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 數控技術就業方向
文 | 周天產業分析,作者 | 零露,編輯 | 白雪
11 月 23 日晚,美的集團發布公告,將收購KUKA Aktiengesellschaft(庫卡集團) 全部股權并私有化。本次收購結束后,庫卡將從法蘭克福交易所退市,成為美的全資控制的境外子公司。
這次收購對于美的,甚至中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業都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庫卡本身就是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頭部企業,與瑞士 ABB、安川電機、發那科并成為「四大家族」,擁有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物流倉儲機器人、AMR(移動機器人)等眾多產品線。
據悉,早在2017年時,美的生產線就開始使用庫卡機器人,這一次庫卡產品和技術全面屬于美的之后,可以料想到美的或許可以通過庫卡,可以使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制造技術再上一個臺階。
工業機器人對于目前中國制造業來說是個炙手可熱項目,如今已經占領了工廠的很多崗位,成為了工業市場上新的勞動群體。畢竟,機器人不但可以實現 24 小時無休,還不用準備加班餐,更不會有人摸魚偷懶。
蒸汽機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內燃機點燃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如今的新科學技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戰場。
在這個戰場中,工業機器人是突擊隊,他們大大提升了工業生產的速度及精良性,也使得工業發展的進程向前跨越了一個階層。
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市場處于怎樣的地位,在發展上,中國企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隨著機器人種類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我們是否能夠在這次的技術革命中占據一席之地,從而擺脫技術封鎖的困境。對工業機器人這一賽道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01 工業機器人,炙手可熱的中國市場
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演繹過一個經典場景,他所飾演的工人查理每天唯一的任務就是扭緊六角螺帽,結果最后在他的眼睛里唯一能看到的東西就是一個個轉瞬即過的六角螺帽。雖然諷刺,但卻是上個世紀血汗工廠的真實寫照。
這個情景在如今的現代化工廠中已經再也見不到了。
查理這種重復性強、學習性弱、危險性高的工作,已經被工業機器人所取代。不僅在汽車、電子等重工業生產鏈中應用極廣,甚至連薯片、可樂、包子制作都有工業機器人的身影。
隨著視覺、觸覺傳感系統以及智能化的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工作走向了精密化、復雜化。
過去,存在于大眾想象中的機器人主要是幫助工人完成車輛噴漆,鋼鐵焊接,車門裝配等重體力活。現在印象里笨重的工業機器人也能極為細致、精密的工作任務,比如工業瑕疵的探測,電子零件、汽車精細部件安裝。
其實,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工業現代化變革史,一定程度記錄著我國第二產業的演變。發展到現在,全球近 300 萬的工業機器人正在服役,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占了 4 成。
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統計,自 2013 年起,中國連續 8 年在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上占據世界首位。2020 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的機器人市場出現下滑,但中國市場卻不減反增,市場規模達 422.5 億,相較 2019 年同比增長 18.9%,到 2021 年,國內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達到 445.7 億元。
從顯示每 1 萬名工人使用的機器人臺數的「機器人密度」數據來看,中國為 187 臺/萬人,排在世界第 15 位,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113 臺,但與排在前位的新加坡(918 臺)、韓國(868 臺)還存在一定差距。
但作為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且伴隨著“勞動力越來越貴,招工越來越難”問題,相信中國未來還將需要大量工業機器人。
把時間線拉長來看,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工業增加值從 1952 年的 120 億元增加到 2021 年的 50 多萬億元,年均增長 11%。其中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的產量是工業領域增長最快的兩種產業,也是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密集區。
曾幾何時,特斯拉的超級工廠震撼了中國的汽車制造業。沖壓生產線、車身中心、烤漆中心和組裝中心有超過 150 臺機器人參與工作。而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制造業,在自動化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展。蔚來做電機的 XPT 工廠,就以高智能化、高自動化、先進制造著稱,自動化率達到 95%。
隨著目前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全面提升,工廠如雨后春筍般生長,未來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這也是美的全面接手庫卡,對中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業產生重大意義的原因。
需求增長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的利潤空間,瑞士 ABB 公司 2021 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其訂單額為 78.66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502.34 億元)毛利潤為 22.94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46.5 億元),也就是說,其產品的利潤率能到達驚人的 41.17%。而中國就是其穩定的大客戶。
中國工業市場對于工業機器人的巨大需求,一方面能看出機器換人的趨勢愈發明顯,另一方面也能從中看到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發展,中國工業經濟越發強勁的脈搏跳動。
02 利潤去哪了
面對如此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額利潤,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卻很難賺到錢。
資料顯示,2020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金額約為 8.29 億美元,是出口額的 4 倍。和芯片市場一樣,中國面臨的境況是——市場是我們的,利潤是別人的。
原因主要集中于兩點。首先是起步晚,沒有形成先發技術優勢。一個顯而易見的對比是,早在 1970 年,當我們還在進行工業機器人基礎理論的研究時,機器人「四大家族」已經開始了商業化規模的應用以及全球專利的布局。
