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上海率先吹響開發者集結號

8月29日上午9時30 分,一年一度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一樓銀廳正式開幕。
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杰弗瑞·沃瑟斯多姆曾在 《Global Shanghai, 1850-2010 》一書中提起,很多大國的崛起會完成兩個步驟: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北京完成了前者,上海在 2010 年實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二步。
世博中心,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上海的新生與復興。選址此處,足可見人工智能之于上海,甚至中國未來的重要意義。
國家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初現
兩年多來,亞馬遜、微軟等海外科技巨頭紛紛在上海設立功能型總部或研發中心,騰訊華東總部、華為鯤鵬產業生態創新中心、京東人工智能(上海)研究中心、商湯中國總部暨全球研發總部等人工智能重點企業的總部或研發中心也相繼在這里筑巢引鳳。
除了行業龍頭紛紛布局,“上海面孔”也表現搶眼。依圖科技入選新一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牽頭構建視覺計算開放創新平臺;陸金所躋身胡潤研究院首份《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前十;擁有分布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拼多多市值達到390億美元,躋身國內互聯網企業第一陣營。
從產業區域來看,上海已經形成以浦東張江、徐匯濱江為引領,以楊浦、長寧、靜安等各區聯動,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和閔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蓄勢待發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格局。
其中,徐匯濱江的“西岸智慧谷”旨在打造人工智能總部基地,與浦東新區遙相呼應。在浦東新區,張江、臨港新片區、金橋等優勢產業集聚區匯聚了一批智能芯片、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等重點產業企業。
閔行馬橋重點發展智能運載系統、智能機器人、智能感知系統、智能新硬件系統等“四智”產業,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和制造業轉型升級。
目前,上海也已聚集全國1/3的人工智能人才,超過11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產業規模在1300億元以上,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初步建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
起航臨港
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這片距離上海市中心70余公里的郊區新城在上海2040規劃中,晉級“上海城市副中心”,承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使命。
從體量規劃而言,臨港約315平方公里的園區,相當于3個“張江科學城”。設立臨港新片區不單單是對自由、開放、創新等核心關鍵詞的擴大或延展,更是基于經濟全球化的新態勢、新特點,為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交匯期所做出的一項重要抉擇。
其中,聚焦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我國高質量發展急需產業的關鍵環節和技術,成為臨港新片區提升前沿科技產業能級的重要方向。
可以說,將制造業與自貿區功能相結合的設計,成為臨港自貿區新片區規劃的一大創新之處。目前,這里聚集了特斯拉、阿里菜鳥、三一重機、上汽、戴姆勒奔馳、光大科技、能傳電氣等一大批明星企業。還有總投資359億元的積塔半導體項目、上海腦智工程項目等,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方面已經集聚了一定的優勢。
如果說傳統制造業的聚集效應源自相關上下游企業相互靠近,那么,高新技術企業的分布更傾向于創新人才的聚集。這也是為什么大量創新公司會集中在舊金山、特拉維夫和倫敦。臨港新片區域經濟建設、前沿產業集群的建立,同樣離不開人工智能開發人才的聚集。
為了加大國內人才引進力度,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發布了支持人才發展若干措施(分7部分共48條)。其中,包含特殊人才直接落戶、居住證加分、縮短“居轉戶”年限等方面具體措施;加強人才住房保障方面,包含購房政策制度調整、公租房、人才公寓等方面具體措施。
此外,若干措施還包括促進海外人才引進、實施人才專項獎勵、加大人才培養培育力度、集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優化人才服務環境等方面。
現在,讓我們從臨港啟程。
WAIC開發者·上海臨港人工智能開發者大會將于12月6日-7日在上海臨港舉辦,本次大會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指導,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主辦,臨港集團、機器之心承辦。
大會以“開源開放”為主題,面向人工智能開發者和技術人員,關注人工智能理論研究、工程實踐與產業應用。大會將通過豐富的活動形式,一方面輸出高質量內容,幫助開發者收獲知識與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促進技術社區內部、技術與產業、技術與政府的深度交流與合作,促進產業價值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