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濟大學 歷史沿革
上海同濟大學
上海同濟大學是中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之一,成立于1907年,前身是德國醫生埃爾溫·馮·比林(Ernst-Behrend)于1905年在上海創建的德文醫學堂。今天的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涵蓋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個領域的頂尖大學,是中國唯一一所同時擁有醫學、法學、藝術三個綜合性學科的高等學府。
歷史沿革
同濟大學的前身德文醫學堂因德國醫生埃爾溫·馮·比林(Ernst-Behrend)醫生于1905年租賃當時的上海馬關涉外工部局彼得門路縮微儀器廠的房屋創立。這所醫學堂最早只有五個學生,但很快就逐步發展成為同濟大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同濟大學逐步擴大了校園規模,增加了多個學院,同時又吸引了大量優秀的學者,包括了諾貝爾獎得主陳省身、李政道以及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等知名人士。
學科設置
同濟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擁有理、工、醫、管、文、法、教育、藝術8大學院,18個二級學院,是以建筑、土木、機械、環境、交通、航空、電子、信息、生命、化工等工科為主干,同時與醫學、管理、法學、教育、文學、藝術、歷史學、哲學等領域形成了協調發展的多學科布局。特別是建筑和土木工程兩個學科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教育特色
同濟大學致力于培養具有“寬厚的人文素質、科學的態度、全球的視野、創新的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其中“寬厚的人文素質”是同濟人實現個人價值和為國家社會作貢獻的基礎。學校有著環境藝術教育、建筑文化教育、人文講座、公益實踐等多種途徑,通過大學四年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育人工作,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科學研究
同濟大學在國內外的學科和科技領域均處于領先地位,尤其是在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學、經濟和管理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非常顯著,引領了國際相關領域的學術和技術發展。學校共有4處國家重點實驗室和2處國家重點(培育)實驗室,并設有交通運輸、土木、建筑、機械、水電與環境、材料與光電等六大產學聯盟功能性研究平臺,實現了在實踐和研究領域的有機結合。
校園文化
同濟大學重視文化建設,以人文關懷為中心,在全校師生中形成了鼓勵團隊合作、珍視合作精神、注重公益事業的校園文化,鼓勵同濟人踐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在校園中,各種文藝、體育、科技等活動不斷舉辦,各類學術、文化、藝術論壇高潮迭起。同濟大學的校園氛圍成為師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支撐。
國際合作
同濟大學具有廣泛的國際合作,已經與全球約15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的世界一流高校。學校重視國際學術的交流與合作,每年都會邀請大量的國際著名學者來校進行學術報告和講座,同時也會組織本校教師和學生出訪交流,目的是拓展學校的國際視野,提高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水平。
未來展望
未來,同濟大學將繼續堅持推進一流大學建設,加快國際化辦學步伐,全面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不斷創新,以培養更多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己任,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