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英語(第一人稱第二人稱)

                      導讀1、一、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稱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予”、“余”、“朕”。2、都可以作主語、定語和賓語。3、  我用于第一人稱,譯作“我”、“我們”  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1、一、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稱(一)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2、都可以作主語、定語和賓語。

                      3、  我:用于第一人稱,譯作“我”、“我們”  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論語·述而》);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5、”(《列子·湯問·兩小兒辯日》)  2、吾:可譯作“我”、“我們”  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6、(《論語·為政》)注: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 / 中古時期“吾‘可作動詞和介詞的后置賓語。

                      7、  3、予:可譯作“我”、“我的”  例: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8、(沈括《夢溪筆談·活板》);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9、(范仲淹《岳陽樓記》)  4、余:可譯作“我”  例:余聞之也久。

                      10、(王安石《傷仲永》);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

                      11、(袁宏道《西湖游記二則》)  5、朕:用于第一人稱,我、我的。

                      12、(秦始皇以后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  例:朕皇考曰伯庸。

                      13、(屈原《離騷》)  (二)、謙稱代替第一人稱,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稱),“寡人”、“不谷”、“孤”(君主自稱),“妾”(女子自稱)。

                      14、但謙稱是名詞,而不是代詞。

                      15、  愚:可譯作“我”  例: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16、(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2、臣:可譯作“我”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17、(諸葛亮《出師表》);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18、(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  3、仆:可譯作“我”  例: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

                      19、(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劉義慶《世說新語》)  4、鄙人:可譯作“我”  例:且鄙人雖愚,獨不知狼乎?(馬中錫《中山狼傳》)  5、不才:可譯作“我”  例:至以上下相爭,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

                      20、(宋臣《報劉一太書》)  6、某:可譯作“我”  例: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

                      21、(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7、小人:古時男子對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輩自稱的謙辭,亦稱“小可”、“小子”  例:小人實不才。

                      22、(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8、寡人:諸侯王的謙稱,可譯作“我”  例:桓侯曰:“寡人無疾。

                      23、”(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4、安陵君其許寡人?”(《戰國策·唐睢不辱使命》)  9、: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可譯作“我”  例: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  10、孤:古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可譯作“我”  例: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認為大有所益。

                      25、”(司馬光《資治通鑒·孫權勸學》)  1妾: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可譯作“我”  例: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26、”(范曄《后漢書·樂羊子妻》)(二)、文言文中第二人稱  一、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汝”、“女”、“爾”、“若”、“而”、“乃”。

                      27、 汝: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28、 例:甚矣,汝之不惠。

                      29、(《愚公移山》);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2、女:用法同“汝”,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30、 例: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1、”(《論語·為政》) 3、爾: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32、 例: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

                      33、”(《賣油翁》) 4、若: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34、 例: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5、而:古同“爾”,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35、 例:子歸,歿而父母之世。

                      36、(《國語·吳語》);盡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6、乃:可譯作“你”、“你的”。

                      37、 例:誰謂乃公勇者?(《史記·淮南衡山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8、(陸游《示兒》) 注:女(汝)、爾、若可以作主語、定語、賓語。

                      39、而、乃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一般只作定語。

                      40、 7、君: 8、子:在古代專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41、相對而言,稱“君”比較寬泛。

                      42、 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9、乃:可譯作“你”、“你的”。

                      43、 例: 10、乃:可譯作“你”、“你的”。

                      44、 例:二、尊稱代替第二人稱,主要有“公”、“卿”、“君”、“子”、“足下”。

                      45、但尊稱不是代詞,而是名詞。

                      46、 卿:可譯作“你”、“您”。

                      47、 例: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除掌事,不可不學。

                      48、”(《孫權勸學》);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宋定伯捉鬼》) 2、君:尊稱,可譯作“你”、“您”。

                      49、 例: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50、”(《扁鵲見蔡桓公》);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51、(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52、(蘇軾《冬景》)  3、子:可譯作“你”、“您”。

                      53、 例:富者曰:“子何恃而往?”(《為學》);子不聞藏書者乎?(《黃生借書說》);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54、”(《晏子故事兩篇》)注:“君”與“子”都是第二人稱代詞,而且含有敬意。

                      55、“子”在古代專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56、相對而言,稱“君”比較寬泛。

                      57、 4、公:尊稱,可譯作“你們”,“公”后加“等”表示復數。

                      58、 例: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59、”(《陳涉世家》) 5、卿:可譯作“你”,表示尊敬或愛意。

                      60、 例: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61、(《資治通鑒》)卿今當涂。

                      62、(《資治通鑒·漢紀 》) 6、足下:可譯作“你們”。

                      63、 例: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64、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以上內容,一半取自網絡資料,一半取自書籍字典,經歸納整理,呈現于此,希望對提問人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劉陽”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