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 師范大學排名全國排名
南京師范大學(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南師大”,坐落于六朝古都江蘇省南京市,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是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發祥地之一。
學校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創辦三江師范學堂,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時期;另一源頭為1888年創辦的匯文書院,后發展為私立金陵大學,1951年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金陵女子大學)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以南京大學、金陵大學等有關院系為基礎,在原金陵女子大學校址組建南京師范學院。1984年更名為南京師范大學。2000年南京動力高等專科學校并入。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擁有仙林、隨園、紫金三個校區,隨園校區有著“東方最美麗的校園”之美譽;占地面積2179633平方米,校舍總建筑面積932076.19平方米;設有二級學院28個,開設本科招生專業(類)58個,共涵蓋79個專業;在職教職工3271人,專任教師2170人;在校普通本科生19387人,在校研究生13448人;擁有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12個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
清末時期
- 三江、兩江師范學堂建立
兩江師范學堂
學堂自1902年籌建,至1912年停辦,歷時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親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后為學堂辦了許多實事,使兩江師范學堂規模得到較大發展,在校學生達千余人。李瑞清的辦學宗旨是: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為子弟,始終不渝。他親自書寫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他主持下,學堂重視科學、國學、藝術,不僅延聘中外知名教師來校任教,還重視開設技能學科和實驗,為學堂購置農場百余畝,耕牛數十頭,供農學博物科學生實地試驗之用;設置畫室及工場等設備,供圖畫手工科學生使用;購置儀器、藥品,設實驗室,供理化科學生實驗用。
該學堂學生考試成績為江南各高等學校之冠。為江南三省培養了第一批優秀中、小學教師。知名生物學家秉志、國學大師胡小石、陳中凡等就是兩江師范學堂早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創建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創建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即推舉教育家蔡元培為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張,頒布了諸多教育法令。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校長賈豐臻等聯合上書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議早日在南京籌建高等師范學校,以培養中等學校師資。據1914年8月30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原江蘇教育司司長)為校長籌備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記載:“就任兩江優級師范學校校舍,詳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應目前之用。”“務盡本學年籌備完竣,以便定期開校”。不久,韓國鈞調赴安徽,江謙未到任。繼任江蘇巡按使齊耀琳到職后,重申前任已定計劃,復經教育部批準,正式任命江謙為校長,并令其迅速到省籌備一切,以便如期開學。在《江蘇巡按使齊耀琳飭江謙籌備開學文》中,進一步明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辦學宗旨“高等師范學校一方培養中等學校師資, 一方并為中等學校學生推廣升學之途,關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謙遂于1月17日到寧,18日即前往原兩江師范學堂,勘察校舍,籌劃修葺教室等事宜開辦初,南高師籌備處設在省議會內。1915年1月29日遷入兩江師范學堂舊址。
江謙任職后,即延聘留美博士郭秉文來校任教務主任,聘留美教育學士陳容為學監主任。并聘前教育部視學袁希濤、省教育會副會長黃炎培、省教育會會長沈恩孚為評議員,為籌劃創辦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集思廣益,商討辦學事項。
南高師在江謙校長的籌劃和全體籌備人員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項相繼完成,任課教師先后受聘到校。并擬定了《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簡章》以及《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招考簡章》。遂于1915年8月11日公開招考。報考學生共有534人,來自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四川、貴州等省,其中江蘇考生最多。首屆招生共錄取126人,實到110人。于9月10日開學上課,9月18日舉行開校禮式,邀請省長齊耀琳等地方官員蒞臨學校,參加典禮。至此,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時,南高師的教師,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師總數的56.8%,教師中曾在中國國內外留學的有30多人。其中有許多長期從事師范教育的知名教授,如陶行知、陳鶴琴、陳中凡、徐則陵(養秋)、張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長在南高師校務會議上提出,就南高師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立一所國立大學的議案,得到與會者一致贊同。隨即著手籌備。12月7日,國務會議通過,在南京建立國立東南大學。12月15日,東南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東南大學、南高師同時招生,東南大學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師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師停止招生,其最后一批學生17人,于1926年畢業。
