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是什么(三大行書作品)
三大行書是指《蘭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黃州寒食詩》
1.《蘭亭序》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世稱“王右軍”。《蘭亭序》全篇28行,共計324字,布局參差錯落,點劃相應,氣脈相通,全篇章法自然,結枸精致,瀟灑飄逸,一氣呵成,它集中了王羲之所創造的書法新面,并代表他最高的行書之造詣。
2.《祭侄文稿》
顏真卿(709---785)又名顏魯公,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祭侄文稿》用筆多藏鋒逆入,正鋒入筆,下筆厚重,寬博舒展,賴筆外拓。
3.《黃州寒食帖》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學家,又是畫家。《黃州寒食帖詩》貼作于元豐五年,是蘇軾反王安石變法失敗,政治上失意,滴居湖北黃州后的代表作,詩中敘來黃州三年,生活清苦,每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覺蕭瑟難受,其心緒或漫聲細訴,娓娓道來,或放任聲腔,孑然飲泣,或凄然長嘯。書法與詩相得益彰,滿紙身世顛沛之悲,家國不寧之滄,字字含淚,令人感受深刻,此貼筆致自然沉著,筆畫粗壯豐滿,字體真行相同,從一字到一行,從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緊欹側,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字形忽大忽小,極其隨意,各具姿態,用筆重者如蹲熊,輕者似掠燕。
是的,是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
晉代豪門大族王羲之在第一大都市會稽(紹興)撰寫。
《蘭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復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
王羲之酒醒之后,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時所寫的好。
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
基本簡介: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
書法是人幾千年的文字書寫藝術,甚至在甲骨文上就有書法藝術,至于書法之行書和楷書的"絕對第一概念"似乎很復雜。
王羲之的書法在晉時就非常受推崇,當時文人若以書法賣錢是不可想象的事,因為人文藝術都掌握在世家貴族門閥手中,做買賣的都是賤業。而且當時最時興風評,你若貪財售字,完了!整個王姓家族都會蒙羞!書寫藝術(當時并無書法概念)只是文人往來應酬,體現悟道深淺、高尚道德,以及豁達胸襟的載體。所以,后世對書法的評價在"神品"之上更有"逸品",什么是"逸品"?就是接近神仙了!
王書圣之后,基本上貴族、文化中人都以學習他的書法為榮耀,于其講書圣字好不如講更尊崇書圣的風流灑脫!這已經是一種文化的標桿,而且依照古代的倫理之學,從無學生會自言超過師長的!
的幾位千古傳頌的書法家不僅書法美妙,更是有人品之高尚,如顏魯公之忠貞事跡令多少朝代的華夏子孫由衷敬仰!人品其實比書法更重要!所以"顏筋柳骨"千秋萬古不朽啊!
天下第一行書指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是王羲之在行書的造詣上極致的表現。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祭侄季明文稿》、《寒食帖》并稱三大行書書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