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蘭亭集序翻譯 蘭亭集序原文對照翻譯

                      導讀文/博聞語文教研團隊高考80個二級核心實詞詳解1.按 àn①動用手壓或摁.《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②動撫;握.《鴻門宴》“項王按劍而跽。”③動壓抑.《赤壁之戰》“何不

                      文/博聞語文教研團隊

                      高考80個二級核心實詞詳解

                      1.按 àn

                      ①<動>用手壓或摁.《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②<動>撫;握.《鴻門宴》:“項王按劍而跽。”

                      ③<動>壓抑.《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④<動>控制.《周五夫軍細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

                      △⑤<動>止.《失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

                      △⑥<動>查看;巡察.《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⑦<動>審查;查究.《五人墓碑記》:“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

                      【辨】按,抑.都有向下壓的意思,但“抑”比“按”程度重,并且常用于抽象意義。

                      【按比】核定戶籍時檢查年貌,也作“案比”.《后漢書·江革傳》:“每至歲時,縣當按比。”

                      2.拔 bá

                      ①<動>拔起;抽出。《垓下之戰》:“力拔山兮氣蓋世。”《鴻門宴》:“項莊拔劍起舞。”

                      ②<動>選拔;提拔。《出師表》:“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③<動>突出;超出。《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岳掩赤城。”

                      ④<動>攻下;攻取。《廉頗藺相如列傳》:“其后秦伐趙,拔石城。”

                      【拔萃】1.指才能突出。《三國志·蜀書·蔣琬傳》:“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2.指唐代破格考核授予官職制度.《新唐書·選舉志下》:“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辭,試判三條,謂之拔萃,中者即授官。”

                      【拔茅】指引薦推舉。

                      【拔薤(音同“屑”)】比喻鏟除豪強暴族。蘇軾《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拔薤已觀賢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

                      【拔尤】選拔超眾的人才.

                      3.拜 bài

                      ①<動>古代表示恭敬的禮節。兩手合于掌于胸前,頭低到挨著手,后世指下跪叩頭。《陳情表》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鴻門宴》:“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又】拜見;謁見。《孔雀東南飛》:“上堂拜阿母。”

                      ②<動>授給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又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③<動>接受任命。《指南錄后序》:“于是辭相印不拜。”

                      【拜首】跪下拱手及地,頭俯在手上的一種禮節。

                      4.報 bào

                      ①<動>斷獄,判決罪人。《韓非子·五蠹》:“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

                      ②<動>報恩;報答。《陳情表》:“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③<動>報仇;報怨。《荊軻刺秦王》:“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④<動>答復;回信。《廉頗藺相如列傳》:“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西門豹治鄴》:“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

                      ⑤<動>到……去,前往。《孔雀東南飛》:“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5.暴 bào

                      ①<形>又猛又急;突然。《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察今》:“雍水暴益,荊人弗知。”

                      ②<形>兇殘。《陳涉世家》:“伐無道,誅暴秦。”

                      ③<動>欺凌;損害。《周處》:“并皆暴犯百姓。”

                      ④<形>急躁;暴躁。《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多音)pù

                      ①<動>曬,后作“曝”。《勸學》:“雖又槁暴,不復挺者。”

                      ②<動>暴露。《六國論》:“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6.備 bèi

                      ①<動>具備;完備。《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②<形>齊全;周詳;周到。《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芙蕖》:“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

                      ③<副>盡;皆。《左傳》:“備。”

                      ④<動>充數;充備。《毛遂自薦》:“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⑤<動>防備;準;預備。《殽之戰》:“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

                      【又】<名>事先的準備。《五蠹》:“事異則備變。”

                      7.比 bǐ(古音有讀四聲的情況,但不常見)

                      ①<動>并列;挨著。《核舟記》:“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②<副>接連。《史記·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

                      ③<動>勾結。《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以弊主。”

                      ④<動>比較。《涉江》:“與天地兮比壽。”

                      ⑤<名>比喻,一種傳統的表現方法。

                      ⑥<副>都,皆。《戰國策·齊策》:“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

                      ⑦<副>近來。《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岙劇。”

                      ⑧<介>等到,及。《項脊軒志》:“比去,以手闔門。”

                      ⑨<介>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灑之。”

                      ⑩<介>比起……來。《捕蛇者說》:“今吾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

                      【又】<動>比擬,認為和……一樣。《隆中對》:“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比周】1.結黨營私。《管子·法法》:“群臣比周,則蔽美揚惡。”

                      2.集結,聚合。《韓非子·初見秦》:“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

                      8.幣 bì

                      ①古人用作饋贈或祭祀的絲織品。引申為泛指用作禮物的車、馬

                      帛、玉器等。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

                      ②財物、貨幣。(舉例略,常見義)

                      ③饋贈,贈送。(舉例略,相當于①義的名詞動用)

                      ④余,多余。《國語·魯語上》:不腆先君之幣器,敢告滯積,以紓執事。

                      ⑤通“敝”,壞,破舊。《管子·輕重乙》:草木以時生,器以時靡幣。

                      【注】幣帛也兼有以上①②義。

                      9.辟 bì

                      ①<名>刑法;法律。《左傳·昭公六年》:“制參辟,鑄刑書。”

                      ②<名>君主。《詩經·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③<動>征召。《張衡傳》:“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④<動>通“避”。《殽之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多音)pì

                      ①<動>開;打開。《促織》:“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

                      ②<動>開辟;開墾;開設。《齊桓晉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盡辟,閉廛未盡居也。”《病梅館記》:“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③<動>排斥;駁斥。《答司馬諫議書》:“辟邪說,難任人,不為拒諫。”

                      ④<形>偏僻;僻遠。《漢書·蕭何傳》:“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

                      ⑤<動>比喻,打比方。《孟子·盡心上》:“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辟谷】古代一種養生之術.不吃五谷,專靠服氣長生。《史記·留侯世家》:“乃學辟谷,道引輕身。”

                      【辟易】1.bì驚退。《史記·項羽本紀》:“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2.pì整治。《呂氏春秋·上農》:“地未辟易,不操床,不出糞。”

                      10.薄 bó(古義一般不讀báo)

                      ①<名>草木叢生的地方。《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②<形>(今讀báo)厚度小,與“厚”相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狐裘不暖錦衾薄。”

                      ③<形>微少;微薄;淺薄。《孔雀東南飛》:“兒已薄祿相。”《促織》:“不終歲,薄產累盡。”《陳情表》:“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④<動>減輕。晁錯《論貴粟疏》:“薄賦斂,廣畜積。”

                      ⑤<形>(今讀báo)貧瘠。白居易《杜陵叟》:“歲種薄田一頃余。”

                      ⑥<動>鄙薄;輕視。《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⑦<動>通“迫”,迫近,靠近。《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陳情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⑧<動>通“迫”,附著,混雜。《獄中雜記》:“與飲食之所相薄。”

                      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可入藥,有清涼香味。

                      11.裁 cái

                      ①<動>剪裁;裁制。

                      【引】制作;寫作。杜甫《江亭》詩:“幫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②<動>刪減。

                      【引】節制。《國語·吳語》:“富者吾安之,貧者吾與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馀,使貧富皆利之。”

                      ③<動>裁斷;裁決。《戰國策·秦策一》:“臣愿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

                      【又】主宰。《呂氏春秋·恃君》:“然且猶裁萬物,制禽獸,服狡蟲。”特指殺,自殺稱自裁。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

                      △④<副>衡量。《淮南子·主術訓》:“取民則不裁其力。”

                      ⑤<名>體制;風格。張衡《西京賦》:“取殊裁于八都。”(八都:八方。)

                      ⑥<量>用于布帛之類。《新唐書·歸崇敬傳》:“學生謁師,贄用腶脩一束,酒一壺,衫布一裁,色如師所服。”

                      ⑦<副>通“才”。僅僅。《戰國策·燕策一》:“裁如嬰兒,言不足以求正,謀不足以決事。”

                      ⑧<名>通“材”。材器,材質《管子·形勢》:“裁大者,眾之所比也。”

                      【裁察】明察裁斷。《漢書·晃錯傳》:“愚臣無知,唯陛下裁察。”

                      【裁度】量度而定取舍。《新唐書·李泌傳》:“泌謂:‘廢正月晦,以三月朔為中和節,因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

                      【裁畫】裁斷謀畫。

                      【裁鑒】品評鑒賞。

                      【裁節】抑制;節制。

                      【裁制】1.規劃;安排。《新唐書·王徽傳》:“興復殿寢,裁制有宜。”2.節制;抑制。陳壽《三國志·蜀書·姜維傳》:“每欲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12.操 cāo

                      ①<動>拿著;攜帶。《愚公移山》:“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鴻門宴》:“大王來何操?”