東南大學教育科是在南高師的教育專修科、體育專修科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始設教育、心理、體育三系,1924年增設鄉村教育系,以訓練研究人才,培養師資及教育行政人員為宗旨,學制四年。教育科主任先為陶行知,1923年后由徐則陵(養秋)繼任;教育系主任由徐則陵兼任;心理系主任系陸志韋教授;體育系主任系美籍教授饒冰士。全科教師34人,其中曾獲中國國內外博、碩士學位的有13人,本國教授17人,外籍教授2人,師資力量十分雄厚。知名教授有徐則陵、陳鶴琴、陶行知、陸志韋、鄭宗海、孟憲承等。1925年1月至1927年4月,東南大學在北洋政府的命令下,曾三易校長,引發了風潮,持續三年之久。最終因正局動亂,被迫停辦。1927年5月16日,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派員來校接收。
民國時期
- 國立中央大學
1. 國立中央大學的創建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員會仿法國教育制度,頒行大學區制,江蘇、浙江兩省先試行。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將江蘇的河海工科大學、政法大學、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和上海商科大學、上海商業專門學校等九所高校與主持江蘇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廳合組成國立第四中山大學。8月,奉中山大學區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師范附設的藝術專修科,歸入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原國立東南大學教育科)。教育學院設教育學系、師資科及附設教育各專科(體育專修科、藝術專修科,軍事教育科),院長為鄭宗海。
1928年2月10日,國民政府大學院大學委員會議決,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名國立江蘇大學,并兼負江蘇教育行政職能。更名江蘇大學后,受到全校師生普遍反對,引起罷課等風潮。5月16日,依照大學院大學委員會議決,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仍兼負教育行政職能。
1928年10月23日,國民政府令改大學院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學區制”,中央大學區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學為純學術機關,不兼負教育行政職能。
2. 抗日救國運動中的解散與整頓
抗日救國運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大進步師生在南京地下黨的組織和領導下,發動抗日救國運動,抗議國民黨政府堅持內戰,對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12月17日,全國各地來南京學生近萬人聯合舉行總示威游行,中大有1000余名學生參加,遭到殘酷鎮壓,發生了震驚中外的&34;珍珠橋慘案&34;。
1931年底,中大校長朱家驊引咎辭職。1932年,中大數次發生更易校長遭到學生強烈反對甚至驅逐校長的風波;同時,由于政府拖欠學校教工三個多月工資,引起教工強烈不滿,中大教師組織“中大經費獨立運動委員會”,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這些事件觸怒了當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在國民黨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訓令中央大學暫行解散,學生全部離校,聽候甄別。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員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學整理委員會,整理校務。8月26日國民黨政府任命羅家倫為中大校長。9月10日中大舉行甄別學生考試,開除學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學生全部返校上課。
3. 重建中大后的教育學院
羅家倫就任中大校長后,就宣布他的治校方針是“安定、充實、發展”。他認定這三個目標去開展各項工作,使中大在國難深重之際有所發展。
根據中大整理委員會議決,將教育學院的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社會4個系改并為教育學系。自1933年起另設師資專修科,凡各學院畢業學生有志中等學校教員者,得在教育學系肄業一年,修習特定科目后,由學校給予證明。原有藝術教育科、藝術專修科改并為藝術科。體育專修科并入體育科。衛生教育專修科改為衛生教育科,學制由二年改為四年。理學院心理系與教育學院、教育心理系合并為心理學系,隸屬教育學院。
1933年3月,校務會議議決:徹底修建中央大學最舊之建筑南高院,為教育學院加建教室及實驗室;同年6月,又經校務會議決定,改建梅庵,為教育學院藝術科音樂組教學用。1934年2月25日,校務會議議決,核準教育學院試辦教育實驗所。5月,開辦中等學校理科教員暑期講習班。1936年6月,教育學院教育實驗所主持中學英語測驗結束,歷時4年,遍及10余省。接著,又開始研究高中數理化測試問題。有專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專任講師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計教員60人。此外,教育學院附屬幼稚園、小學、中學實驗學校也有了擴充,有教員76人,助教4人。
4. 抗戰期間西遷重慶后的師范學院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和淞滬戰爭爆發后,戰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學連續四次遭敵機轟炸,學校損失慘重。為此,中大決定西遷重慶,附屬實驗學校遷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慶沙坪壩新址開學。此時,教育學院設有教育學系、心理學系、體育科、衛生教育科、藝術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學教育學院改為師范學院。附屬學校由安徽屯溪遷至貴陽。至1941年8月師范學院接受重慶青木關第十四中學為中大附中,原附屬實驗學校歸貴陽。
教育學院更名為師范學院后,除保留原教育學院系科外,增設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體育和公民訓育7個系。 1939年5月,教育部長陳立夫視察中大,提出要師范學院籌建童子軍專修科。至8月,師范學院已設有10個系、3個專修科。即:教育、公民訓育、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博物、體育、藝術等系以及體育、史地、童子軍等專修科。原心理學系改屬理學院。 1944年9月。師范學院研究所,除原有心理學部外,增設教育學部。1945年7月14日,增設藝術學部。
