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屬于什么體裁(是美好心靈的觸碰與交流)
美文被《漢法詞典》定義為純文學。是文學、修辭、詩歌藝術的總體。亦有人認為:美文就是記敘的、藝術的抒情散文。我曾經訂閱過《美文》雜志,記得是由賈平凹任主編,里面刊登的都是散文。廣義美文涵蓋了散文、詩歌、小說、小品等等。凡是重感性,長抒情,具有文學性、美學性的文章都應該是美文的范疇。
創作美文的過程,是對美的體驗。美文可以陶冶情操、給人以美好的文學藝術享受。在創作美文時,作者的心里一定是充滿了美感。只有平時用心去感悟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才能用美的語言,將自己所見、所聞、所經歷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
創作美文,是美好心靈的觸碰。“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在談話”。讀一篇優秀的美文,就會與至純至美的心靈產生碰撞和共鳴。創作美文,是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和讀者各科進行交流。美文創作者,要努力使自己創作的美文以情動人,才能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愉悅的精神享受。才能讓美文走入讀者內心,讓讀者了解體會你所要表達的主旨和意蘊。
在這個充滿競爭與誘惑的年代,有一批頭條創作者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美文領域,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們期待創作美文時打開自己的心靈,并與讀者的心靈觸碰出火花。
我們會在美文領域堅持下去的。或許我們創作的美文,達不到思想深邃,文采斐然的標準,但我們有一顆純凈的心。我們會通過創作美文,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通過創作美文,可以讓我們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的人生日臻完善。
圖片:頭條正版圖庫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1953年在赫爾辛基頒布了四位世界文化名人。
第一位是的屈原;
屈原是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詩人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執著的愛國熱情,在政治斗爭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實大膽批判的精神,給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離騷》中有許多表現屈原拳拳愛國之心的詩句。
第二位是波蘭的天文學家,“日心說”創始人哥白尼;
哥白尼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由于時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從地球移到了太陽,并沒有放棄宇宙中心論和宇宙有限論。在德國的開普勒總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英國的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以后,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才更加的穩固。
第三位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之一,弗朗索瓦·拉伯雷;
弗朗索瓦·拉伯雷是法國作家和人文主義者,在歐洲文學史上是與但丁、莎土比亞、塞萬提斯并肩的文化巨人。弗朗索瓦·拉伯雷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代表作家。他也是一位通曉醫學、天文、地理、數學、哲學、神學、音樂、植物、建筑、法律、教育等多種學科和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等多種文字的人文主義“巨人”。
第四位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威廉·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在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德國的狂飆運動也是高唱著莎士比亞的贊歌,舉著他的旗幟前進的。歌德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于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只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
而且,莎士比亞在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與之相比。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僅以數量來說,引用或談到莎士比亞竟有三四百處之多。所以有人說,莎士比亞是馬克思科學研究過程中從始至終的最好伴侶。
這四位絕對是無可爭議世界四大文人。
喜歡格律詩
喜歡格律詩,讀起來抑揚頓挫,聽起來鏗鏘悅耳,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聲韻美,以及對稱的建筑美。
喜歡格律詩短小精悍,言簡義豐。
喜歡格律詩形象生動,意境含蓄,耐人尋味。
喜歡格律詩酌詞煉句,抒發真情實感,富于哲理啟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酌詞煉句的千古佳話,值得發揚光大。
格律詩的藝術含金量相對較現代詩高現代詩也叫自由詩,分韻詩和非韻詩。押韻的屬于韻詩。韻詩押韻位置自由,平聲韻字、仄聲韻字、近似的韻字都可用。不押韻的屬于非韻詩,近似分行排列的散文,只要簡單敲回車鍵排列成長短句即可。
格律詩必須嚴格遵守“替對粘韻”基本規則,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是格律詩了。
格律詩又可分為律詩和律絕。律詩八句,中間兩聯要求對仗。律絕四句,可對仗,也可不用對仗。其中律絕區別于古體詩的古絕。古絕無須嚴格遵守格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因此,“替對粘韻”基本規則,是格律詩與古體詩鑒別的客觀標準。
格律詩有兩套平仄押韻標準,即新韻和古韻。入聲字及相應方言,古韻字分類標準,是新舊韻的主要分歧。
古韻中上、去、入聲為“仄”,其余為“平”。
新韻中以普通話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
學寫格律詩很簡單,只要記住七言兩對基本正格平仄即可(去掉開頭兩字是五言平仄)。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平仄仄平平仄仄③
仄平平仄仄平平④
①④雙數位置必須“平仄平”交替,②③雙數位置必須“仄平仄”交替,否則失替。
①與②,③與④,雙數位置上下平仄相反,叫做“對”,否則失對。
②與③雙數位置上下平仄相同,叫做“粘”,否則失粘。
韻句末字必須使用同韻部平聲字,叫做合韻,簡稱“韻”,否則出韻。
①④第二字為平,叫做“平起”,末字為平,叫做“韻句”,所以格律詩必須使用同韻部平聲字押韻,否則不合韻!
