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論語》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1、它表現的是對生命的敬畏2、每個年齡段應該做好該做的事,人生才不會后悔3、不倚老賣老,要與時俱進)
我出生于1950年,已過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紀。作為新時代的老年人,更應該不逾矩,在自律中做好自己。
前段時間,家里的網絡掉線,界面出現了“網絡連接不可用……”的紅字提示。打后,維修員開著一輛三輪車來了,車身還貼著“上門清洗家用電器”的廣告。
小伙子技術熟練,進屋后很快就把網線的故障處理好了。攀談中得知他是廣電請的臨時工,工資也不高,因此捎帶著攬一些清洗空調,油煙機和熱水器的活兒。
年輕人養家不容易,我便要他把熱水器清洗一次。其實我這熱水器可洗可不洗,因為去年才洗過。我是想讓他得點收入,盡管只有百多元錢。
很慶幸生活在偉大中華民族的盛世。三年,經濟上最不受影響的就是退休老人。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善待和溫暖我遇見的每一個人。
我對《論語》的認識膚淺,也不懂孔子“……所欲不逾矩”的深奧涵義,這回答似乎離題了。
所謂矩,就是指規矩,在孔子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禮”。
孔子這段話是對自己人生歷程的總結。孔子的意思是到了七十歲,所有的禮法已經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他能按照自己的心意隨心隨欲,但是仍不會逾越禮法。
到了這個階段的孔子已經修就了儒家最高的道德規范,達到了儒家“外王內圣”的最高境界。
有些人經常會評論某人說:天天裝得這么文質彬彬、彬彬有禮累不累呀?其實,如果道德行為規范潛移默化到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成為他的固有思維、行為模式,他的舉手投足都會不知不覺地按照規范行事,別人須再三克制方能遵守的行為規范,在他而言,只是條件反射罷了,何來累之說?
所謂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不逾矩”是說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在道德學問上有所成就,四十歲通暢事理而不迷惑,五十歲理解了人生命運這一道理,六十歲聽人講話能判明是非,七十歲做事便能隨心所欲而不致于超越準則和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