1945年8月1日,為了在課程開設和師資上,節省人力、物力,經校行政會議通過,對師范學院一部分系科進行改并。公民訓育系并入教育系;童子軍專修科并入體育系;國文系并入文學院中國文學系;英語系并入文學院外國語文系;史地系分別并入文學院歷史、地理系;數學系并入理學院數學系;理化系分別并入理學院物理、化學系;博物系分別并入理學院生物、博物系。至此,師范學院只保留教育、藝術、體育三系和附設體育專修科,此一體制一直延續到復員南京后。
師范學院從1938年至1945年,共四屆畢業生,輸送中等教育人才約500人,高級研究人才(研究生)10人,為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自1937年至1945年,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后,在辦學條件,生活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教學科研,在學科設置,師資隊伍及學校規模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的的發展。
5. 抗戰勝利復員南京后的師范學院
復員南京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9月,中央大學成立復員計劃委員會。吳有訓校長為主任委員。師范學院體育系主任江良規、教育系教授胡家健為副主任委員。經過幾個月的籌劃,于1946年5月,全校師生分八批,分乘水陸空各種運輸工具,返回南京。最后一批于7月底到達。圖書儀器設備等在10月中旬陸續返回。10月,原附屬實驗學校由貴陽遷回南京三牌樓,為中央大學師范學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長。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學復員就緒,開學上課。師范學院設3個系、1個專修科。教育學系主任徐則陵(養秋);體育系主任江良規;藝術系主任呂斯百,分繪畫、音樂組;體育專修科主任由江良規兼任;師范學院院長為羅廷光(炳之)。師范學院各系,除體育系在體育館,藝術系的音樂組在梅庵外,其余各教研室、教室、繪畫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學生377人;教師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講師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師范學院設置管訓部。聘教育系教授趙冕為主任。但因管訓部之具體辦法教育部迄未頒布,遂先成立師范生指導委員會,代替管訓部之組織。同年,師范學院院長羅廷光(炳之)辭職,由徐養秋(則陵)繼任
-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1911年冬至1912年初,美國8個傳教會在上海聚集一堂,制定在長江流域開辦一所女子大學的計劃,并向在這個地區工作的傳教士發出倡議。1913年夏,由美國北長老會,北浸禮會,南、北衛理公會,基督會等各選3人,組成校董會,是年11月13日,校董會公推北長老會代表德本康夫人為揚子江流域婦女聯合大學校長。1914年11月教會的管理董事會正式通過以金陵女子大學名稱代替揚子江流域婦女聯合大學名稱。
民國時期的金陵女子大學
1915年9月,金女大租用南京繡花巷李氏宅院為臨時校址,招生開學。創建初校內設文、理兩科。1919年6月,金女大有了校徽、校歌、校色(紫色)、格言(厚生)。同年夏,德本康夫人去美國籌集建校基金,于1921年在陶谷(寧海路南端西側)購地建校(今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1923年7月學校遷入新址。1924年秋,校內設英文、歷史、社會學、數理、化學、生物、體育、醫預科等9個系科。同時添設附屬實驗中學,作為畢業生實習教學場所。1927年增設國文系。1928年,德本康夫人辭去校長職務,校董會推選金女大首屆畢業生、留美獲博士學位的吳貽芳為校長。
1930年12月,金女大立案照準后,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抗日戰爭爆發后,分散在上海、武漢、成都三地辦學。1938年1月集中遷至四川成都華西壩。1939年添設家政系。抗戰勝利后,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開學。至1950年,全校設系科為:中文系、外文系、社會學及社會工作系、歷史系、音樂系、體育系(體育專修科)、生物系、化學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為兒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兒工作專修科、醫預科、護預科。在校生達223人。金女院累計畢業生達994人。
建國以后
- 南京大學師范學院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通知,中央大學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趙卓任軍代表。8月8日,南京市軍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通知,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8月12日,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
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后,任命陳鶴琴為師范學院院長。師范學院設教育學系、藝術學系(繪畫組音樂組)、體育學系(含體育專修科)。有附屬中學、四牌樓附小、丁家橋附小。師院在校生有326人。另有志愿生281人,合計607人、師范學院教職工79人(教員57人,職員7人,工友15人)。
在這期間,華東地區高校進行局部調整。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師范專科學校、上海市立體育師范專科學校、國立幼稚師范專科學校三校學生共300人并入南京大學師范學院有關系科。1950年9月,安徽大學藝術組并入師范學院有關系科。1950年10月,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國立”兩字而徑稱“南京大學”。
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學設文法、師、理、工、農6個學院,共37個系。其中師范學院為5個系2個專修科,即:教育學系、幼稚教育學系、美術學系、音樂學系、體育學系、體育專修科、地理專修科。各學系畢業年限為四年,各專修科畢業年限為二年。
- 公立金陵大學誕生
金陵大學及其教育學科
