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王昌齡 初出茅廬,投筆從戎
從軍行王昌齡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寫了王昌齡的離鄉別井、遠赴邊疆從軍的心路歷程。作品由七首組成,文字簡潔優美,表達出了詩人壯志凌云、不畏艱險的氣概,以及對國家和家鄉的深情厚愛。
初出茅廬,投筆從戎
詩中的第一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描繪了詩人初出茅廬、意氣風發的壯志滿懷,決心投筆從戎、為國捐軀。玉門關是古絲路上的重要關隘,它東臨敦煌,西接高昌,是連接東西文化的樞紐。而樓蘭古國位于今天的新疆沙漠中,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征途險惡,臨戰士氣高昂
第二首詩“輪臺城頭夜半鐘,敲月明我不得閑。誰知道,飛來燕,故園東望路漫漫。”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在行軍途中經過輪臺城,空靈悠遠的鐘聲夜半撞擊著他的耳鼓,令他愁思萬分。“飛來燕”也成為了著名的典故,意指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因為他知道,身為一個將士,要想功成名就,就必須頑強不屈,勇往直前,決不能被苦難所擊垮。
征戰邊疆,念及故鄉
第三首詩“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現了詩人在邊疆征戰中思鄉之情,戍鼓聲傳來,折射出邊疆的險惡和戰火紛飛的殘酷現實。但是詩人依然看到了故鄉溫暖的月光,思象起遠方的親人,心中更加黯然。
赴難抗敵,英勇斗志
第四首詩“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表達了詩人在征戰過程中,抗擊胡寇、保衛邊疆的英勇斗志。而單于則是當時突厥的國號,也指突厥可汗。戰斗中的詩人氣勢恢宏,抬眼望天,握緊手中充滿力量的弓刀,義無反顧地沖向虛幻的戰役。他錯失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心中永遠有著不屈不撓的勇氣。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第五首詩“長安城外水如天,楊花依舊瘦人肩。帝王冠冕不如故,何況搖落在風前。”表達了詩人在途中遭遇種種困難和不幸,卻沒有墮落、沒有退縮,反而在艱難險阻之中歷練出堅韌和執著。長安是當時唐朝的都城,而此時在路途中的詩人卻只能望嘆遠方的楊花紛飛,更加感到身處異鄉的孤獨和無助。人生經陣險而強大,路程雖然漫長而寂寞,但最終的踏實和堅定是最值得珍愛的。
征帆遠涉,回憶故園
第六首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詩人終于踏上辭舊迎新的歸程,經過漫長的戰爭和生涯歷練,他和終身伴侶一起踏上徐徐歸途。乘著帆影,行程中吹來了遙遠的故鄉呼喚。他回首身后的荒涼和寂寞,甘愿回到熟悉的故土,去重新開啟人世間新的篇章。
戰地赤誠,報效國家
第七首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最后一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看到明月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想到風雨與經歷,回憶起昔日悲歡離合的點點滴滴。這時,他黯然神傷、悲壯凄涼地拿起酒杯,望著廣博遼遠的天際發出感慨,表達了對國家和人民的赤誠之心。他決不容許祖國淪落為藩鎮、落后于列強之后,愿以自身的力量,為祖國的繁榮壯大不斷奮斗。
總之,《從軍行》不僅是王昌齡的藝術經典,更是中國文化瑰寶之一,它代表了一代人對祖國和民族的赤誠與熱愛,慨嘆人生的苦難和坎坷,表達了中國民族不屈服、追求進步與不懈努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