靜默式服務,一個月系統自動推送一個適合的職位。同時納人人才經紀人也會去跟用戶聯系,一旦用戶覺得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想變動,就會進行工作機會的撮合。
納人堅持做的是推動型,而不是鼓動型就業。用戶有思考的余地,有合適的機會就可以考慮。尤其是發現職業規劃合適、離家近等各方面非常貼合的,就跟用戶進行溝通,力爭達到雙方都滿意。
“現在的IT行業,一個人才的流動基本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這雖不是特別高頻的事情,但由于高效,目前也積累到了150萬用戶,而且這些用戶都有完整的簡歷。”聯合創始人李瑛表示。
至于盈利模式,納人打破傳統的招聘平臺廣告付費的模式,而是改為效果付費。“我們建立了一個專業的人才經紀人服務團隊,對每家有招聘需求的企業都會深入了解其用人特點、文化、價值觀,公司的發展階段、業務類型、戰略規劃、用人部門Leader的風格等等,列出詳細的職位需求表,給用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這一切都是通過納人的技術來實現的,目前該模型的智能化程度已經相當于有兩三年工作經驗的招聘經理。姜海峰過去在大數據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本人申請的國內外發明專利達17項。
姜海峰表示:“我們通過模型和算法篩選簡歷,看100份簡歷只需要1分鐘即可。我們不是簡單的炒概念,創立一年半以來,我們不斷投入研發,本身就具有技術壁壘,未來也會保持高速發展。不斷優化機器的智能化,與人工的經驗水平接近。”
在姜海峰看來,傳統的獵頭不能規模化,獵頭都是需要訓練的,無法復制。而納人最大的核心是機器智能,這就相當于獵頭的2.0版本,可以復制規模化,效率就會提高很多。
此外,“招聘經理都很難做到5到6年,大部分都會轉崗,這部分的價值損失還是很大的。機器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
而在談及跟傳統招聘的競爭關系時,他又表示,納人是符合未來企業人才戰略發展趨勢的,本質上并不是競爭關系,傳統的招聘拼圖就是簡歷和信息的媒介平臺,是自由撮合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匹配,納人正是在解決匹配這個痛點和難題。
“就像在割麥子,一個人拿鐮刀,現在有收割機,就會更高效。傳統招聘平臺就像人工割麥子,納人則像是收割機來割麥子。至少可以提高企業運行20%的效能。”
目前,由于模型的通用性問題,納人主要服務還是聚焦在包括軟件、硬件、通訊、互聯網等廣義上的IT行業,之后,將會拓展到其他行業,同時預計將從現在的150萬用戶拓展到300萬用戶。
數據顯示,納人目前已經完成兩輪融資,拿到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