1950年12月,美國政府宣布凍結中國在美國的資金。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下令凍結美國在中國的財產,并頒布&34;關于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的方針的決定&34;。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根據政務院決定,發出《關于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教會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指示》。16日,教育部召開處理接受外國津貼的高校會議。會議期間,美國基督教大學聯合會托事部電邀各校派代表去香港與托事部代表商談津貼費事宜。金大師生通過決議,不予回復,表示與美國教會斷絕一切關系。會后,金大與金女院進行醞釀協商,決定由政府接管,兩校合并,改為公立金陵大學。
1951年5月3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批準金大與金女院兩校合并籌委會委員名單。1951年6月8日,華東教育部批準兩校合并籌委會關于系科調整及招生計劃。在兩校合并后,仍設文、理、農三院共23個系、6個專修科、2個部。1951年8月6日,華東教育部批準金大與金女院合并方案,合并后仍名金陵大學。文學院設在原金女院校址,稱金大寧部(寧海路);理、農學院設在原金大校址,稱金大津部(天津路)。9月15日,華東教育部批準新的公立金陵大學由李方訓,吳貽芳、戈福鼎、樊慶笙、陳中凡、陳納遜、高覺敷以及其他教師、學生代表共13人組成校務委員會。李方訓、吳貽芳為正副主任委員。兩校合并后,教職工為397人,在校學生為716人。公立金陵大學至1952年6月院系調整后結束。
- 南京師范學院的建立
南京師范學院的建立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據&34;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34;的方針,進行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按照華東區的院系調整方案,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兩校校務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分別組織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和南京師范學院建校籌備委員會。南京師范學院以南京大學師范學院和金陵大學教育系、兒童福利等系科為基礎與上海震旦大學托兒專修科、廣州嶺南大學社會福利系兒童福利組、南京師范專科學校數理班合并改建而成,院址設于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別于11、12月任命陳鶴琴為南京師范學院院長,吳貽芳、縱翰民為副院長;任命高覺敷為教務長,胡顏立為總務長,熊子容為圖書館長。設立政治輔導處,白沙任主任。
南京師范學院初建以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產為基礎,擁有土地191畝,校舍建筑面積中教學、辦公用房為9448平方米,學生宿舍5837平方米,教職工生活用房5616平方米。實驗室4個,儀器700余件。圖書館藏書及資料11.7萬余冊。到1956年,教學、辦公用房增加8519平方米,師生生活用房增加1211平方米,另建保建所、琴房、解剖室、溫室、洗衣房和浴室。圖書館藏書及資料25萬余冊。
1955年,根據中央教育部指示,為集中領導力量辦好幾個系科和文理分科的原則,南京師院與江蘇師院相關系科進行調整。江蘇師院的中文、生物、地理、美術系科并入南京師院,南京師院的數學、物理系科并入江蘇師院。調整后,南京師院設中文、教育、幼教、地理、化學、生物、美術、音樂等八個系,中文、地理、生物、美術、音樂等五個專修科,并開辦高師函授教育。
- 改革中繼續發展
1960年,南京師院根據中央關于高等師范學校必須成為教育革命的學校、文化科學知識質量要迅速趕上綜合性大學水平的指示,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這一時期,教學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在校學生數由1956年的2015人增至4396人,函授生達3000人,還創辦了多科性業余大學招生842人,舉辦了農業高中師訓班等。
1965年,在句容設立南京師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學生在句容分部進行半耕半讀。
1969年12月,經江蘇省革委會教衛辦決定,江蘇教育學院及江蘇函授大學部分系科并入南師。南師的音樂、美術兩系于1969年11月并入江蘇省革命文藝學校(原南京藝術學院),1972年,兩系又重新歸屬于南京師范學院,1976年,南京體院部分教職員調入南師體訓組,不久與公體室合并建立體育系。
1972年,學校恢復招生。從1972年至1976年的五年中,共招收五屆工農兵學員3755人,學制為三年,為江蘇省中等學校培養了一批師資。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南京師范學院改名南京師范大學,簡稱南師大。
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高校行列。
南京師范大學
2000年,原化工部所屬“南京動力高等專科學校”并入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逐漸建成以師范為特色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
2006年,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11月,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2014年,南京師范大學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和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
2015年8月,南京師范大學成為省部共建高校,由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建。
2017年5月,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蘇州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和西北師范大學等5所高校成立了“中國符號學基地聯盟”。
2017年9月,南京師范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2019年8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2年2月14日,入選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年12月,南京師范大學與常州市體育醫院共建“南京師范大學附屬體育醫院”。
隨園校區——“東方最美麗的校園”