②③第二字為仄,叫做“仄起”,末字為仄,叫做“非韻句”。非韻句末字不能出現與韻字同韻母的字,否則叫“撞韻”。
各句中不能出現與韻字同韻母的字,否則叫“擠韻”。
格律詩一韻到底,不可換韻,也不支持仄韻。“借韻”、“鄰韻通押”,其實都不在同一韻部,是不合韻的。
格律詩平仄變格,不能出現“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否則無法順利通過詩詞網站檢測工具檢驗!
七言格律詩允許“前孤平”,能通過平仄工具檢驗。其余位置的孤平及網絡熱衷的“拗救”都無法通過“替對粘韻”客觀標準的檢驗。歡迎在本文評論區舉格律詩例反駁!
結束語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竿”截句法,是格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的理論依據。截圖佐證如下供本文評論區探討交流。
千古以降,文人以德高而名者,唯杜甫而已。
歷數文豪巨匠,陶潛以隱逸而名,李白憑豪邁而顯,蘇軾因才思而高,唯杜甫兼有詩名、德名,皎皎獨耀,難以超越。何以如此?在我看來,或許是因為陶、李二人皆尊重內心感受,外儒而內道,一歸隱田園,一縱酒江湖,但求適意灑脫,不復顧及廟堂黎民,可歸入“窮則獨善其身”一派;而杜、蘇二人既執著于理想,又根植于現實,進亦忠憂,退亦忠憂,可歸入“窮亦兼濟天下”一派。所不同的是,蘇軾集前人大成,融儒、釋、道于一爐,為后世文人走出了一條通達之道;而唯有杜甫一生為儒,始終忠君忠志,時刻憂國憂民,為后世文人貫徹了儒的終極之道,從而成為“詩中圣哲”。綜合比較,唯杜甫可謂“千古一詩圣,文章兩忠憂”。杜甫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我想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來認識他。一、人中赤子
稱之為“圣”,切不可忽略杜甫作為人的一面。由凡入圣,并非人人皆可,唯有赤子,方能為人所不能為。所以,他首先是一個普通而平凡的人,一個生活在俗世的人,一個純真、真摯的人。他對理想、使命是那樣的執著、堅定。杜甫出生時,家道中落。少有壯志的他,自然在家族顯耀光環的重壓下,在偉大昂揚的盛唐時代,勇敢堅定地承擔起光耀門楣、振興家學的使命。他是那么的努力,那么的執著,卻又那么的坎坷。他有遠大的抱負:“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壯游》),“所向無空闊,可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年輕時的杜甫,是那么的高志豪壯,一派盛唐氣象。他最大的志向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終其一身,要么沉淪下僚,要么流落江湖,坎坷潦倒,抑郁悲愁。但只要一息尚存,他就絕不放棄自己對于理想對于君主的忠誠。他對朋友是那樣的真誠,與李白的結識是他一生的幸運。從《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贈李白》(“二年客東都”)《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飲中八仙歌》《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不見》《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到《昔游》《遣懷》,共計14首,無不流露出他對這位天才詩人的贊美、同情、熱愛、憐惜與思念。這在盛唐詩壇上,是很奇特的現象,這對同樣不得志的天才詩人在歷史的一個交匯點相遇了,璀璨了盛唐的天空,也為后人留下了可歌可贊的友誼。雖然李白傳世詩作中只有3首寫給杜甫,雖然兩人年齡有隔,個性有別,而這似乎更能體現出杜甫的赤子之心。他對妻兒是那樣的深情與愧疚。那首深情綿緲的《月夜》是那么的動人,一切如在眼前,卻又在無聲的凝望中躍動著一顆渴盼團圓的熾熱的心。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他表達了對家人的優慮:“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就不顧,庶往共饑渴”。而更令人悲泣的是,“入門聞號,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杜甫當時的那種痛徹心扉,悔愧難當。他對百姓是那樣的溫情。他自稱“少陵野老”,儼然一位鄰家大叔。雖出身于已沒落的家族,但“少陵”這一帶有政治色彩的籍貫讓詩人顯得那么與眾不同。有為官之心,卻無為官之徑;有愛民之誠,卻無救民之策。他是處江湖之遠,既憂其民,亦憂其君。他只有用他的詩,來告慰自己。“三吏”“三別”中,字字飽蘸著詩人深情的熱淚,句句揭示了下層百姓悲慘的命運;《客至》中待客熱情,并放下身段,親切地隔籬呼喚鄰翁對飲以傾盡余杯,儼然陶翁風范;《又呈吳郎》中任由西鄰無食無兒、因“征求貧到骨”的婦人撲棗,不去責怪、驅趕,反而替她著想、提供便利,更顯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他就是這樣一個懷有拳拳赤誠的凡人,卻有著不平凡的經歷。由凡人圣,這是他的天命,因為他就是為那樣的一個時代而生的。二、儒中圣哲