                      ②<動>掌握;控制。《韓非子·定法》:“操殺生之柄。”

                      ③<動>持用;采取。《答司馬諫議書》:“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④<動>從事。《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

                      ⑤<名>節操;品行。《史記·張湯傳》:“湯之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

                      ⑥<名>琴曲。《列子·伯牙與鐘子期》:“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操持】1.握著;拿著。班固《漢書·蘇武傳》:“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2. 持;保養。《漢書·王嘉傳》:“天子以相等皆見上體不平,外內顧望,操持兩心。”

                      3. 操守。李商隱《漫成五章》之二:“李杜操持事略齊,三才萬象共端倪。”

                      【操刀必割】比喻不可失掉時機,行事當及時。

                      【操觚(音同“孤”)】

                      1.執簡。觚,古人書寫時所用的木簡,代指作文章。宋濂《王冕傳》:“當風日佳時,操觚賦試,千百不休。”

                      2.執酒器。

                      【操練】以隊列形式學習和練習軍事技能。

                      【操券】執持契券,后來喻事情有成功的把握。

                      【操守】指人的行為品德。

                      【操行】1.操守;品行。《楚辭·七諫·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離:通“罹”。遭受。)

                      2.特指廉潔正直的品行。范曄《后漢書·賈復傳》:“少有操行,多智略”。

                      【操作】勞動。李綱《題邵平種瓜圖》:“兒童玉立形骨清,挈笠攜筐助操作。”

                      13.策 cè

                      ①<名>竹制的馬鞭子。《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馬說》:“執策而臨之。”

                      ②<動>鞭打;鞭策。《馬說》:“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傳》:“策蹇驢,囊圖書。”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棄其策。”

                      ④<動>拄著(拐杖)。《歸去來兮辭》:“策扶老以流憩。”

                      ⑤<名>寫字的竹簡;書冊。也寫作“冊”。《王冕讀書》:“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⑥<動>記錄;登記。《木蘭詩》:“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⑦<名>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書。《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

                      ⑧<名>古代政論性文體名;策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海瑞傳》:“即伏闕上《平黎策》。”

                      ⑨<名>計策;計謀。《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指南錄>后序》:“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從屬。范曄《后漢書·蔡邕傳》:“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

                      【策士】謀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門下出謀劃策的人。柳宗元《沛國漢原廟銘》:“故曲逆起為策士,輔成帝圖。”(曲逆:曲逆侯陳平)

                      【策問】漢以來科舉取士,以政治、經濟等設問,寫在簡策上,讓應試者分條解答。也稱“對策”。《后漢書·和帝紀》:“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

                      14.差 chā

                      ①<動>差別;相差。《獄中雜記》:“無差,誰為多與者?”

                      ②<名>差錯;錯誤。《失街亭》:“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③<副>略微。《后漢書·光武帝紀》:“令軍士屯田,糧儲差積。”

                      (多音)chāi

                      ①<動>差遣;派遣。《陳州糶米》:“特地差兩員官來這里開倉賣米。”

                      ②<名>差役;公務。《[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這差使不尋俗。”

                      (多音)chài

                      <形>病愈,后寫作“瘥”。《祭妹文》:“后雖小差,猶尚,無所娛遣。”

                      (多音)cī

                      ①<形>長短、高低不齊。《小石潭記》:“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動>比并;挨著。《祭妹文》:“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事。”

                      【差池】差錯。

                      【差互】1.錯亂。2.交錯。

                      【差可】猶“尚可”。

                      【差品】等級,品級。班固《漢書·貨殖傳序》:“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隸抱關擊柝者,其爵祿、奉養、宮室、車服、棺槨、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

                      【差強人意】尚能使人滿意。《周書·李賢傳》:“術祖喜曰:‘李萬歲所言,差強人意。’”

                      【差忒】差錯,差誤。孔穎達《毛詩正義序》:“準其繩墨,差忒未免。”

                      【差度】衡量選擇。

                      【差論】選擇。

                      【差人】1.派遣仆役。2.明清時指官府的差役。

                      【差擇】選擇。

                      【差愈】同“瘥愈”,即病愈。

                      【差等】等級,區別等級。

                      【差肩】1.差挨肩。2.相并。

                      15.長 cháng

                      ①<形>長,與“短”相對。《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諫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②<形>高;高大。《公輸》:“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

                      ③<形>長久;久遠。《莊子·秋水》:“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④<形>廣;廣闊。《柳毅傳》:“長天茫茫,信耗莫通。”《岳陽樓記》:“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⑤<動>擅長。《馮婉貞》:“莫如以吾所長攻敵所短。”

                      ⑥<副>經常。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多音)zhǎng

                      ①<動>生長。《采草藥》:“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

                      【又】<使動>使……生長;扶養;撫育。晃錯《論貴粟疏》:“養孤長幼在其中。”

                      ②<動>增長;滋長。《赤壁賦》:“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論積貯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③<形>年紀大;輩分高。《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形>排行第一。《屈原列傳》:“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北子蘭為令尹。”

                      ⑤<名>兄;哥哥。常“兄長”、“長兄”連用。《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⑥<名>首領;頭領。《陳涉世家》:“陳涉、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又】做……首領;當頭領。《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長才】高才,英才。

                      【長跪】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據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則伸直腰股,以示莊重。《后漢書·李善傳》:“有事則長跪請白,然后行之。”

                      【長世】綿續久存。

                      【長亭】秦漢時十里修亭,謂之長亭,供往來的人休憩。也是送別的地方。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長君】1.古稱年長之君主。2.稱別人長兄。

                      【長吏】1.吏秩之尊者。2.泛指上級官長。白居易《贈友》詩之四:“長吏久于政,然后風教敦。”

                      【長者】1.年紀大,輩分高的人。2.性行謹厚、有德望的人。《史記·魏公子列傳》:“市人皆以贏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16.陳 chén

                      ①<名>古指臺階,及臺階下的地方。《馮諼客孟嘗君》:“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

                      ②<動>陳列;擺列。《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③<動>陳述;陳說。《荊軻剌秦王》:“恐懼不敢自陳。”

                      ④<形>舊;舊的。《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多音)zhèn后作“陣”

                      ①<名>交戰時的戰斗隊列。《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行無部伍行陳。”

                      ②<動>列陣;布陣。《子魚論戰》:“既陳而后擊之。”

                      【陳陳相因】陳谷逐年堆積。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后用以比喻因襲老一套,沒有創新。楊萬里《眉山任公小丑集序》:“詩文孤峭而有風棱,雄健而有英骨,忠慨而有毅氣……非近世陳陳相因、累累隨行之作也”

                      【陳腐】1.陳舊腐敗。2.毫無新意,不合時尚的觀點、文章。

                      【陳跡】過去的事跡。

                      【陳情】訴說自己的情況或衷情。屈原《九章·惜往日》:“愿陳情以白行兮,得罪過之不意。”

                      【陳言】1.陳述言詞。范曄《后漢書·伏皇后紀》:“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2.陳腐的空語。韓愈《答李翊書》:“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17.稱 chēng

                      ①<動>稱量;衡量。《漢書·枚乘傳》:“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銖、石:皆重量單位。銖: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

                      ②<動>舉;舉起。《詩經·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兕觥:犀牛角制做的酒杯。)

                      ③<動>稱贊;贊許。《原毀》:“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

                      ④<動>稱述;稱說;說。《屈原列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

                      ⑤<動>稱作;號稱;稱為。《陳涉世家》:“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⑥<動>聲稱。《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賣炭翁》:“手把文書口稱敕。”

                      ⑦<動>呼;呼喚。《馮諼客孟嘗君》:“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⑧<動>揚名。《馬說》:“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多音)chèng

                      <名>稱量輕重的器具。后作“秤”。《淮南子·時則訓》:“角斗稱。”

                      (多音)chèn

                      ①<形>相當;相配。《傷仲永》:“令作詩,不能稱前時所聞。”

                      ②<動>適合;符合。《與妻書》:“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

                      【稱兵】舉兵;興兵。

                      【稱貸】借債。《鹽鐵論·國病》:“富者空藏,貧者稱貸。”