師資力量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共有在職教職工3271人,專任教師2170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職稱654人,副高級職稱748人;中科院院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0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1名,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13人,國家重大人才計劃A類特聘專家4名、青年人才4名,國家重大人才計劃B類領軍人才7名、青年拔尖人才4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名,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教育部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5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領軍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2人,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
院系專業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設有二級學院28個、獨立學院2個,開設本科招生專業(類)58個,共涵蓋79個專業,學科已涉及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醫、管、藝等門類。
學科建設
- 學科概況
俯瞰隨園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地理學)、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14個,“十四五”江蘇省重點學科9個,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全國第三批重點馬院。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專業(不含一級學科覆蓋)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1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2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2個。
- 學科排名
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根據學位中心公布的評估結果,該校參評的27個一級學科中,共有7個學科的排名進入全國前十,包括: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戲劇與影視學、心理學、美術學,其中教育學位列全國第三。排名前30%的有12個學科,其中排名前5%的1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排名5%-10%的2個:教育學、外國語言文學;排名10%-20%的4個:地理學、美術學、中國語言文學、法學;排名20%-30%的5個:心理學、體育學、設計學、生物學、數學。從排名前30%的學科數量這一指標來看,該校位列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之后,居全省高校第三位,居全省省屬高校首位。此外,該校還有3個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南京師范大學6個學科躋身A類學科,其中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獲評A級學科,地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美術學獲評為A-級學科,A類學科總數位列全國第34位。
2021年,南京師范大學新增2個ESI全球前1%學科(社會科學總論、計算機科學)。至此,我校有10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學、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3‰。
教學建設
雪后隨園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有國家精品課程1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8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5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9門、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4門、國家線下一流課程3門、國家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4門、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2個、教育部雙語教學示范課程7門、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3門、全國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示范課程1門,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相應課程“精彩一課”11門,國家特色專業8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9個,“十二五”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21本(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2項,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3項,基礎教育類13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3項,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3項,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國家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1個,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3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2個,教育部高素質復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試點專業2個,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學院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教育部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4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理科基礎學科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各1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學生在“挑戰杯”等全國競賽中多次獲得特等獎或一等獎,4篇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附屬醫院