杜甫最讓入稱道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精神情懷。他的詩中,對國事的憂慮,對君王的忠誠,對民生的關注,對賢臣的追慕,對戎狄的憤恨,對將士的謳歌,對權貴的鞭撻,對百姓的親近、同情等等,林林總總,包羅萬象,卻全由那顆千古高義、從不肯止息的偉大的心生發出來,讓世人感佩。他是自覺地承擔起這一使命,也是自覺地去踐行的。從來沒有哪位詩人能像他那樣,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著絕對的忠誠與彌久的深情,即使是一生坎坷潦倒,始終沒有改變初衷,這就是杜甫的偉大之處。李白做不到,他“人生在世不稱意”,“不得開心顏”,就高歌而去,縱酒狂行,及時為樂,不去管什么朝廷、君主、百姓,雖然偶爾也惦記著功名、理想,但他最終選擇的卻是在詩酒山水中盡情揮灑著他的豪邁與灑脫;蘇軾做不到,雖然他也有一顆忠心,也有一雙觀世眼,一腔滾燙的熱血,但人生的際遇、駁雜的思想,讓他在失意中既獲得了拯救與解脫,又多少流露出遺世獨立、獨善其身的思想;然而杜甫卻總能篤志如一,在最艱難最困苦的時候,他都沒有放棄他的國家,他的君王,他的理想,他的。他也愛酒愛詩,卻不像李白那樣遣興縱樂,而是消愁忘憂,從《登高》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可惜》中“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落日》中“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徐步》中“把酒從衣濕,吟詩信杖扶。敢論才見忌,實有醉如愚”,《留別賈嚴二閣老兩院補闕》中“去遠留詩別,愁多任酒”,《獨酌成詩》中“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等等便可窺知;他也愛山水,卻不會因之而思歸山林,投入自然懷抱,他總能在山水泄出他的憂慮與悲愁,《登高》《登岳陽樓》《秋興八首》等等便是證據。杜甫最感人的地方,莫過于他的那種推己及人的圣人之德。他居無定所,一生中大半時間都在漂泊,而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幾句“安得廣廈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直到今天都讓后世寒門子弟感激喟嘆,孰能有此境界?如果說這還不夠打動人的話,那么《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他抽空回家看望妻兒,迎接他的卻是“人門聞號,幼子餓已卒”這樣的人間悲劇,他該怎么承受呢?可是,他沒有囿于一家的悲痛,他想到的卻是“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因為這亂世,不止他一人有這樣的悲痛,這是怎樣的心胸啊!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君子所為,而杜甫卻不僅僅是尊敬、愛護,更多的是同情、憐憫,甚至大有犧牲一己以成就天下的宏愿,到這個程度,就是圣人的胸襟了。杜甫是個凡事認真的人,他立志入仕,匡時濟世,便認認真真讀書、游宦、獻賦、為官,雖然做的官不大,但他很認真,甚至較真,時刻想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毫不在意之前經歷多少蹉跎。他還是個愛憎分明的人。他不會去阿逢權貴,面對國事的衰敗,他敢于諷刺抨擊,《麗人行》《兵車行》便是明證;他十分仰慕諸葛亮,渴望能像他一樣建立不朽功業,《蜀相》《詠懷古跡(其五)》便是明證。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歸根于他憂國憂民、忠君忠志的精神品格。他曾自嘲為“乾坤一腐儒”,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雖然政治上他沒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他在精神和道德上為自己豎立了一塊后人無法超越的豐碑,成為了儒生中的“圣哲”。三、詩中巨匠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詩,杜甫該怎樣去面對這人世的蹉跎與辛酸。“詩是吾家事”,那是他對家學的自豪,更得益于對文學的穎悟。詩以言志,杜甫七歲時便諳于此道,這讓他更多了一份自我實現的可能;詩可以興、觀、群、怨,他更是終其一生都在實踐著孔子對詩歌功能的評價;詩對于杜甫來說,最重要的,在我看來,不是他理想的表達,對國家、君主、百姓的情感、態度與想法,而是成為他在艱苦亂世、悲痛愁悶的現實中的一種精神寄托,一種情感宣泄的渠道,舍此無他。《戲為六絕句》中對前人詩歌的評判便流露出他在詩學上的自信,而《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那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道出了他的藝術追求。若論成就,杜甫能引以為傲的,可能更多的是詩歌上的成就。他諸體兼善,尤工七律,獨步天下,而后世學詩,多宗杜甫,可謂揚名千古。他的詩才是常人所不及的,他的努力也是一般人所看不見的,而他的詩歌蘊含的藝術美感與思想價值的高度更是后人所達不到的。所謂巨匠,往往都有大氣魄、大胸襟、大眼光、大手筆,經歷過大波折、大失意。而杜甫正是如此,他評價李白說“文章憎命達”,其實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杜甫,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可愛可敬,可嘆可歌;他是道德文章的楷模,不可超越,只可瞻仰;他是積極人生的代言者,告訴世人,曾經有這樣一個人這樣走過,而他留給我們的,太多太多…李白詩成驚天地,
杜甫落筆泣鬼神。
試問八叔意合誰,
笑答偶像詩仙翁。
其實子美亦人才,
奈何心懷總苦恨。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無詞明日夢。
說到李白杜甫,自唐以來,世人皆知。兩者皆天才,華章盡傳世。
樓主問眾生,芳心暗許誰?
