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意思(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修辭方法是對偶。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辭,句子中因為“野曠”所以天低于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運用對偶,天和樹、人和月的關系,寫得恰切逼真。
這是唐朝詩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詩句:移舟泊江渚, 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從詩意上來說,只有江清月近人,像是擬人句,實際上不是擬人句。他只是說,江月和人挨得很近,固為曠野深邃感覺天低的和樹一樣高了,免得月亮離人也特別近了,是一種景色的描寫,一種羈絆客鄉的心情。
月:月亮,明月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這句話出自于宿建德江 (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譯文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描寫的是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全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譯文:
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給游子新添幾分鄉愁。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江水清澈更覺月亮與人意合情投。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家鄉鹿門山隱居,四十多歲時曾往長安、洛陽謀取功名,并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晚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聘他為幕僚。該詩作于730年(開元)漫游吳越之時。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1、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譯文: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譯文:
烏云上涌,翻滾的烏云像潑灑的墨汁 ,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忽然間狂風卷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拐了個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宿建德江賞析:
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