-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體育醫院
2022年12月8日上午,南京師范大學與常州市體育醫院舉行共建“南京師范大學附屬體育醫院”簽約儀式、并揭牌。
所獲榮譽
學校教師主持修訂的點校本《史記》入選《光明日報》“2013十大文化亮點”和《中華讀書報》“2013十大文化事件”。
2019年8月5日,獲評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
2021年9月,被確定為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建設高校。
2021年12月9日,南瑞電氣與自動化學院被列入“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公示名單。
2022年2月14日,入選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
社會評價
- 國內排名
2017年12月25日,”校友會2018中國大學排行榜“發布,南京師范大學排名第44位, ”2018中國省屬大學排名“全國第一。
2020年7月23日,位列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杰出學術人才校友排名”第49位, “2020中國大學教學質量排名“第52位,“2020中國師范類大學教學質量排名”第4位。
2020年12月21日,軟科中國大學文科實力排名發布,南京師范大學位列全國第18位。
截至2020年底,南京師范大學連續多年蟬聯考研院校人氣排行榜第一,成為考研競爭最激烈的院校之一。
2021年4月26日,“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南京師范大學位列全國第47位。
2022年5月,2022ABC中國大學排名發布,南京師范大學位列全國第48名。
- 國際排名
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500-600區間。
科研平臺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公安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國婦聯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全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研究基地、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基地、江蘇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各1個,有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4個、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3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含培育點)8個、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1個、江蘇高校國際問題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3個、江蘇首批新型重點高端智庫1個、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個、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老年學研究基地1個、江蘇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2個、江蘇省開放實驗室1個,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0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9個,江蘇省工程實驗室7個,江蘇省漁業重點實驗室2個,江蘇省公共服務平臺3個。
科研成果
- 研究概況
南師校門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共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39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7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4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2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15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3項;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和《自然》上發表第一作者單位論文6篇,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1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第一單位),13部專著入選“國家哲學社科成果文庫”,科研成果入選200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 自然科學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1992年科研經費投入比1985年增長2.6倍,應用科研項目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67%。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攀登計劃、火炬計劃等高新技術研究項目。通過科研成果鑒定113項,獲國家專利18項,公開出版專著800部,發表論文近7000篇,其中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120多篇,科研成果獲國家和省級政府部門獎91項。