其實,是多此一問。
李白杜甫在盛唐時期,絕代雙驕,并駕齊驅,不分伯仲,故兩雄都是萬人迷,千夫頌,雙雙得寵,都喜歡。
但八叔尊重游戲規則,實在要二選一的話,心中的天秤稍傾樂天派詩仙李白吧!
李白,號青蓮居士,系盛唐杰出的詩人代表,古典浪漫主義者,世稱詩仙。他詩風縱橫捭闔,氣度恢宏,文筆瀟灑飄逸,遣懷達意隨心所欲,自由奔放,激情澎湃,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奮發向上,具有積極的人生指引作用。李白之詩,又簡朗易懂,老幼咸宜,朝野迷醉。李白下筆如有神,能觸景生情,即席揮毫,一氣呵成,靈動秀才,妙不可言。
李白出品,首首精華。名副其實的偉大詩仙。
我超喜歡這個天才詩仙。品讀其詩,如沐春風,醉人心魄。比如舉世傳誦后朗朗上口的《靜夜思》,凝煉丶簡潔丶親切丶抒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諸如此類的短小精悍的詩還有很多。如《早發白帝城》啦!《望廬山瀑布》啦!《秋浦歌》啦!《贈汪倫》啦!《望天門山》啦!數不勝數,令人愛不釋手。
品讀詩仙妙詩,如飲玉液瓊漿,醇厚綿長,如癡如醉。一首《將進酒》,道盡飲酒之趣,之妙,之樂。讀來令人血脈噴張,酒興大發,詩意倍濃,個中滋味,誰品誰知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奇哉妙也,妙也奇哉。還有《俠客行》,未曾讀完,便有一股豪氣,直貫胸臆,即有立馬仗劍走天涯,義結四海朋之沖動。這感覺超級棒。還有《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簡直霸氣側漏,狂放不羈,讀來令人興奮不已。
品讀青蓮居士之詩,跟隨仙詩指路,大可盡情飽覽祖國的錦繡河山,遍飲神州美酒品嘗華夏特產美食,做個天生快活人。一篇驚天地泣鬼神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足以令你浮想聯翩,驚疑仙境,讀來暢快淋漓,仙氣飄飄,好不痛快!還有《蜀道難》等絕唱,令人心潮澎湃。
凡之種種,名篇杰作,俯拾皆是,為豐富世人的精神享受帶來了居功至偉的偉大貢獻。我們有幸上天能派來一位這樣文武全才的詩仙,詩化甘露,潤澤蒼生。幸甚至哉!幸甚至哉!
李白一生仗劍走天涯,蜀山樂水,萍蹤俠影,風流倜儻,快意人生。他才華橫溢,遺世名篇數以千計,膾炙人口,魅力無限。
李白,系福鼎八叔的至尊偶像,夢中男神。
至于詩圣杜子美,亦深得我心。理所當然屈居第二。不過亦無妨這位現實主義詩人在我心中的重要男神排座列榜。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命途多舛,而又正義感爆棚,看不得人間亂象叢生,故時時發出悲壯吶喊,痛斥流弊,哀嘆民艱,心中郁結終難開解,所以以詩作劍,欲斬亂麻,奈何困網重重,未能心如所愿,此為大憾。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幾與快樂無緣。終悲苦抱恨離世。
不過,杜甫在與命運作不屈不撓的斗爭過程中,有幸給后人留下了格律精妙,文采斐然的大量詩篇,永放光芒。
詩仙詩圣早已駕鶴云游天國千百載,但至今時今日,他們的偉大詩篇一直激勵后世人礪志圖騰,光耀千秋。
致敬!詩仙圣祖。
致敬!文藝典范。
致敬!精神導師。
我愿穿越回盛唐,
追隨青蓮浮萍蹤。
揮毫潑墨抒胸臆,
逍遙自在逸云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