                      【稱舉】舉薦;贊揚。《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高素小賤,陛下幸稱舉,令在上位,管中事。”

                      【稱觴】舉懷祝酒。

                      【稱慶】慶賀。《北史·魏德深傳》:“貴鄉吏人,歌呼滿道,互相稱慶。”

                      【稱意】合乎心意;滿意。

                      【稱旨】符合皇帝旨意。《漢書·孔光傳》:“數使錄冤獄,行風俗,振贍流民,奉使稱旨,由是知名。”

                      18.出 chū(沒什么太難的用法)

                      ①<動>由內向外走,與“入”相對。《國殤》:“出不入兮往不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又】<動使動>使……出來。《中山狼傳》:“先生舉手出狼。”

                      ②<動>付出;支付。《禮·王制》:“量入以為出。”

                      ③<動>出發。《殽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④<動>脫離,離開。《梅花嶺記》:“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紅樓夢》:“記得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

                      △⑤<動>離京為官,外放,外遷。《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⑥<動>發出,發布。《屈原列傳》:“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⑦<動>出產。《捕蛇者說》:“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⑧<動>出現,發現。《教戰守策》:“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出于西,則出于北。”《醉翁亭記》:“……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⑨<動>超出,超過。《師說》:“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馮婉貞》:“敵出不意,大驚擾。”

                      ⑩<名>花瓣。任昉《述異記》:“花雜五色,六出。”

                      ⑾<名>古代戲曲的一個大段落叫一出。

                      【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際,瀟灑出塵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出貸】出錢。

                      【出閤(合的繁體字)】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出閤。”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雖秾華可尚,出閤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后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

                      【出官】京官外調。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宮女出嫁。

                      【出沒】1.隱現。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遺棄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強矣。”也指被遺棄的妻子。《儀禮·喪服》:“出妻之子為母期。”

                      【出首】1.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高)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2.檢舉;告發。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

                      【出贅】舊時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為女家的一員。

                      19.處 chǔ

                      ①<動>停留,止息。《孫子·軍事》:“是故卷甲而遁,日夜不處。”

                      ②<動>住,居住。《岳陽樓記》:“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③<動>閑居,隱居。《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

                      ④<動>相處。《<指南錄>后序》:“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

                      ⑤<動>處置,處理。《孔雀東南飛》:“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赤壁之戰》:“愿將軍量力而處之。”

                      (多音)chù

                      ①<名>處所,地方。《垓下之戰》:“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過秦論》:“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處婦】居家之婦。

                      【處妾】宮中的童女。

                      【處士】1.有德才而隱居不愿作官的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謂處士者,德盛者也,能靜者也。”

                      2. 未做官的士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3. 星名,即少微。《晉書·天文志上》:“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名處士。”

                      【處治】處方治病。

                      【處子】1.處女。范曄《后漢書·張衡傳》:“鳴鶴交頸,雎鳩相和。處子懷春,精魂回移。”

                      2. 處士。《后漢書·逸民傳序》:“自后帝德稍衰,邪嬖當朝,處子耿介,羞與卿相等列。”

                      20.傳chuán

                      ①<動>傳遞;傳送。《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動>傳給;授與。《原君》:“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③<動>傳授;教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④<動>流傳。《石鐘山記》:“此世所以不傳也。”

                      △⑤<名>流傳的文字。《游褒禪山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多音)zhuàn

                      ①<名>驛舍;客站。《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廣成傳舍。”

                      ②<名>驛車。《韓非子·喻老》:“遽傳不用。”(遽:驛車。)

                      ③<名>文字記載。又常指一種文體。《史記·太史公自序》:“作七十列傳。”

                      【又】<名為動>為……作傳。《<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

                      ④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師說》:“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傳奇】1.小說體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

                      2.明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為傳奇,以別于北雜劇。

                      【傳衣】傳授師法;繼承師業。李商隱《謝書》:“自蒙半夜傳衣后,不羨王祥得佩刀。”

                      【傳舍】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

                      【傳乘】古代兵車。《晉書·輿服志》:“追鋒車,去小平蓋,加通幰,如軺車,駕二。追鋒之名,蓋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陣之間,是為傳乘。”(幰xiǎn:帷幔。)

                      【傳注】闡釋經義的文字。韓愈《與李祕書論小功不稅書》:“無乃別有所指,而傳注者失其宗乎?”

                      21.垂 chuí

                      ①<名>邊疆,邊境。又寫作“陲”。曹植《白馬篇》:“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②<動>垂掛。《促織》:“入其舍,則密室垂簾。”《孔雀東南飛》:“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

                      ③<動>垂落,落下。《荊軻刺秦王》:“士皆垂淚涕泣。”《行路難》:“閑來垂犯釣碧溪上。”

                      ④<動>流傳。《荀子·王霸》:“名垂乎后世。”成語有“永垂不朽。”

                      ⑤<動>臨近。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以大杖擊二十,垂死。”

                      ⑥<副>敬詞。表示對方高于自己。白居易《答崔侍郎書》:“垂問以鄙況。”《中山狼傳》:“請訴之,愿丈人垂聽。”

                      【垂成】1.接近完成。陳壽《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實欲使卒垂成之功,編于前史之末。”2.指莊稼將近成熟。蘇軾《祈睛吳山祝文》:“歲既大熟,惟神之賜;害于垂,匪神之意。”

                      【垂垂】1.漸漸。2.表下落。3.低垂。4.延伸。

                      【垂拱】1.垂衣拱手,言不親理事務。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后多用以頌揚帝王無為而治。吳兢《貞觀政要·君道》:“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2.猶“袖手”。形容置身事外。司馬遷《史記·黥布列傳》:“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觀其孰勝。”

                      3.兩手重合而下垂,表恭敬。《禮記·玉藻》:“凡侍于君,紳垂,足如履齊,頤霤,垂拱,視下而聽上。”

                      【垂暮】傍晚,比喻晚年。

                      【垂榮】煥發光彩。 【垂世】留傳后世。

                      【垂示】1.留給后人示范。范曄《后漢書·順烈梁皇后紀》:“無以述遵先世,垂示后世也。”

                      2.謙詞。表示對方居高以示下。駱賓王《和<閨情詩>啟》:“學士袁慶隆奉宣教旨,垂示《閨情詩》并序。”

                      【垂髫】古時候兒童頭發下垂,故用以代指兒童。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22.次 cì

                      ①<動>臨時駐扎和住宿。《殽之戰》:“秦伯素服郊次。”《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赤壁之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②<動>按順序排列,次序。《荊軻刺秦王》:“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陳涉世家》:“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③<動>在排列上次一等。《<論語>十則》:“多見而識廣,知之次也。”《謀攻》:“凡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④<動>及,到。《劉東堂言》:“有指摘其詩文一字者,銜之次骨,或至相毆。”

                      ⑤<量>次,回。表示動作的次數。《游黃山記》:“歷險數次。”《失街亭》:“某引兵沖殺十余次。”

                      【次第】1.次序;順序。《戰國策·韓策一》:“子嘗教寡人,循功勞,視次第。”2.依次;按先后順序,一個接一個地。杜甫《哭李常侍嶧二首》之二:“次第尋書札,呼兒檢贈詩。”

                      3.狀態;規模。劉楨《贈徐幹》:“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遷。”

                      4.轉眼;頃刻。白居易《觀幻》:“次第花生眼,須臾燭遇風。”

                      5.光景;情形。盧祖皋《宴清都》:“江城次第,笙歌翠合,綺羅香暖。”

                      【次舍】1.官吏值宿退息的處所及其所居官署。《周禮·天官·宮正》:“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眾寡。”

                      2.行軍中的止息營地。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相地形,處次舍,治壁壘,審煙斥,居高陵,舍出處,此善為地形者也。”

                      【次韻】創作應和詩時須依照原詩用韻的次序,叫“次韻”。始于唐元稹、白居易。《宋史·畢士安傳》:“上元夕,與使者宴東闕下,作詩誦圣德,神宗次韻賜焉,當時以為寵。”

                      23.存 cún

                      ①<動>存在,與“亡”相對。《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捕蛇者說》:“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師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動>生存,活著。《馮諼客孟嘗君》:“齊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③<動>關心,想念。《屈原列傳》:“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訂鬼》:“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④<動>慰問,撫恤。《信陵君竊符救趙》:“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隆中對》:“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存撫】存恤撫養。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下》:“陛下即位,存撫天下,集安中國,然后興師出兵。”(集:通“輯”。使和諧。)