在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中受理期間,該校共申報218項,其中65項獲立項資助,包括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3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3項,立項總經費3544.5萬元。
2016年10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16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南京師范大學獲三項項目資助,排名全國第13位,在江蘇省內排名第2位。
- 社會科學研究
校園環境
在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結果中,南京師范大學獲批項目31項(其中重點項目5項,一般項目19項,青年項目7項),立項數首次突破30大關,申報項目的立項率為21.8%,遠超全國平均立項率13.3%的水平。獲批立項項目總數位列全國高校(含科研院所)第10名、全國師范院校第2名、全省高校第2名(僅次于南京大學)。其中,獲批立項重點項目總數位列全國高校(含科研院所)第4名、全國師范院校和全省高校第1名。在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中,該校共獲立項項目27項,其中規劃基金項目13項,青年基金項目13項,科研誠信與學風建設專項任務項目1項。
2015年,學校共獲得各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6項,立項數位居全省第二,重大重點項目立項數居全省首位。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立項名單中,該校獲批5項,居全國第七。
2019年,南京師范大學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中共獲得34項,其中重點項目4項,一般項目21項,青年項目9項,居師范類高校全國第二。 同年,在CSSCI期刊發表論文數達755篇,排名全國第17位
近年來,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進一步強化人文社會科學傳統優勢和特色,文科重大科研項目不斷呈現,應用性研究領域持續拓展,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人文社會科學綜合實力一直穩居全國高校前20位。
2022年9月24日,南京師范大學等三單位共同發布《2021—2022年度江蘇文旅消費白皮書》。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是1952年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圖書館的基礎上,調集前南京大學師范學院、金陵大學等單位所藏書刊資料組建而成。全館形成了三區七館的分布格局:隨園校區隨園圖書館(文學圖書館)和華夏圖書館(教育圖書館);紫金校區紫金圖書館(工科圖書館);仙林校區敬文圖書館(總館)、社科圖書館(含密集書庫)、數理化圖書館和生地圖書館。
秋季校園
根據2023年4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紙質館藏已達425萬冊,其中紙質圖書近386萬冊,教育學、文學、理學、藝術學等學科館藏文獻尤為豐富,古籍、民國文獻、工具書等頗具特色。古籍藏書16萬余冊,其中線裝書13萬余冊,被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有190種3000多冊,其中孤本明末刊孚中道人的《且居批評息宰河傳奇》、明天順間刻本《宋學士文集》等,彌足珍貴。另有《四庫全書》、民國時期教育學文獻收藏、《方志叢書》等古籍影印精裝本1萬余冊。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共有41部古籍入選《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23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書館擁有中外文電子圖書約860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累計341萬冊,各類數據庫資源166個。
敬文圖書館(總館):敬文圖書館得益于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會捐助,并以已故教育實業家朱敬文先生名字命名。文獻收藏的重點是為教學服務的文理科中外文書刊、工具書,社科和理科中文樣本圖書、教學參考書和本校教師著作等。
隨園圖書館(文學圖書館):隨園圖書館主要為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師提供所需的中外文書刊,收藏的重點以文史為主,有古籍、工具書、文科期刊樣本、文革前及民國期間出版的文獻、本校博碩士學位論文等。
華夏圖書館(教育圖書館):華夏圖書館原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圖書館。1988年5月得益于香港華夏教育基金會捐助,建成中國國內第一所面向全國基礎教育、師范教育的專業圖書館。主要收藏中文人文樣本圖書、港臺版圖書等,是江蘇省高校文獻信息保障系統教育學文獻中心。
紫金圖書館(工科圖書館):館藏以工科為主,同時藏有《中國國家標準》、《中國專利文獻》等文獻資料。江蘇省高校文獻信息保障系統文理科中文圖書采編中心設在該館。
生地圖書館:生地圖書館主要收藏生物、地理類中外文書刊資料約4萬冊。
社科圖書館(含密集書庫):社科圖書館面向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和法學院提供學科專業服務。有社會科學研究型文獻約5萬冊。密集書庫主要收藏用頻較低的中外文書刊50萬冊。
數理化圖書館:數理化圖書館位面向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科學學院、化學科學學院和計算機科學學院提供學科專業服務。有理學研究型文獻約6萬冊。
- 學術期刊
社科版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是南京師范大學主辦、江蘇省教育廳主管的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學等方面的學術論文。2010年已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其刊登的論文在《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主要文摘類刊物上的二次文獻轉摘率,在全國高校學報中名列前茅。一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編制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上海圖書館編制的《全國報刊索引》、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評為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在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編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該刊一直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SSCI)來源期刊,其論文每年的被引頻次在全國高校社會科學綜合性學報中均排在20名以內。在江蘇省新聞出版局舉辦的優秀期刊評比中,該刊連續獲得社科類十佳期刊、優秀期刊的稱號。在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舉行的近三屆優秀社會科學學報的評選中,分別獲得了全國高校“雙十佳”、“三十佳”學報和“全國社科學報名刊”榮譽稱號。
