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
以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為主要方向,加快廣州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實驗區大學城等平臺項目建設;堅持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輪驅動,加快發展廣州番禺汽車城、廣州南站商圈、萬博商圈等主要平臺。在最近召開的中共番禺區委十三屆十二中全會上,每一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都提到了堅持創新、發展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的實驗。
廣州南站商務區、萬博商務區、番禺汽車城、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是番禺區近年來重點建設和推進的四大產業發展平臺。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的核心區域是廣州大學城。在廣州目前努力建設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的背景下,利用好大灣區“人才智慧谷”廣州大學城,搶占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的先機,已成為番禺區的當務之急。
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堅持創新引領,全力打造高新技術創新高地,這是番禺區委全會提出的六大重點任務之一。
今年年初,《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廣東大灣區一號文件2020”的形式正式發布,面積約18平方公里的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島全部納入廣州實驗區范圍。在這次全會上,番禺區再次強調,要以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為重點,加快廣州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實驗區大學城等平臺項目建設。
數據顯示,廣州大學城(包括南安地區)擁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2所重點大學,以及華南理工大學(包括南安)國際校區、47個國家重點學科、100多個省市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有20多萬大學師生,1400多名博士生導師,67名院士等高層次人才。廣州大學城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發展基礎良好,投資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智力核心”,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節點。與此同時,廣州大學城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全區1400多家企業,其中新三板上市公司5家,高新技術企業99家,涌現出米、探索軌跡等一批創業型高新技術企業。
今年9月,總投資約56.5億元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實驗區(大學城園區)項目正式啟動。在近日舉行的2020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和科技創新大會上,一大批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重大項目正式啟動廣州大學城。在這些項目中,廣州大學城“航母”級創新創業基地——廣州大學城青創會總投資3.2億元,將聚焦資源整合、投資驅動、業態創新、服務多元化、產業協同;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產業、新能源與節能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新材料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
番禺區也發布了《番禺區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文件從“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全面推進高端產業集聚、全面推進開放合作、全面推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等四個方面,進一步細化了十項核心、務實、可行的行動,重點抓好重點建設和科技創新
特別是番禺區十分重視青年人才的創新創業發展,針對創業者、優秀準畢業生、青年教師、港澳臺青年、海歸等推出了“藍色計劃”,發掘高校特別是廣州大學城的創新創業資源,鼓勵更多海內外青年來番禺創新創業。從2017年至今,“藍色計劃”已撥款約8000萬元支持400多個創業項目。
番禺區還發布了“番禺人才鎮創新創業20條”,圍繞人才、科技、產業三大板塊,形成了“866”政策矩陣,涵蓋了行業領軍人物、急需人才、專家、青年人才等不同層次的人才支持。
堅持在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兩輪驅動
除了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的主要焦點之外,番禺區委全會還提出了兩輪驅動,以加快現代經濟體系的建設。堅定不移提高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優化主要產業功能布局,加快發展廣州番禺汽車城、廣州南站商務區、萬博商務區等主要平臺,著力穩定和補充產業鏈,強化鏈控,促進制造業整體升級和現代服務業優質發展,不斷加強招商引資和企業服務,打造現代化國際商務環境。
番禺區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開始制造的地區之一。通過大力發展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番禺的31個制造業分布在除煙草制造業以外的其他30個行業,逐步確立了廣州、珠三角乃至全國發展最早、門類最全的“番禺制造業”先發優勢,形成了基礎雄厚、產業集群、門類齊全、產業鏈結構完整的產業格局,帶動了整個地區經濟實力的穩步提升。
根據番禺區此前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番禺汽車制造業走出了兩年的下滑,產值348.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7.7%;先進制造業產值達到643.09億元,增長5.3%。在汽車制造等行業的帶動下,番禺克服了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的不利影響,全區經濟增速由負轉正。
在現代服務業方面,番禺區互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成為亮點。番禺區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番禺的營利性服務業復蘇勢頭增強。1-8月,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419.03億元,增長1.1%,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值得注意的是,番禺區互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289.94億元,增長13.7%,帶動了盈利性服務業的發展長8.4個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則顯示,番禺區規模以上互聯網、軟件信息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09.70億元,占廣州市比重為14.3%,總量僅次于天河區,全市排名第二。全區超億元互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15家,合計貢獻營業收入189.65億元,增長14.9%,占行業比重為90.4%,拉動行業增長13.1個百分點。疫情期間,以線上業務為主的企業獲得發展良機,營業收入增長較快,帶動全區互聯網行業逆勢增長。
南方日報記者 劉懷宇 通訊員 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