                      【存濟】安頓;措置。歐陽修《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庭劄子》:“州縣皇皇,何以存濟?以臣視之,乃是四海騷然,萬物失所,實未見太平之象。”

                      【存恤】慰問;撫恤。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

                      【存肄】學習;練習。《漢書·禮樂志》:“(河間獻王)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

                      【存照】舊時契約、照會等文書,存備查照核對的,有時在末尾寫上“存照”字樣。

                      【存問】慰問;問候。范曄《后漢書·淳于恭傳》:“五年,病篤,使者數存問。”

                      24.錯 cuò

                      ①.涂飾,嵌飾。《戰國策·趙策二》:被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

                      ②.琢玉用的粗磨石。《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可用作動詞,意為琢磨,進一步引申為砥礪)

                      ③.銼刀。《列女傳·仁智·魯臧孫母》:錯者所以治鋸,鋸者所以治木也。

                      ④.交錯,錯雜。《九歌· 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引申為更迭,交替義)

                      ⑤.不合,乖舛。《后漢書·襄楷傳》:三光不明,五緯錯戾。(引申為錯誤)

                      ⑥.小鼎。《淮南子·說山》:鼎錯日用而不足貴。

                      △⑦.通“措”

                      (1).放置,安放。《論語·為政》: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2).棄,廢止。《荀子·天論》: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3).施行。《商君書·錯法》:臣聞古之明君,錯法而民無邪。

                      【錯崔】參差高峻的樣子。

                      【錯刀】可以泛指錢。

                      【錯繆】通“錯謬”,表示差失錯亂或雜亂,錯雜。

                      【錯迕(音同“午”)】交雜,也可表示不順遂。

                      25.貸 dài

                      ①<動>借;借出;借入。王符《潛夫論·忠貴》:“寧積粟腐倉而不忍貸人一斗。”《莊周家貧》:“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

                      ②<動>寬恕;寬免。《書博雞者事》:“汝罪宜死,今姑貸汝。”《后漢書·袁安傳》:“示中國優貸,而使邊人得寧。

                      26.德 dé

                      ①<名>道德;品德。《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②<名>恩德;恩惠。《垓下之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又】<動>感激。《史記·信陵君列傳》:“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

                      ③<名>德政;功德。《殽之戰》:“吾不以一眚(音同“省”,形容眼睛昏花,引申為過錯)掩大德。”

                      ④<名>福。《禮記·哀公問》:“君之及皮言也,百姓之德也。”

                      【德化】道德教化,道德影響。

                      27.獨 dú

                      ①<形>單獨;獨自。《莊暴見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六國論》:“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

                      ②<形>老而無子這樣一種狀態叫“獨”。《趙威后問齊使》:“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為足。”《禮記·大同》:“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③<形>獨特;特殊。《史記·游俠列傳序》:“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④<副>只是;僅僅。《垓下之戰》:“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陳涉世家》:“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赤壁之戰》:“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

                      ⑤<副>唯獨。《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賣柑者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

                      ⑥<副>豈;難道。《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信陵君竅符救趙》:“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

                      【獨步】指超群出眾,無與倫比。

                      【獨夫】⒈獨身的男人。⒉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統治者。

                      【獨行】只身孤行。志節高尚,不隨俗沉浮。

                      28.多 duō

                      ①<形>數量大。《登泰山記》:“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論語>十則》:“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②<副>多多地;大量地。《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三峽》:“絕巘多生怪柏。”

                      △③<動>稱贊;贊美。《五蠹》:“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漢書·霍光傳》:“眾庶莫不多光。”

                      ④<副>只;僅僅。《論語·子張》:“多見其不知量也。”

                      29.奪 duó(注:奪的常考義還有“改變”,如論語“匹夫不可奪志”)

                      ①<動>強取。《陳涉世家》:“廣起,奪而殺尉。”

                      ②<動>剝奪;削去權力。《左傳·桓公五年》:“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

                      ③<動>失去;喪失。《齊桓晉文之事》:“百畝之田,無奪其時。”

                      ④<動>亂。《書·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

                      30.發 fā(這么多意思看看就煩對不對!)

                      ①<動>把箭射出去;發射。《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②<動>出發。《荊軻刺秦王》:“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③<動>派遣;派出。《赤壁之戰》:“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

                      △④<動>征發;征調。《西門豹治鄴》:“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

                      △⑤<動>興起;發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發于畎畝之中。”

                      ⑥<動>生長;長出。王維《相思》:“春來發幾。”

                      ⑦<動>發布;頒布。《殽之戰》:“遂發命,遽興姜戎。”

                      ⑧<動>發送。《廉頗藺相如列傳》:“使人發書至趙王。”

                      ⑨<動>發作;抒發。《五人墓碑記》:“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⑩<動>撥動;發起;起事。《張衡傳》:“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蘇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

                      △⑾<動>開啟;打開。《寡人之于國也》:“涂有餓殍而不知發。”《荊軻刺秦王》:“發圖,圖窮匕首見。”

                      △⑿<動>啟發;闡明。《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⒀<動>表現;顯露;泄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征于色,發于聲。”

                      ⒁<動>開發;發掘。《促織》:“于敗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記不施。”

                      ⒂<動>分發。《嚴監生和嚴貢生》:“知縣準了狀子,發房出了差來到嚴家。”

                      △⒃<動>開放。《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

                      ⒄<動>點燃,燃放。《柳毅傳》:“人以火為神圣,發一燈可燎阿房。”

                      ⒅<量>⒈支,顆。《漢書·匈奴傳》:“弓一張,矢四發。”⒉次;下。《柳毅傳》:“然后叩樹三發,當有應者。”

                      【注】本詞條古代寫作“發”。

                      ①<名>頭發。《荊軻刺秦王》:“發盡上指冠。”

                      ②<量>長度單位,十毫為一發。《促織》:“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

                      【注】本詞條古代寫作“髪”。

                      31.伐 fá(古音有一聲,現已不用)

                      ①<動>砍伐。《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②<動>敲打。高適《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關。”

                      ③<動>討伐;攻打。《曹劌論戰》:“十年春,齊師伐我。”

                      ④<動>攻破;破壞。《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⑤<名>功勞;功業。《信陵君竊符救趙》:“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⑥<動>夸耀,自夸。《屈原列傳》:“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冰之家】指貴族豪門之家。古代卿大夫以上的貴族喪祭時才能用冰,伐冰即鑿痧窖取冰。

                      【伐柯人】媒人。

                      【伐性之斧】砍伐生命的利斧,比喻損害身心的事情。白居易《寄盧少卿》:“艷聲與麗色,真為伐性之斧。”

                      32.方 fāng(又是看意思勸退)

                      ①<名>兩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詩經·谷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②<名>方形,與“圓”相對。《促織》:“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頸。”

                      △③<形>正直。《屈原列傳》:“方正之不容也。”

                      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賦》:“不知東方之既白。”

                      ⑤<名>區域;地方。《<論語>六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⑥<名>方圓;周圍。《歸園田居》:“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⑦<動>比擬;相比。《察變》:“則三古以還年代方之,猶瀼渴之水。”

                      ⑧<名>方法;計策。《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⑨【名】道理;禮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⑩<名>藥方;單方。《林黛玉進賈府》:“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

                      ⑾<介>當;在。《伶官傳序》:“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

                      ⑿<副>才;剛剛。《雁蕩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左忠毅公逸事》:“廡(wǔ,指屋檐一類)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

                      ⒀<副>正;正在。《荊軻刺秦王》:“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⒁<副>將要;就要。《涉匯》:“吾方高馳而不歐。”

                      △⒂<動>縱橫;方圓。《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之地方千里。”

                      【方技】指醫、卜、星、相之術.