自科版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是南京師范大學主辦、江蘇省教育廳主管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刊載的論文主要涉及的學科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體育和實驗心理學等,其中的數學、生命科學和地理學等學科的論文在中國國內外有很大影響。
該刊是國家科委確定的重要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國家科委組建的國家級外向性文獻數據庫--中國科學技術期刊文摘(CSTA)第一批收錄的大學自然科學學報,也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科技期刊(光盤版)》最早的成員期刊之一。收錄該刊的中國國內外重要檢索系統(數據庫)主要有:美國數學評論、美國化學文摘、美國生物學文摘、俄羅斯化學文摘、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中國數學文摘、中國光學與應用光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中國地理科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國家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庫、中國期刊網、龍源國際期刊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精品數據庫等。
工程技術版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是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江蘇省教育廳主管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學術期刊。主要刊登電氣工程、電子工程、動力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學術研究、技術研究和應用研究論文。
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顯示,該刊2002—2005年的影響因子分別為0.025、0.0563、0.115、0.204;的被引頻次分別為10、10、20、22、61。
已被國家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網、龍源國際期刊網、俄羅斯文摘雜志、美國化學文摘、英國科學文摘、美國劍橋科學文摘、電子科技文摘、中國數學文摘等數據庫或文摘刊物收錄。
合作交流
校園景色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是改革開放以后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大學,是國家設立的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對外漢語教學基地、首批華文教育基地和港澳臺地區幼兒教育培訓基地;設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南京基地、法國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語培訓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國際性研究和教學組織。曾先后在全球開設5家海外孔子學院。與美國、英國等多所大學舉辦中外合作辦學及聯合培養項目21個,設有學生海外學習項目154個。與世界上43個國家和地區的235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近年來聘請外國專家400余人,其中長期外國專家80余人;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引智計劃”)。每年在校國際學生千余名。
精神文化
- 校訓
校訓
校訓:“正德厚生·篤學敏行”,由南京師范大學校友、著名書法家尉天池題寫。該校訓是南京師范大學百年校慶的時候通過廣泛征集確定的。
正德的解釋為:端正、德行。在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各種品行之中,德性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德行在一個人或企業占有首席的重要位置。好的品德不僅是社會的良心,而且是國家的原動力,因為世界是被德性統治的。
《左傳》對“厚生”的解釋是這樣的:“薄征強,輕賦稅,不奪農時,令民生,計厚,衣食豐足”。對厚生涵義的理解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于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豐滿。
“篤”的涵義就是敦厚、誠實、忠信的意思。因此,古人一般將“篤”字與做人聯系在一起,如“篤志”、“篤信”、“篤行”等等。為人要有人品,治學也要有品格,這就是“篤學”,究其意就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的做學問。
孔子的《論語》中曾多次出現敏和行二字。例如:“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敏”即敏捷,“行”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34;實踐&34;。所謂“敏行”即勇于實踐,快捷,搶抓機遇,善抓機遇。
- 傳統精髓
“嚴謹樸實”——學術品格
“以人為本”——厚生傳統
“團結奮進”——拼搏意識
“追求卓越”——創新精神
“嚴謹、樸實、奮發、奉獻”——校風
- 校歌
《南京師范大學校歌》 |
揚子滔滔,鐘山巍巍,壯我心胸! 三江創業,校史崢嶸,薪火相繼,前景恢宏! 嚴謹樸實,唯真理是從,奮發奉獻,青春永無窮! 揚子滔滔,鐘山巍巍,壯我心胸! 培育英才,師范光榮,振興中華,道遠任重! 展翅翱翱,向萬里碧空,桃李芬芳,清譽滿寰中! |
形象標識
- 校名
校名
- 校徽
校徽
南京師范大學的校徽以綠色調為主,1902說明了它的創辦歷史,上面三座古老、對稱的房子勾勒出了一個南師大的形象,再上面的草與花給人以積極奮發向上的基調,周圍以中英文標以“南京師范大學”,整個畫面簡潔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