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可視化是什么?
數據可視化( Data Visualization )起源于18世紀,William Playfair 在他出版的書籍《 The Commercial and Political Atlas 》中第一次使用了柱形圖和折線圖。當時是為了表示國家的進出口量,在今天依然這么使用。19世紀初,他出版了《 Statistical Breviary 》一書,里面第一次使用了餅狀圖。這三種都是至今最常用的最著名的可視化圖形。19世紀中葉,數據可視化主要被用于軍事用途,用來表示軍隊死亡原因、軍隊的分布圖等。進入20世紀,數據可視化有了飛躍性的發展。1990年,在人機界面學會上,作為信息可視化原型的技術被發表。1995年,IEE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正式創立,信息可視化作為獨立的學科被正式確立[1]。隨著2012年世界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可視化作為大量數據的呈現方式,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
1. 數據可視化是什么
The main goal of data visualization is its ability to visualize data,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數據可視化的目的,是要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以使得能夠明確地、有效地傳遞信息。
— Vitaly Friedman
2. 為什么可視化之后會更好
比起枯燥乏味的數值,人類對于大孝位置、濃淡、顏色、形狀等能夠有更好更快的認識。經過可視化之后的數據能夠加深人對于數據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有以下的數據,你能一眼看出哪一個最大嗎?
【 321, 564, 1391, 245, 641, 798, 871 】
可視化之后呢?
這樣是否易于理解了呢?
3.數據可視化的構成要素
數據可視化的手法很多,其中有一些共通的視覺要素,整理如下。
- 坐標。數值的位置被對應到直角坐標系或極坐標系上。
- 大校數據的大小被對應到圖形的大校
- 色彩。數值的分類和界限等對應到顏色的不同。
- 標簽。數值的特征用標簽來標記。
- 關聯。數值之間的聯系,用關聯線條等連接起來。
4. 數據可視化的適用范圍
目前存在著多種劃分方法,常見的有[2]:
《Data Visualization: Modern Approaches》(“數據可視化:現代方法”,2007)中闡述了數據可視化的下列主題:
- 思維導圖
- 新聞的顯示
- 數據的顯示
- 連接的顯示
- 網站的顯示
- 文章與資源
- 工具與服務
Frits H. Post(2002)從計算機科學的視角,將這一領域劃分為如下多個子領域:
- 可視化算法與技術方法
- 立體可視化
- 信息可視化
- 多分辨率方法
- 建模技術方法
- 交互技術方法與體系架構
5.數據可視化和信息可視化的關系
數據可視化( Data Visualization )和信息可視化(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很相近,有時幾乎可以等同。但嚴格來說它們是不同的,它們的不同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數據可視化是對數字信息進行可視化,信息可視化是對數字信息和非數字信息進行可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