                      【方士】方術之士,指古代從事仙、煉丹等迷信活動的人。

                      【方夏】中國。

                      【方輿】1.指地,古代以為天圓地方,又有天為蓋。2.指天下。

                      33.分 fēn

                      ①<動>剖開;分開。《謀攻》:“倍則分之。”《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②<名>半;一半。《三峽》:“自非亭午夜分,不見天日。”

                      ③<動>分配;分享。《曹劌論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④<動>區分;辨別。《荷蓧老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⑤<名>春分;秋分。《左傳》:“日過分而未至。”

                      ⑥<量>成;事物的在十分之一。《祭妹文》:“減一分則喜。”

                      ⑦<量>長度單位,十分為一寸。《核舟記》:“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多音)fèn

                      ①<名>職分;名分;本分。《屈原列傳》:“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欺于鄭袖。”?﹤指南錄﹥后序》:“予分當引決。”

                      ②<名>情分;情誼。曹植《贈白馬王彪》:“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

                      ③<名>緣分;福分。劉禹錫《寄樂天》:“幸免于斯分非分。”

                      ④<名>才分;天分。《顏氏家和訓·雜藝》:“良由無分故也。”

                      △⑤<動>料想。《蘇武》:“自分已死久矣。”

                      34,奉 fèng(需要認真過一遍!)

                      △①<動>恭敬地捧著、拿著。《荊軻刺秦王》:“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

                      ②<動>接受;承擔。《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③<動>遵奉;遵照。《赤壁之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

                      ④<動>進獻。《鴻門宴》:“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⑤<動>賜予;給予。《六國論》:“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⑥<動>侍奉;侍侯。《魚我所欲也》:“今為妻妾之奉為之。”《滕王閣序》:“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

                      ⑦<動>擁戴;尊崇。《國語·晉語》:“百姓欣而奉之,國可以固。”

                      ⑧<動>供奉;供給。《原君》:“離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⑨<動>保全;保持。《管子·四稱》:“君若有過,各奉其身。”

                      ⑩<動>扶助;幫助。《淮南子·說林》:“人不見龍之飛舉而能高者,風雨奉之。”

                      ⑾<動>討好;奉承。《儒林外史》:“晚生只是個直言,并不肯阿諛趨奉。”

                      ⑿<敬詞>。《荊軻刺秦王》:“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⒀<名>通“俸”。《東方朔》:“奉祿薄,未得省見。”《觸龍說趙太后》:“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奉天承運】明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在皇帝所執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與臣下的誥敕命中開首自稱“奉天承運皇帝”。后相沿成為帝王敕命的套語。

                      35.賦 fù

                      ①<名>賦稅。《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②<動>征收賦稅。《捕蛇者說》:“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

                      ③<名>兵賦,向居民征集的兵甲車馬等,又指士兵、軍隊。《左傳·成公二年》:“晉侯許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賦也’。”

                      ④<動>陳述;表達。《揚州慢》:“青樓好夢,難賦情深。”

                      ⑤<動>吟誦。《歸去來兮辭》:“臨清流而賦詩。”

                      ⑥<動>賦詩。《鄭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⑦<動>創作。《報任安書》:“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⑧<名>文本的一種,多鋪陳,富辭藻用韻,但句式近于散文。《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

                      36.干 gān(考的少,但是大家對這個字理解也有限)

                      △①<名>盾牌。《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注意這個詞)寥落四周星。”

                      △②<動>捍衛。《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形聲)洸乎干城之具也。”

                      △③<動>冒犯;沖犯。《商君書·業分》:“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

                      △④<動>直沖。《兵行車》:“哭聲直上干云霄。”《雁蕩山》:“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

                      △⑤<動>追求;求取。《中山狼傳》:“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干仕。”

                      ⑥<動>干預;牽涉。《智取生辰綱》:“我們自湊錢買酒吃,干你甚事?。”

                      ⑦<名>水邊;河岸。《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⑧<名>山澗。《詩經·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秩:水清的樣子)

                      ⑨<名>天下。見“干支”

                      ⑩<形>沒有水分或含水分很少的。與“濕”相對。《賣柑者言》:“視其中,則干若敗絮干。”⒒<形>空虛。“外強中干”

                      (多音)gàn

                      ①<名>樹干。《淮南子·主術》:“枝不得大于干。”

                      △②<名>指事物的主體或重要部分。《國語·晉語》:“愛親明賢,政之干也。”

                      ③<名>才能;才干。《三國志·諸葛亮》:“理民之干,優于將略。”

                      ④<動>辦理;主治。《水滸傳》:“明日干了這事,更是這里安身不得了。”

                      ⑤<名>事情;事務。《水滸傳》:“學生來時,說道先生今日有干,權放一日假。”

                      37.茍 gǒu

                      ①<副>隨便;茍且。《魚我所欲也》:“故不為茍得也。”《出師表》:“茍全性命于亂世。”

                      ②<副>暫且這姑且。《陳情表》:“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③<連>假設;如果。《陳涉世家》:“茍富貴,勿相忘。”

                      ④<連>只要。《涉江》:“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茍簡】草率而簡略。

                      【茍美】近于美好。

                      38.購 gòu

                      ①<動>懸賞征求。《荊軻刺秦王》:“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指南錄>后序》:“窮餓無聊,追購又急。”

                      ②<動>買;購買。《病梅館記》:“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③<動>通“媾”,講和。《史記·韓世家》:“將西購于秦。”

                      【辨】購,買。古代“購”的東西往往是商品,跟“買”的性質不同。直到宋代“購”字也只能表示重金收買,跟“買”還有區別。

                      【購求】⒈懸賞緝捕。⒉買物。

                      39.果 guǒ

                      ①<名>果實;果子。又寫作“菓”。《訓儉示康》:“果止于梨栗棗柿之類。”

                      ②<名>結局;結果。柳宗元《東海若》:“無國無果。”

                      ③<動>成為現實;實現。《桃花源記》:“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④<形>充實;飽。《莊子·逍遙游》:“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⑤<副>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來。”

                      ⑥<連>如果。《中山狼傳》:“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

                      △⑦<副>終于;終究。《左傳·城濮之戰》:“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

                      △⑧<副>究竟;到底。《教戰守策》:“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40.會 huì

                      ①<動>會合;聚集。《陳涉世家》:“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②<動>會盟;宴會。《廉頗藺相如列傳》:“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又】會見;見面。《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聞,不肯與會。”《孔雀東南飛》:“于今無會因(因是什么意思還記得嗎?)。”

                      ③<名>機會;時機。《<指南錄>后序》:“中興機會,庶幾在此。”

                      ④<名>節奏。《庖丁解牛》:“乃中《經首》之會。”

                      ⑤<動>領會;理解。《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⑥<副>適逢;恰巧遇上。《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⑦<動>能。《林黛玉進賈府》:“我自來是如此,從會飲食時便吃藥。”

                      △⑧<副>當然;必定。《孔雀東南飛》:“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

                      △⑨<副>將要。《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多音)kuài

                      ①<動>算帳;結帳。《馮諼客孟嘗君》:“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

                      ②<名>帽子上綴結采玉的縫隙叫會,作朝及蔽膝的領縫也叫會。

                      【會圣】有超人本領。

                      【會子】⒈宋代發行的一種紙幣。⒉約會的帖子。

                      41.將 jiāng(大部分意思不難)

                      ①<動>攙扶;扶持。《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②<動>帶領;攜帶。《塞翁失馬》:“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③<動>拿;持。《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果品酒饌只顧將來。”

                      ④<動>將就;隨順。《新婚別》:“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⑤<動>想要;打算。《曹劌論戰》:“齊師伐我,公將戰。”(注意與⑥區分)

                      ⑥<副>將要;就要。《鄭伯克段于鄢》:“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

                      ⑦<介>把;用。《祭妹文》:“可將身后托汝。”

                      ⑧<連>抑或;還是。《戰國策·楚策四》:“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祆祥乎?”