其次是,早期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需要進口,導致我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成本高,利潤低。90 年代末,我國工業機器人領域奮起直追,建立多個機器人產業化基地和科研機構。在國家 863 計劃的支持下,逐漸完成工業機器人的國產化。形成除核心部件外,其余部分全部自主生產的「一代工業機器人」。
但是一代工業機器人的利潤并不高,中國企業生產的大多為中低端產品,而高端產品還需進口。我們出口一臺工業機器人大約是 1.6 萬元,而進口一臺則需花費 8.6 萬元。
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工業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這三個零件的成本約占整機成本的 70%。由于核心零部件的高技術壁壘,當時中國在這三個零部件的國產化還無法實現全面替代進口。
控制器是工業機器人的大腦,決定了機器人的姿態、軌跡等主要性能,中國的控制器市場被四大家族發那科、庫卡、ABB、安川電機占據,市場份額超過 80%。
決定機器人自由度的伺服系統,被日本及歐美企業瓜分,松下、安川常年占據中國市場份額的前兩名,占比 40% 左右,匯川科技、雷賽智能等中國企業加起來的占有率僅 13%;而減速器的市場形態更是艱巨,作為工業機器人的精度保證,日系企業納博特斯克和哈默納科壟斷全球市場。
可以看到,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都在頭部手中把持著,也就是說,中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的大部分利潤又通過高價進口的零部件,回到了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海外巨頭手中。
中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業想要真正突圍,就必須要解決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
而這并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和制作芯片的光刻機一樣,一項技術如果只掌握在一家或幾家手中,就會形成寡頭效應,想要達到與之并肩的地位,就需要付出原生成本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果再遭遇技術封鎖,那么壁壘就會更高,除了該技術本身,就連與之相關的產業鏈都需要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
如今,經過近 20 年的發展,我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市場規模將近 400 億元,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1 年 1-2 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工業機器人產量 4.54 萬套,同比增長 117.6%,創下歷年同期新高,而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率也在持續提高。
國內企業開始做機器人本體,從碼垛、噴涂、沖壓到小六軸、SCARA,二代國產工業機器人開始在市場上展露頭角。
03 工業機器人制造,從跟隨到進擊
時至今日,美的全面私有化庫卡,已經從側面反映出了技術與權力從機器人四大家族手中,回到國內企業手中。
究其根本,是創新代替模仿的結果。
光源資本資深財務顧問周道航認為,2017 年之前,國內的機器人公司主要通過模仿四大家族,以更低的成本去國產替代四大家族的產品。但是到了 2018 年,一大批結合著 AI 深度學習、3D 視覺、力控等新技術的變革的機器人企業在中國涌現。
隨著中國機器人市場的不斷擴大,應用技術的日漸成熟,資本逐漸認可機器人市場的利潤空間以及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現在,中國機器人產業從過去的「戰略跟隨」開始向「戰略進攻」方面進擊。
國家統計局顯示,今年 1-7 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是 20 萬臺左右,增速是 64%。在資本戰場,工業機器人市場從 2017 年的 56.8 億人民幣總投資金額一路飆升至 2020 年的 129 億人民幣,總融資額在 3 年內增長了 127%。2021 年第三季度,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發生的投資數量已經達到 64 件,總融資額也達到了 123 億人民幣。
在核心部件方面,目前已有不少國內廠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不融資不上市的鄉鎮企業——南通振康機械有限公司,目前已經實現了 RV 減速器的量產;華中數控、新松等國產廠商在控制器硬件上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微光股份、江特電機等 20 多家伺服電機的生產廠商,已具備自主產權和較大生產規模。
技術的突破得益于產業政策的合理規劃。近年來,中國以區域為單位,根據每個地區的產業特點,形成產業聚集區,完善產業鏈發展。以長江三角洲為例,工業機器人企業數量就超過 3000 家,實現以大代小,以點帶面的發展路徑,打造產業鏈的國產化。
在工業機器人制造方面,南京埃斯頓、安徽埃夫特、廣州數控、新松四家企業逐漸崛起,被業內稱為工業機器人「國產四小龍」。其中埃斯頓 2021 年上半年財報顯示,營業收入達 15.62 億元,同比增長 33.17%,而其營收的 30% 是用來發展技術,以高投入進行的技術研發,初步解決了國產工業機器人賣不出去的困境。
除了對技術研發的高投入,中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們還走出了另一條「進擊」之路。以國內外企業合作方式共同建立合資公司,或者對擁有尖端技術的外資企業進行收購,加快機器人產業國產化進程。
以埃斯頓為例,自 2020 年 4 月,埃斯頓收購了全球久負盛名的機器人焊接領域頂尖企業克魯斯 Cloos,并利用 Cloos 的激光器和傳感器技術,生產出更高精度的焊接機器人。在這之后,其盈利增速高達 96%,在最新的市場排名中已經躋身全球機器人市場前十。
2017 年,美的收購了庫卡(KUKA)約 95% 的股份,共同推進庫卡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很多人并不看好當年的這一步,因為庫卡當時經營不善,2018 年凈利不足 1 億元,降幅超八成。況且美的重金收購的同時,還簽訂了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些年,美的不但要為庫卡承擔損失,還沒有技術可以學習,很多人認為美的「虧了」。
但是,苦盡甘來,美的如今私有化庫卡,將進一步消除技術協同障礙,庫卡有產品有技術,中國有市場有服務,在庫卡德國基因的支持下,美的將在自動化浪潮中抓住更多的先機。
如今,中國的制造業在飛速增長,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旺盛。有中國充滿活力的市場作為背書,本土工業機器人產業將會擁有更多機會。通過產業政策的正確引導與精準扶持,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以各地區的工業產業為基點,逐漸形成「合縱」之勢。
未來,國產工業機器人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將進一步提升。
雖然與頭部企業相比,我們在核心技術上還有不足,但是「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只要堅持自主創新,哪怕是「鄉鎮企業」最終也會將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進而實現產業階級的躍遷。
參考資料:
- 外資工業機器人 4 強競相在中國增產——日經中文網
-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中國電子學會
- 中國成為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國家——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 年 10 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3.5%——統計局網站
- 起底已實現量產的國產 RV 減速器企業——搜狐
- 國產機器人「四小龍」之一的埃斯頓凈利潤暴增 85%-135%——OFweek 機器人網