                      △⑨<連>假若;如果。《祭妹文》:“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⑩<連>和;與。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⑾<助>用于動詞后,以助語氣。《賣炭翁》:“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⑿<連>且;又。表順承。李華《吊古戰場文》:“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多音)jiàng

                      ①<動>統率;率領。《項羽本紀贊》:“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②<名>將領;將帥。《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③<名使動>使……為將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

                      (多音)qiāng

                      ①<動>請,愿。李白《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

                      ②通“鏘”,見“將將”。

                      【將牢】把穩;持重。

                      【將】幫助,促成好事。

                      【將無】莫不是。

                      【將弁(音同“變”)】舊時武職的通稱。

                      【將將】⒈高大莊嚴的樣子。⒉廣大的樣子。⒊交談,聚集的樣子。⒋通“鏘鏘”,金、玉撞擊的聲音。

                      42.計 jì

                      ①<動>算帳;計算。《出師表》:“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②<名>賬薄。《漢書·黃霸傳》:“使領郡錢谷計,……以廉稱。”

                      【又】<動>送賬簿。《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計于季氏。”

                      ③<動>打算;盤算;謀劃。《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

                      ④<動>計議;商量。《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⑤<名>計謀;計策。《赤壁之戰》:“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43.矜 jīn

                      ①<動>憐憫;同情。《陳情表》:“還在故老,猶蒙矜育。”

                      △②<動>注重;檢點。《尚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③<動>自夸;夸耀。《項羽本紀贊》:“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④<動>莊重;自重。《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⑤<形>得意;驕傲。《促織》:“蟲翹然矜鳴,似服主知。”

                      ⑥<名>矛、戟等兵器的木柄。《過秦論》:“鋤耰棘矜(這里到底讀什么呢?),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多音)guān

                      <名>通“鰥”。鰥夫;老而無妻的人。《詩經·大雅·丞民》:“不侮矜寡,不畏強御。”

                      44.景 jǐng

                      ①<名>日光。《歸去來兮辭》:“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

                      ②<名>景致;景色。《滕王閣序》:“訪風景于崇阿。”

                      ③<名>景物。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④<形>大。《諫太宗十思疏》:“心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多音)yǐng

                      <名>同“影”。陰影;影子。《過秦論》:“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景行】⒈大道。《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兩個行哦)行止。”

                      ⒉仰慕。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惜無丘園秀,景行彼高松。”

                      45.竟 jìng

                      △①<動>完畢;結束。《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

                      ②<形>終;整;全。《譚嗣同》:“君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項脊軒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③<副>終究;終于。《毛遂自薦》:“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④<副>竟然;居然。《屈原列傳》:“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⑤<副>究竟;到底。劉禹錫《天論》:“道竟何為邪?”

                      ⑥<名>通“境”,國境。《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

                      【竟使】假使;假如。

                      46.居 jū(較為高頻)

                      ①<動>坐。《核舟記》:“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②<動>位居;位于;處在。《廉頗藺相如列傳》:“而藺相如徒以口舌之勞而位居我之上。”

                      ③<動>居住。《愚公移山》:“面山而居。”

                      【又】<動使動>使……居住。《越婦言》:“買臣之貴,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

                      ④<名>住地;住所。《治平篇》:“一人之居以供十人不足,何況供百乎?”

                      △⑤<動>閑居;閑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居則曰:‘不吾知也!’”

                      △⑥<動>占據;據有。《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⑦<動>充當;擔任。《張衡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年不徙。”

                      ⑧<動>停止;停留。《柳毅傳》:“客當居此以伺焉。”

                      【又】<形>停止不動的;停滯的。《登泰山記》:“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⑨<動>積蓄;儲存。《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促織》:“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

                      △⑩<動>歷;經;過了。《塞翁失馬》:“居數日,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居攝】暫居帝王之位。

                      【居士】⒈未出仕的讀書人。⒉在家信佛的人。

                      47.課kè(小詞要注意!)

                      ①<動>按一定的標準試驗,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②<動>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齊書·武帝紀》:“宜嚴課農桑。”

                      【引】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學習或教授。白居易《與元九書》:“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

                      ③<動>按規定的數額和時間征收賦稅。《宋書·孝武帝本紀》:“是歲,始課南徐州僑民租。”

                      【又】<名>賦稅。鮑照《擬古》:“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

                      48.理 lǐ

                      ①<動>雕琢、加工玉石。《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

                      ②<動>治理;管理。《詩經·大雅·江漢》:“于理于理,至于南海。”

                      ③<動>料理;整理;整頓。《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④<形>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張衡傳》:“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⑤<名>道理;規律;原則;法則。《孔雀東南飛》:“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六國論》:“勝負之數,存亡之理。”《伶官傳序》:“自然之理也。”

                      △⑥<名>義理。《傷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⑦<名>紋理;紋路;條理。《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是道理嗎?)

                      △⑧<名>法官;刑獄官署。《報任安書》:“遂下于理。”(唐代的什么機構?)

                      【理氣】中國哲學上的對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體或準則、條理;氣指現象或極細微的物質。

                      49.名 míng

                      ①<名>名字;名稱。《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動>取名;命名。《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③<動>說出。《游褒禪山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④<名>名義;名分。《赤壁之戰》:“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⑤<名>名聲;名望。《陳情表》:“不圖宦達,不矜名節。”

                      ⑥<動>有名;聞名。《過小孤山大孤山》:“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

                      ⑦<形>有名的;著名的。《送東陽馬生序》:“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名場】科舉考試的考場,意為舉子們揚名之處。

                      【名刺】又稱“名帖”,拜訪時通姓名的名片。

                      【名士】⒈知名而做官的人。⒉泛指知名人士。⒊特指恃才放達、不拘禮法的人

                      50.命 mìng

                      ①<動>差使;命令。《歸去來兮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②<名>命令。《陳情表》:“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③<名>命運;天命。《論積貯疏》:“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④<名>生命。《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⑤<動>命名。《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⑥<動>任用。《越婦言》:“天子疏爵以命之。”

                      【命筆】執筆(寫詩文或作畫)。

                      【命服】帝王按等級賜給公侯、卿大夫等的制服。

                      【命婦】受到封號的婦女。

                      【命世】揚名于當世。

                      【命途】平生的經歷。

                      【命意】寓意。

                      51.逆 nì

                      ①<動>迎;迎接。《國語·晉語》:“呂甥逆君于泰。”

                      【又】迎敵;迎戰。《赤壁之戰》:“將兵與操并力逆操。”

                      △②<動>預先;預料。《孔雀東南飛》:“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

                      ③<動>不服從;違背。《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④<名>叛逆;騷亂者。《<指南錄>后序》:“數呂師孟叔侄為逆。”

                      【逆計】⒈謀反。⒉預測。

                      【逆鱗】古謂龍的喉下有逆鱗,如被觸摸,則必殺人。后因謂臣下直諫觸犯君主為“逆鱗”。

                      【逆旅】客舍;旅舍。

                      【逆詐】事先即猜疑別人存心欺詐。

                      52.披 pī(這個詞是不是有些陌生?)

                      △①<動>揭開;撥開;分開。《鴻門宴》:“噲遂入,披帷西向立。”《促織》:“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

                      ②<動>裂開;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木實繁者披其枝。”

                      ③<動>剖開;披露。《漢書·枚乘傳》:“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

                      ④<動>披上;覆蓋或搭在肩背上。《群英會蔣干中計》:“帳下偏裨將校,都披銀鎧,分兩行而入。”

                      ⑤<動>翻閱。《進學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

                      ⑥<動>散開;分散。《游黃山記》:“五色紛披,燦若圖繡。”

                      【披鏡】披覽;借鑒。

                      【披緇(zī)】指出家為僧。

                      53.趣 qù

                      ①<名>意向;旨趣。嵇康《琴賦》:“覽其旨趣。”

                      ②<名>樂趣;情趣。《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

                      (多音)qū

                      <動>通“趨”。趨向;奔赴。《蘭亭集序》:“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多音)cù(要變音,注意到了嗎?)

                      ①<動>通“促”。催促;督促。《陳涉世家》:“趣趙兵亟入關。”

                      ②<動>通“促”,急忙;趕緊。《海瑞傳》:“趣執之,無使得遁。”

                      【趣向】志趣;意志。

                      54.讓 ràng

                      ①<動>責問;責備。《左傳·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

                      ②<動>謙讓;禮讓。《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③<動>讓給;讓位給。《五蠹》:“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

                      ④<動>亞于;比……差。《西廂記諸宮調》:“此個閣兒雖小,其間趣不讓林泉。”

                      △⑤<動>推辭;拒絕。《諫逐客書》:“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⑥<動>讓開;躲開。《唐翁獵虎》:“虎撲至,側首讓之。”

                      55.稍 shāo(稍息!這個讀四聲)

                      ①<名>官府發給的糧食;俸米。《送東陽馬生序》:“縣官日有廩稍之供。”

                      ②<副>逐漸;略微。《核舟記》:“其船背稍夷。”

                      【稍侵】常指病情逐漸加重。

                      56.舍 shè

                      ①<名>客舍;旅館。《<指南錄>后序》:“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②<名>房舍;住房。《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

                      【又】<名使動>使……住宿;安排住宿。《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廣成傳舍。”

                      △③<動>住宿;居住。《游褒禪山記》:“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④<名>謙稱自己的屬,用在表示親屬關系的名詞前。如“舍親”、“舍弟”等。

                      ⑤<量>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成語有“退避三舍”。(讀四聲哦!)

                      (多音)shě

                      ①<動>舍棄;放棄。《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②<動>放開;釋放。《齊桓晉文之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③<動>施舍;布施。《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將近一半家私舍入尼姑庵中。”

                      △【舍人】官名,秦漢以來到明代宮中都設舍人,職權大小不一。門客。宋元以來俗稱顯貴人家子弟,同“公子”、“少爺”等。

                      57.身 shēn(身毒是印度古稱,古音讀juān dú)

                      ①<名>人或動物的軀干。《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②<名>整個身軀。《狼》:“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③<名>自身;本身;自己。《師說》:“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④<副>親自。《隆中對》:“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⑤<名>一生;生命。《陟江》:“固將重昏而終身。”《五人墓碑記》:“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

                      ⑥<名>同“娠”,身孕。《與妻書》:“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

                      58.審 shěn

                      ①<形>詳細;周密。《促織》:“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

                      ②<動>仔細觀察;考察。《察今》:“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

                      △③<動>清楚了解。《歸去來兮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④<動>審問;審判。《獄中雜記》:“馀經秋審,皆減等發配。”

                      △⑤<副>確實;的確。《梅花嶺記》:“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⑥<形>謹慎;慎重。《韓非子·存韓》:“兵者兇器也,不可不審用也。

                      59.師 shī

                      ①<名>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二千五百人一師。泛指軍隊。《燭之武退秦師》:“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②<名>老師。《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③<名意動>以……為師;向……學習。《師說》:“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④<動>學習;效法。《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名>有專門知識或技藝的人。《石鐘山記》:“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⑥<名>對宗教徒的尊稱。多指佛教徒的。

                      60.釋 shì

                      ①<動>放下;放開。《促織》:“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

                      △②<動>解開;解下。《殽之戰》:“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

                      ③<動>放棄;拋棄。《察今》:“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④<動>釋放。《書博雞者事》:“豪民氣盡,以額叩地,謝不敢,乃釋之。”

                      △⑤<動>解除;排除。《原君》:“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之釋其害。”

                      ⑥<動>消溶;消散。《老子》:“渙兮若冰之將釋。”

                      ⑦<動>解釋。《國語·吳語》:“乃使行人奚斯釋曹言于齊。”

                      ⑧<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也用稱佛教或出家的佛教徒。

                      △【釋褐】作官。因脫去布衣換上官服而稱之。

                      61.視 shì(請注意這個詞!)

                      ①<動>看。《世態炎涼》:“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視之。”

                      △②<動>察看;視察。《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③<動>治理;處理(公務)。《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④<動>看待;對待。《六國論》:“子孫視之不甚惜。”

                      ⑤<動>看顧;照看。《答司馬諫議書》:“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

                      ⑥<名>視力;目光。《庖丁解牛》:“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⑦<動>比較;比照。《五人墓碑記》:“其辱行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視事】官員到職工作;辦公。

                      【視學】⒈周代天子親臨國學行春秋祭奠及養老之禮,稱為視學。

                      ⒉一般指派有司到國學對學子進行考試。

                      62.疏 shū(各義項之間相近但語境有別!)

                      ①<動>疏導;疏通。《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疏之欲其通。”

                      △②<動>分;分散。《史記·黥布列傳》:“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貴之。”

                      ③<動>疏遠。《屈原列傳》:“王怒而疏屈平。”

                      【又】〈名〉疏遠的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疏不間親,還是莫說罷。”(注意!)

                      ④<形>稀疏。《與朱元思書》:“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⑤<形>少;稀少。《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妾久疏談笑。”

                      △⑥<形>粗疏。《史記·范雎列傳》:“其于計疏矣。”

                      ⑦<名>粗糙的米。韓愈《山石》:“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

                      △⑧<動>分條陳述。《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⑨<名>給皇帝的奏議。如《論積貯疏》、《諫太宗十思疏》

                      ⑩<名>古書注釋的一種。不僅注釋古書原文,對前人的注釋也加以申發說明。

                      ⑾〈名〉僧道拜懺時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今日是員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

                      【疏狂】狂放不羈的樣子。

                      【疏俗】遠方風俗。

                      63圖 tú

                      ①<動>謀劃。《屈原列傳》:“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②<動>圖謀;謀取。《論積貯疏》:“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③<動>貪圖。《群英會蔣干中計》:“某等降曹非圖仁祿,迫于勢耳。”

                      △④<動>考慮。《燭之武退秦師》:“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⑤<動>料想。《孔雀東南飛》:“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

                      ⑥<名>圖畫。《游黃山記》:“下瞰峭壁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繡。”

                      ⑦<名>地圖。《荊軻刺秦王》:“圖窮匕首見。”

                      【圖讖(你會讀嗎?)】古代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關于帝王受命征驗一類的書,多為隱語、預言。

                      【圖籍】⒈地圖與戶籍。⒉圖畫與書籍。

                      64.委 wěi(這個詞的絕大多數語境都很重要!)

                      ①<動>積;積聚。揚雄《甘泉賦》:“委如山。”

                      ②<動>委托;托付。《過秦論》:“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③<動>拋棄;放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動>呈獻;送。《屈原列傳》:“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⑤<動>卸落;散落。《庖丁解牛》:“磔然已解,如土委地。”

                      ⑥<形>曲折。《柳敬亭傳》:“從委巷活套中來者。”

                      ⑦<形>通“萎”。枯萎;衰敗。《后漢書·楊震傳》:“哲人其委,將誰諮度?”

                      (多音)wēi

                      見“委蛇”。

                      【委命】⒈把自己的性命交托給別人。⒉效命;效力。⒊聽任命運的支配。

                      【委蛇】也作“逶迤”。⒈從容自得的樣子。⒉隨和應付的樣子。⒊曲折前進;斜行。(注意語境?)

                      65.聞 wén

                      ①<動>聽見;聽到。《木蘭詩》:“不聞機杼聲,惟聞聞女嘆息。”

                      ②<動>聽說;得知。《殽之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

                      △③<動>報告;上報。《童區寄傳》:“愿以聞于官。”

                      ④<名>見聞;知識。《屈原列傳》:“博聞強志(識),明于治亂。”

                      ⑤<名>名聲;名譽。《論語》:“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默默無聞)

                      ⑥<動>聞名;傳揚。《出師表》:“不求聞達于諸侯。”

                      66.文 wén

                      ①<名>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后寫作“紋”。《公輸》:“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

                      △②<形>華美;有文彩的。《馮諼客孟嘗君》:“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③<名>文章。《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④<名>文字。《游褒禪山記》:“獨其文猶可識。”

                      ⑤<名>非軍事的,與“武”相對。《諫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⑥<動>在身上刺花紋,叫“文身”。《莊子·逍遙遊》:“越人斷發文身。”

                      ⑦<名>文化;文教。《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⑧<量>用于舊時的銅錢,古稱銅錢一枚為一文。《魏書·高崇傳》:“在市銅價,八十一文得銅一斤,私造薄錢,斤馀二百。”

                      △⑨<動>修飾;掩蓋。《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成語有“文過飾非”。

                      △⑩<名>規定、儀式。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儀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成語有“繁文縟節”。

                      67.務wù

                      ①<動>從事;致力于。《過秦論》:“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②<動>追求;要求得到。《五蠹》:“糟糠不飽者,不務梁肉。”

                      ③<名>事務;事情;事業。《與朱元思書》:“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④<副>務必;一定。《察今》:“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68.息 xī

                      ①<名>氣息;呼吸時進出的氣。《莊子·逍遙遊》:“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動>呼吸;喘氣。《柳毅傳》:“當閉目,數息可達矣。”

                      ③<動>嘆息;嘆氣。《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長息曰。”

                      ④<動>休息。《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⑤<動>止息;停止。《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

                      ⑥<動>平息。《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⑦<動>通“熄”,熄滅。《曲突徙薪》:“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⑧<動>增長。《莊子·秋水》:“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⑨<動>繁殖;繁育。《趙威后問齊使》:“是助王息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⑩<名>子女,特稱兒子。《陳情表》:“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⑾<名>利息。《原君》:“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息男】親生兒子。

                      【息女】親生女。

                      69.系 xì(古文中基本無jì音)

                      ①<動>懸;掛。《賣炭翁》:“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②<動>梆縛;拴。《過秦論》:“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下命吏。”

                      △③<動>拘囚;關押。《譚嗣同》:“君既系獄……以八月十三日斬于市。”

                      ④<動>繼;連接。班固《東都賦》:“系唐統,接漢緒。”

                      ⑤<名>帶子。《陌上桑》:“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⑥<名>世系;系統。杜甫《贈比部簫郎中十兄》:“漢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孫。”

                      △⑦<動>聯系;關聯。柳宗元《封建論》:“大業彌固,何系于諸侯哉。”

                      ⑧<動>是。《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因那日買了個丫頭,不想系拐子拐來賣的。”

                      △⑨<動>附著;隨著。《蘭亭集序》:“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70.向 xiàng

                      △①<名>朝北的窗戶。《詩經·七月》:“塞向墐戶。”

                      ②<動>朝著;向著。《狼》:“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垓下之戰》:“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③<動>趨向;奔向。《赤壁之戰》:“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

                      △④<動>接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副>剛才。《赤壁之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

                      ⑥<副>從前;過去。《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察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⑦<連>假如。《捕蛇者說》:“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多音)xiǎng

                      ①<動>通“響”。發出聲音。《庖丁解牛》:“砉(xū)然向然。”

                      ②<動>通“享”。享有;享受。《論衡·謝短》:“夏自禹向國,幾載而至于殷。”

                      【注】在古代,“向”和“嚮”是兩個字。在“享受”的意義上不寫作“向”。現“嚮”簡化為“向”。

                      【向前】⒈向前進。⒉努力上進。⒊以前;剛才。

                      【向使】假如。

                      【向隅】面對屋子的角落,比喻人孤獨失意或得不到仙會而失望。

                      71.延 yán

                      △①<動>延長;延續。《過秦論》:“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②<動>蔓延;擴展。《赤壁之戰》:“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③<動>引進;迎接。《過秦論》:“秦人開關延敵。”

                      ④<動>邀請。《桃花源記》:“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納】接收;采納。

                      【延譽】傳揚名聲。

                      72.夷 yí

                      ①<名>我國古代東部民族,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②<名>泛指外國或外國人。《三元里抗英》:“逆夷各狐憑鼠伏,潛逃兩炮臺中,不敢出入。”

                      ③<形>平坦。《核舟記》:“其船背稍夷。”《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④<動>鏟平;除平。《赤壁之戰》:“今操芟(shān)夷大難,略已平矣。”

                      ⑤<動>殺;滅。《蘇武傳》:“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⑥<形>和悅。《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

                      【夷世】太平的世道。

                      【夷猶】遲疑不前。

                      73.意 yì(語境很有講究!)

                      ①<名>心意;意圖。《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

                      ②<名>意義。《馬巴黎油畫記》:“則其意深長矣。”

                      △③<名>心情;神態。《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

                      △④<名>情趣。《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⑤<動>料想;估計。《鴻門宴》:“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促織》:“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

                      △⑥<動>懷疑。《列子·論符》:“人有亡鐵者,意其鄰人之子。”

                      【意表】意料之外。

                      【意會】不用說明解釋而內心明白。

                      74.引 yǐn(前方高能!)

                      ①<動>拉開(弓)。《塞翁失馬》:“丁壯者引弦而戰。”

                      △②<動>延長;伸長。《三峽》:“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③<動>拉;牽引。《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動>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⑤<動>帶領。《垓下之戰》:“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⑥<動>招出;牽連。《蘇武傳》:“虞常果引張勝。”

                      △⑦<動>拿;舉。《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

                      △⑧<動>招引;引來。《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⑨<動>避開;退卻。《赤壁之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⑩<動>掉轉。《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引車避匿。”

                      ⑾<動>延長;延續。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忽替引之。”

                      ⑿<動>伸著。《中山狼傳》:“引首顧曰。”

                      ⒀<動>援引;引錄;引用。《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⒁<動>薦舉。《史記·魏其武安侯傳》:“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動>承認;承擔。《三國志·吳志》:“權引咎責躬。”今有“引咎辭職”。

                      ⒃<量>長度單位。古代以十丈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經引。”

                      【引決】自殺。

                      75.游 yóu

                      ①<動>在水上漂浮。《與朱元思書》:“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動>游玩。《赤壁賦》:“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③<動>出游;游歷。《兩小兒辯日》:“孔子東游。”

                      △④<動>交往。《鴻門宴》:“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又】特指請教學問。《送東陽馬生序》:“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⑤<動>游說。《馮諼客孟嘗君》:“西游于梁。”

                      【辨】游,遊。凡有關水中活動,一般只用“游”,不可以用“遊”;而有關陸上活動的,“游”與“遊”可以通用。

                      【游食】吃閑飯。

                      【游子】離家外出的人。

                      76.責 zé

                      △①<動>索取。《促織》:“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②<動>責令;要求。《促織》:“因責常供。”

                      ③<動>責備。《陳情表》:“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④<名>處罰。《促織》:“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

                      ⑤<名>責任。《譚嗣同》:“救護之責,非獨足下。”

                      (多音)zhài

                      ①<名>欠別人的錢財。《馮諼客孟嘗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于薛乎?”

                      ②<動>討債。《呂氏春秋·疑似》:“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后作“債”。

                      △【責成】督促,要求人完成任務作出成績。

                      【責望】互相責怪、抱怨。

                      77.直 zhí

                      ①<形>不彎曲。《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形>正直。《涉江》:“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③<形>正確。《<指南錄>后序》:“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

                      ④<形>筆直地。《與朱元思書》:“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⑤<形>縱的;豎的。《阿房宮賦》:“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

                      △⑥<動>遇到。《漢書·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銳士。”

                      ⑦<名>通“值”,價值。《賣炭翁》:“系向牛頭充炭直。”

                      ⑧<動>通“值”,值班。《晉書·庾珉傳》:“珉為侍中,直于省內。”

                      △⑨<副>僅僅;只是。《寡人之于國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⑩<副>徑直;一直。《信陵君竊符救趙》:“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

                      △⑾<副>竟然;卻。《論積貯疏》:“可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

                      ⑿<副>簡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⒀<介>當。《垓下之戰》:“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直裰】和尚、道士穿的大領長袍。

                      78.置 zhì(語境較為靈活!)

                      △①<動>放棄。《鴻門宴》:“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②<動>放置;安放。《五人墓碑記》:“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③<動>放逐。《鄭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潁。”

                      △④<動>擺設。《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⑤<動>設置。《過小孤山大孤山》:“南朝自武昌到京口,列置烽燧。”

                      △⑥<動>置辦;購買。《蘇武傳》:“既至胸奴,置幣遺單于。”

                      ⑦<動>釋放。《史記·吳王濞列傳》:“斬首盤虜,比三百石以上皆殺之,無有所置。”

                      △⑧<動>關押。《獄中雜記》:“茍入獄,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置老監。”

                      △【置郵】驛站。

                      79.志 zhì

                      ①<名>心意;志向。《觀滄海》:“歌以詠志。”《為學》:“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動>立志。《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③<動>記憶;記;記住。《屈原列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④<名>標記。《南齊書·韓系伯傳》:“鄰居種桑樹于界上為志。”

                      ⑤<動>做標志。《桃花源記》:“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⑥<名>記事的書或文章。《項脊軒志》:“余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

                      ⑦<名>通“痣”,皮膚上的斑或小疙瘩。《梁書·沈約傳》:“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80.中(完結撒花!)zhōng

                      ①<名>內;里。《狼》:“一屠晚歸,擔中肉盡。”

                      ②<名>中間;內部。《石鐘山記》:“有大石當中流。”

                      ③<形>半;一半。《樂羊子妻》:“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④<形>中等;不高,不低。《鄒忌諷齊王納諫》:“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⑤<名>內心。《史記·韓安國列傳》:“深中隱厚。”

                      ⑥<名>中國。《圖畫》:“圖畫之設彩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

                      △(多音)zhòng

                      △①<動>符合。《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②<動>射中。《賣油翁》:“見其矢十中八九。”

                      ③<動>擊中。《荊軻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④<動>考中。《范時中舉》:“你恭喜中了舉人。”

                      ⑤<動>猜中。《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勝。”

                      ⑥<動>中傷。《書博雞者事》:“臧怒,欲中守法。”

                      【中腸】內心。

                      △【中人】⒈平常人。⒉朝中公卿大臣。⒊指宦官;太監。⒋宮女。

                      【中節】適度。

                      【中式】⒈科舉考試被錄取。⒉符合規格。

                      祝您高考一舉成名!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高陽東”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